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6/ 08 10:44:3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九旬院士”葉叔華:天文是一輩子的浪漫事業

字體:

葉叔華院士前往上海天文臺辦公室(3月18日攝)。記者張建松攝

  在一年一度的上海科技節,有一項向科學家致敬、表達對科學家精神尊崇與弘揚的傳統節目——“科學家走紅毯”。今年,我國首位女天文臺臺長、94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叔華手捧鮮花,精神矍鑠、微笑慈祥地第一個走上了紅毯。

  面對受到明星般的夾道歡迎,葉叔華説:“今天是我第一次走紅毯,有點緊張。但看到這麼多年輕人,真的很開心。我要趁著還能走得動,為中國科技再多做點事!”

  自從1951年進入上海天文臺,在長達70年的時間裏,葉叔華用天文承載浪漫,用實幹詮釋初心,至今仍在每天工作。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共用的“北京時間”,在她的主持下誕生。宇宙中,有一顆小行星是以她的名字命名。

  她還是我國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領域的奠基人之一,開創性地提出建設中國甚長基線射電干涉測量網(VLBI),倡導並建成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推動我國成為世界最大望遠鏡列陣(SKA)的創始國,推動上海建設SKA數據中心。

  32歲挑起建立中國世界時係統的重擔

  盡管時間已經過去了70年,葉叔華至今仍清楚地記得,1951年11月19日她到上海徐家匯觀象臺(現上海天文臺)第一天報到的情景。

  “當時新中國剛成立不久,百廢待興,徐家匯觀象臺還處于軍管狀態,大門緊閉。我過去拍了拍門,只聽見裏面有人大聲問:誰?幹什麼的?我回答是來報到參加工作的。然後門縫一開,一個帶著刺刀的槍就伸了出來,真的嚇了我一大跳。不過解放軍雖然管得嚴,但報到還是挺順利的。”葉叔華説。

  徐家匯觀象臺由法國傳教士建立,早在1844年就開始了天文測時和報時工作,是我國最早開展近代授時工作的天文臺。葉叔華進入徐家匯觀象臺的第一份工作是觀測恒星,計算恒星時,作為上海天文臺發播時間的依據。以後,她又根據前後三個月的觀測,定出發播時號的誤差,再把結果寄給國際時間局,參加全球合作。

  測時是一項枯燥細致的工作。觀測者需要一邊操作中星儀目不轉睛地跟蹤恒星,一邊需要記錄,跟星的好壞直接影響了觀測精度。中星儀是一個龐大的設備,身材嬌小的葉叔華操作起來十分困難,于是她加了一塊木板,站在上面跟蹤觀測恒星,無論寒暑、一絲不茍。當年的辦公條件十分艱苦,沒有地方吃飯,她就把報廢的汽油桶當成餐桌,在上面吃午飯。

  篳路藍縷的艱苦生活,並沒有阻擋葉叔華追求天文科學的熱情。有一次,國際時間局來信詢問:為什麼徐家匯的測時結果每個月都有波動?帶著這個疑問,葉叔華逐步檢查計算步驟,最後發現原來是一個修正值沒有加進去。以前,大家覺得數值較小,未加以考慮。後來隨著觀測精度提高,加不加就有影響了。這個修正值,20多年都沒有人注意到,細心的葉叔華從這些枯燥的數字背後,逐漸領悟到科學研究的真諦。

  “欽若昊天,敬授民時”。古今中外,對時間精確、統一的度量是一個國家頭等大事。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對高精度的授時工作有迫切需求,尤其是測繪部門。因為當時全國僅有三分之一的面積進行過精度較低的測量,而且成果品質參差不齊,測繪基準不統一,致使許多省與省之間的地形圖都不能拼接。

  高精度的測繪工作需要高精度的“時號”。當年我國主要使用蘇聯時號,中蘇兩國面積都很廣闊,如此遠距離接收蘇聯時號很不穩定,測繪部門迫切希望能用上中國自己發播的時號。在國家需求推動下,徐家匯觀象臺購置了儀器、增添了人手,授時工作有了很大提高,但一時還是滿足不了需求。

  1955年,在一次工作會議上,測繪部門人員將蘇聯與徐家匯時號改正數得出的精度結果進行了逐項比對,結果還是蘇聯的改正數比較好。相關負責人心裏急了,忍不住大聲説:“測繪界不會使用徐家匯公布的數據的,不用你們的結果還好,用了你們的結果,反而把我們的工作搞壞了。”

  葉叔華聽到這番話,心裏既委屈又難堪,也更加認識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不服輸的她暗下決心,決不能做得比蘇聯差。她和同事們一起晝夜奮鬥,不斷在測時、收時和播時工作中進行改進,使徐家匯發播的時號穩定度(精確度)不斷提高。

  1957年,中科院數理化學部專門在上海召開授時工作會議進行鑒定,結果認為徐家匯發播的BPV時號精確度好于正負0.003秒,已滿足國內大地測量、航海、航空、工礦等各界進行測繪的需要。但還需要在中西部建立新的授時臺,以滿足全國各地都能收到播時訊號。此外,還需要盡快建立中國自己的世界時係統,不再依靠國際時間局或蘇聯的時間係統。

  1958年,32歲的葉叔華挑起了建立中國世界時係統的重擔。由于當時中國測時臺站的數量與國際時間局和蘇聯繫統相差太遠,葉叔華採取一種獨辟蹊徑的數據處理方法,解決了技術難題。

  此後,在全國5個天文臺的通力合作下,1965年上海天文臺主持的“綜合時號改正數”通過國家級技術鑒定。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我國的綜合世界時的精確度已達到國際先進水準。1966年初,正式作為我國的世界時基準向全國發送,這就是後來的“北京時間”。

  回憶起那一段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葉叔華感慨地説:“剛開始並不完全理解國家為什麼一定要搞自己的時間標準,但從長遠看,這項決策非常英明。一項事業會改變人的初衷,興趣也是可以改變和培養的,關鍵在于你真正了解事業的意義所在。然後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幾十年如一日地勤勉工作,作出自己的貢獻。”

   1 2 下一頁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 】
閱讀下一篇:
01003010101000000000000001110865121119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