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10/ 25 08:32:3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歐陽自遠:把地質做到太陽係天體上去

字體:

  歐陽自遠近影

  科學家寄語

  歐陽自遠在嫦娥一號繪制的《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全月球影像圖》前留影。 資料圖片

  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面示意圖。 新華社發

  近期,中國科學家以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為研究對象的5篇學術成果在國內外頂級科學雜志《自然》《科學》和《國家科學評論》發表,他們的研究表明,月球在大約20億年前仍存在岩漿活動,為完善月球演化歷史提供了關鍵性科學證據,進一步深化了人類對這個“近鄰”的認識。

  嫦娥五號月球取樣返回是中國月球探測工程即“嫦娥工程”的收官傑作,標誌著無人月球探測階段的“繞”“落”“回”三步走探月目標任務圓滿完成。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係統論證月球探測的科學目標,到2004年嫦娥工程立項,到2007年嫦娥一號探測衛星奔月,再到2020年嫦娥五號實現月球採樣返回,中國探月工程每一步都浸漬著無數科學家的心血,凝聚著他們的智慧。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作為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他帶領科學團隊夙興夜寐、風雨兼程,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奪得一場又一場勝利,終于把古老東方的“嫦娥奔月”傳説和夢想變為現實,他也贏得了“嫦娥之父”的美譽。

  響應召喚

  加入為國找礦行列

  “年輕的學子們,你們要去喚醒沉睡的高山,讓它們獻出無盡的寶藏。”對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廣播裏經常播放的這句話,歐陽自遠至今記憶猶新。他告訴我們,彼時正是被這句飽含期待的召喚深深地觸動,他下決心響應祖國的號召,學地質,攀登山嶺,為國找礦。

  1952年,歐陽自遠如願考入北京地質學院勘探係。經過4年努力學習,他以優異成績畢業,之後被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錄取為礦床學副博士研究生,研究長江中下遊鐵礦與銅礦的成因與找礦方向。從1957年開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歐陽自遠每天天未亮就帶上一壺水、兩個饅頭,背著地質背包,下到坑道裏觀察礦脈,描述岩層,採集樣品。“工作雖然非常艱苦,但我那時樂在其中,因為是在為國家把那些礦産搞清楚。”歐陽自遠回憶説。

  研究隕石

  準備迎接空間時代

  “我本來是搞地質的,後來做到天上去了,轉到月球探測。” 歐陽自遠這樣來概括自己職業生涯中由“地”向“天”的巨大轉變。對此,他解釋説,這源于自己對科技發展方向的認知和判斷。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給歐陽自遠極大震動。他意識到,借助在太空高速運轉的衛星,地質勘探效率將大大提高。更為重要的是,他敏銳地預見到,人類將邁入空間時代,堅信中國將會擁有自己的衛星並將成為空間時代的重要參與者。

  歐陽自遠決心為開啟中國的空間時代作出自己的貢獻。千裏之行,始于足下。他通過係統分析研究美蘇探測月球的計劃、方案、目標、實施步驟和探測成果,緊密結合中國實際,思考中國空間探索之路並把研究隕石作為空間探索的起點。他認為,隕石是構成太陽係的行星與衛星的初始物質,蘊藏著太陽係的各類天體最基礎的資訊。“隕石有來自月球的,也有來自火星和其他行星、小行星與彗星的,總有機會被我們撿到,具備研究條件。”歐陽自遠説。

  天公作美。1976年,吉林省境內發生了一次歷史上規模罕見的隕石雨,給歐陽自遠的研究帶來了難得機遇。他帶隊前往當地現場考察,之後開展了對搜集來的隕石深入研究並發表了100多篇論文,奠定了中國天體研究的基礎。1978年,歐陽自遠聯合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原子核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開展了對一份月岩樣品的研究,之後發表了14篇研究論文,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月球科學的發展。

