新華網 > > 正文
2021 11/ 04 08:41:10
來源:光明日報

王大中:科研如登山 需要悟性勇氣和韌性

字體:

  王大中 清華大學供圖

  王大中(中)工作照 清華大學供圖

  王大中,1935年出生于河北省昌黎縣。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核能科學家、教育家。歷任清華大學核能所研究室主任、所長,核研院院長、總工程師,清華大學校長等職務。主持研究、設計、建造、運作成功世界上第一座5兆瓦殼式一體化低溫核供熱堆;主持研發建成了世界第一座具有固有安全特徵的10兆瓦模組式球床高溫氣冷實驗堆,並積極推動以上兩種先進反應堆技術的應用,走出了我國以固有安全為主要特徵的先進核能技術從跟跑、並跑到領跑世界的成功之路。

  “科研工作是一項崇高的事業,值得一輩子去追求和奮鬥。但是科研如登山,過程往往充滿著困難、挫折和風險。我個人體會,克服這種困難需要有悟性、勇氣和韌性。”

  面容清癯、精神矍鑠,這是86歲的王大中院士給人的第一印象。對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項“沉甸甸的榮譽”,王大中自謙説:“它屬于集體,屬于知難而進、眾志成城的清華大學核能團隊,也屬于所有愛國奉獻、努力拼搏的科技工作者。”

  在他心中,科技創新就是我們最主要的愛國方式。他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堅定信心,勇敢向前,我們的國家就會有無限光明的未來。

  這份對祖國的熱愛,讓王大中絕對不願看到他國曾出現過的核事故在自己的祖國發生。為此,他選擇了“固有安全”這條極為難走的先進核能利用技術路線。從關鍵技術攻關到實驗堆,再到示范工程建設,王大中帶領團隊破解了世界難題,讓中國掌握了不會發生類似美國三哩島、日本福島這類核事故的先進核能技術,走出自主創新從零到領先世界之路,實現了我國先進核能技術的跨越發展。

  “他的遠見讓人覺得有點近乎神奇”

  “他的遠見讓人覺得有點近乎神奇。”談到導師王大中,清華大學核研院院長張作義説。

  在國家需要核能時,王大中毅然選擇了核反應爐專業;在核能發展陷入低谷時,他堅持初心不言放棄;在卓有遠見地認定了“固有安全”的學術目標後,他持之以恒,數次在世界核能陷入低谷時,為我國安全核電確定了正確的技術路線,最終在全球首次實現“固有安全”。

  張作義介紹,“固有安全”由美國著名核科學家泰勒提出——要使公眾接受核能,反應堆安全必須是“固有的”,即“任何情況下不會出現堆芯熔毀”,不會發生三哩島、切爾諾貝利那樣的核事故。各國科學家曾就此發表了大量文章,但紙上談兵容易,真刀真槍很難。

  20世紀80年代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事故,讓核能發展又一次陷入低潮。王大中從我國長期能源戰略角度出發,堅持核反應爐固有安全性的理念,開展高溫氣冷堆的研發以及實驗和示范工程建設。他頗有遠見地做出了3個重大戰略性選擇:一是模組式球床高溫氣冷堆堆型;二是從小規模實驗堆到全尺寸工業示范電站的發展路線;三是在核心關鍵技術上堅持自主創新的原則。從此明確了我國高溫氣冷堆未來30年的技術發展路線。

  改革開放之初,面對德、美、日在高溫氣冷堆領域遙遙領先,而我國基礎薄、投入少,又缺少人才和經驗的巨大差距,王大中沒有絲毫退意。2000年,王大中主持建成10兆瓦高溫氣冷實驗堆,這是世界首座模組式球床高溫氣冷實驗堆。2004年9月,國際原子能機構組織24個國家60余位科學家見證了“不插入控制棒下反應堆喪失冷卻”的安全實驗。2005年7月,在10兆瓦高溫堆上,成功完成了泰勒1956年設想的、抽出所有控制棒且疊加不緊急停堆的實驗。這是世界上迄今僅有的在實際反應堆上進行的此類安全驗證實驗,成功地驗證了高溫堆的固有安全性。

