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4/ 24 08:00:40
來源:新華網

清華大學日新書院院長王中忱:在日新,聽到學生們像禾苗一樣“拔節”成長的聲音

字體:

  新華網北京4月24日電 清華大學強基計劃正在報名中。日前,清華大學日新書院院長王中忱做客新華網,分享了自己對于強基計劃的理解,介紹了書院的人才培養情況。

  日新書院是清華大學因強基計劃而設立的五個書院之一,承擔著強基計劃歷史學、哲學、漢語言文學和古文字學方向的本科人才培養工作。

  在王中忱看來,強基計劃是為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選拔和培養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而推出的戰略性舉措。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等教育進入新的探索和發展階段,這項計劃恰逢其時,非常必要。

  “以人才培養為唯一核心”是清華大學為實施強基計劃而設置的書院的使命。“書院沒有自己的學科和專任任課教師,書院的根本任務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切實提高人才培養的成效”,王中忱認為,這意味著書院可以全心全意、心無旁騖地集中于人才培養工作,也意味著書院可以充分利用清華大學所有的優質教學資源。

  具體到負責基礎文科人才培養的日新書院,王中忱表示,人文學院的五個一級學科和相關研究機構,是日新書院人才培養的根基所在。與人文學科關聯密切的社會科學學院、新聞傳播學院、美術學院、公共管理學院、法學院等相關院係,也以各種形式為書院教育提供了支援。而在書院群裏,日新書院的學生和理工科學生一起開展各項活動,自然生活于文理滲透的氛圍之中,相互學習、相互激勵,這也是清華所特有的環境優勢。

  日新書院自覺秉承清華大學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立足于清華大學多年推行的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經驗,以“中西融匯、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為育人理念,採取“寬口徑、厚基礎、重交叉”的培養方式,設置了人文基礎課、文史哲及古文字學的專業主修課、多學科交叉深化課三大課程板塊;加上小學期各類實踐課和融Seminar學術訓練于一體的畢業設計,構成了一個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通專融合課程體係。

  王中忱認為,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個板塊都有多種選項,並且從本科一年級開始,書院就開設各種類型的小班研討課,包括和國際知名大學聯合開設的國際研討課,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學術志趣和特長,在導師的指導下,自主進行“課程組合”,實現個性化課表的生成。

  此外,“導師制”也是書院教育的獨特之處。為實現書院的育人理念,落實書院特色的課程體係,從一年級開始,“導師制”就覆蓋書院每一名同學,並一直延續到四年級。導師以各種方式,如開讀書會、座談會,或喝茶喝咖啡聊天,或節日聚餐,給學生提供學習、學術乃至生活的指導,讓同學在溫馨而舒暢的氣氛中,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成長、發展的路徑。

  日新書院專門設置了每周一次的“院長談心日”。因此,王中忱和主管教學的副院長已經和全書院所有同學都見過面,進行了比較深入的交流。同時,老師們也會參與同學們的班級活動,並加入班級微信群。“我們平時盡量不打擾同學,但學生有需要時,可隨時直接聯繫。”王中忱認為,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也是書院育人的特色之一。“有很多同學説,書院給他們一種家的感覺,這確實是我們希望做到的。”而能夠有更多機會和本科同學在一起,感受青春活力和學術活力,更為直接地聽到學生們像禾苗一樣“拔節”成長的聲音,王中忱表示,“作為老師,沒有比這更幸福的了”。

  回憶起第一屆書院學生入學時的場景,王中忱十分感慨:“通過清華園一個半學期的學習,大家已經從懵懂幼稚的清華新生,成為了英氣勃勃的清華學生。”不過,王中忱認為現在對書院學生下定論還為時尚早,但在他看來,日新書院的學生從事基礎文科學習和研究的志向明確、學習熱情飽滿、家國情懷濃厚,並且能夠根據自己的所學知識,認真思考人類命運的大問題。“相信他們作為第一屆書院學生,會給後來的同學樹立榜樣。”

  王中忱認為,學習基礎人文學科,最重要的條件是志趣。他期待並歡迎有志趣有天賦的同學到日新書院學習,在師生“從遊”的氛圍裏鍛煉智慧,陶冶性情,涵養感受力;跟從古今哲人徜徉浩瀚的知識世界,樂山樂水;立足中國大地,思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在與未來,展開想像力和創造力,投身新型人文學術的創建。

【糾錯】 【責任編輯:郭亞麗 】
閱讀下一篇:
01003010101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124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