  五戰五捷

  成就中國探月傳奇

  心無界,境自遠。果然如歐陽自遠所預見的那樣,隨著空間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綜合國力的持續躍升,中國航太領域特別是月球探索日益活躍起來。1994年,歐陽自遠等專家經過1年多努力,完成了“中國月球探測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隨後,“中國月球探測的長遠規劃與發展戰略”獲得國家“863”項目支援。2004年1月,國務院批準了第一期繞月探測立項,並正式將其命名為“嫦娥工程”,歐陽自遠被任命為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

  與美俄相比,中國是月球探測的後來者,必須自我加壓,志存高遠。對此,歐陽自遠介紹説:“我要求,別國已經做過的基礎性科學探測項目,我們不僅要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在此基礎上,我們力求創新,每次實施月球探測任務都要開展幾項創新性的重大探測項目。”

  對“嫦娥奔月”五戰五捷的耀眼表現,歐陽自遠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稱讚説,每顆探測器的表現都很出色:嫦娥一號馬到成功,一舉實現了繞月探測;嫦娥二號繪制出月球表面最好、最清晰的地形圖與三維立體圖;嫦娥三號的著陸器與月球車登上了月球正面,長期開展對太陽的觀測及對地球環境的監測;嫦娥四號登上了神秘的月球背面,對月球40億年前的演化歷史作出了創新性貢獻;嫦娥五號在月球上取樣榮歸,將揭示月球距今30億年以來的演化歷史。

  “作為首席科學家,您對嫦娥工程哪一顆探測器印象最深?”歐陽自遠的答案非常明確:“嫦娥一號。畢竟那是中國的第一顆繞月衛星,當時真是揪心呀!”他對成功那一刻的細節記憶猶新:“在指揮大廳,嫦娥一號被月球引力捕獲的消息傳來,全場頓時沸騰了。我擔心誤報,要求核查確認。得知準確無誤後,全場再次沸騰了。我與欒恩傑、孫家棟熱烈擁抱祝賀,喜極而泣。當時有記者來採訪,我激動得不知道該説什麼,對著攝像鏡頭高喊‘繞起來了!繞起來了!’”

  潛心科普

  致力社會公益60載

  歐陽自遠在奮力攀登科學高峰的同時,滿懷熱情地投入大眾科學普及事業,特別是向廣大青少年兒童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

  在歐陽自遠看來,科普是科學工作者一份天然責任,必須持之以恒做好。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歐陽自遠就通過舉辦講座等形式為大眾破解科學之謎,講清楚一些所謂超自然現象背後的科學知識,幫助人們破除迷信。隨著科研深入和科學工程推進,歐陽自遠科普的主題、深度進一步拓展,頻次也逐漸增多,他一度一連數年每年舉行科普報告會達到50多場,平均幾乎每周一場。

  “娓娓道來”“通俗易懂”是很多人對歐陽自遠做科普的評語,這兩個詞語折射出他的科普態度和科普能力。歐陽自遠認為,做科普必須充分尊重聽眾,對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都要認真對待,耐心解答。同時,他還努力探索科學傳播規律,就每一個科學主題,針對不同類型受眾,採用不同的科普版本。

  科學研究要實事求是,做科普亦然。歐陽自遠的科普處處體現求真務實的嚴謹作風。比如,對人類航太發展水準,他一方面客觀地介紹已經取的突出成就,另一方面坦言,人類目前還飛不出太陽係,而銀河係裏有千億個太陽係,宇宙中有千千萬萬個銀河係,認識宇宙,人類前路漫漫。就中國航太發展現狀,歐陽自遠詳解探月工程、載人航太工程等近年來取得的驕人跨越,激發人們的自信心和自豪之情;同時他提示聽眾,我們與航太強國還有不小差距,要清醒地看到不足,繼續努力拼搏,只爭朝夕,爭取早日迎頭趕上,這才是有自信心的表現。

【糾錯】 【責任編輯:郭亞麗 】
閱讀下一篇:
01003010101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418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