  2004年美國《Wired》雜志稱其為“不會熔毀的反應堆”,達到了當今世界核能安全的最高水準。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後,10兆瓦高溫氣冷堆被《紐約時報》評價為具有革命性的反應堆,即使在福島那樣的災害條件下,反應堆也是安全的,不會發生災難性後果。

  “跳起來摘果子”

  王大中常用“跳起來摘果子”這個比喻引領大家堅持自主創新——科研就像摘果子,如果目標伸手可及,有果子也早讓人摘走了;如果眼光太高,跳多少次也夠不著,只能無功而返。“跳起來摘得著”才是適度的高標準。

  在實現固有安全反應堆的攻堅之路上,王大中帶領他的研發團隊,憑借“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股韌勁幹到底”的精神,走出了中國自主研發建設先進核能係統的創新之路。

  10兆瓦高溫氣冷堆建成後,王大中又推進單一模組反應堆功率放大25倍、世界首座工業規模的模組式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的建設,其工程規模相當于我國首座秦山30萬千瓦核電機組。

  這個示范工程的研發建設,使得我國係統掌握了商用模組化球床高溫氣冷堆技術,形成了完整的中國品牌高溫氣冷堆型號設計技術和設計能力。

  在王大中的帶領下,我國攻克了全陶瓷型高性能球形燃料元件批量制備等世界難題,建設了世界目前唯一一條工業規模的球形燃料元件生産線,完成示范電站首爐堆芯70萬個燃料球的生産。

  美國核學會前主席、麻省理工學院卡達克教授參觀了正在建設的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後,説:“中國毫無疑問是全球高溫氣冷堆的領跑者,而且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將繼續引領世界。”

  與此對應的是,三哩島事故後,美國等西方國家由于無法跨過巨大的技術、工程與核安全審查門檻,沒有建成一座創新型的工業化反應堆。在王大中的帶領下,中國人在這一領域最終走到世界前列。

  “大團隊”攻關“建堆育人”

  “總是感覺特別溫暖,被關心著。”在王奕眼中,父親王大中是一個好爸爸。作為開明有趣的父親,他教女兒騎自行車,冬天在清華荷花池教女兒溜冰,還帶著女兒做各式各樣新穎的賀年卡。“爸爸帶著我,鼓勵我勇于去嘗試新鮮事物。”王奕説。

  王大中對團隊成員也是如此要求。他帶出了能夠承擔理論研究和重大工程項目、充滿活力的創新團隊。曾任校長的他還為清華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作出很大貢獻。

  “王大中同志大力倡導集智攻關、團結協作,引領核研院形成了另一個‘大’的特色——‘大團隊’攻關。”清華大學核研院黨委書記唐亞平説,王大中堅持“建堆育人”,在重大決策中發揮引領示范作用,而且言傳身教、悉心指導。

  清華大學核研院副院長石磊至今還記得王大中批改的博士論文。“我的博士論文滿篇都是王老師親自修改的痕跡。他當時還是清華大學校長,工作非常繁忙,還找我一章一節、一段一句仔細討論。”石磊説,王大中不僅就論文整體的邏輯框架、論述分析給出了具體的修改意見,而且小到文字標點、圖標符號的錯誤,都一一指出。

  “很多年裏,我們時常可以看到他樸實的身影和著名的不會丟的二八自行車。”1994年被任命為清華大學校長的王大中,騎著舊自行車穿行在清華大學校園的故事,至今為清華學子津津樂道。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今天,王大中仍然引領著團隊勾畫著原子能事業的宏偉畫卷。回顧自己的科研人生,王大中説:“悟性指的是分析問題的能力,提升悟性有時候需要靠想像、靠直覺的判斷。勇氣就是要敢于嘗試,敢于選擇科技領域的無人區。韌性就是在遇到了挫折的時候,要有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勁頭。”正是憑借著悟性、勇氣和韌性,王大中走出了中國自主研發建設先進核能係統的創新之路。(本報記者 詹媛)

【糾錯】 【責任編輯:郭亞麗 】
閱讀下一篇:
01003010101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4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