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9日電(記者 王琦)原創性理論研究和科研成果缺乏、國際參與度和影響力薄弱、教育科研評價存在功利化傾向……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國教育科研工作還存在一些短板和差距。如何做才能更好地補齊這些短板?8日,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李清泉接受新華網專訪,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尊重科技發展的基本規律 不可急功近利
“教育和科技都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優秀人才的成長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李清泉&&,做科學研究可能在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裏“坐冷板凳”。“這些都是科研的基本規律,它有長期性,也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對此我們必須要保持清醒的認識。”面對目前社會上存在的一些比較急功近利的,甚至違背教育和科研規律的一些做法和干擾,李清泉認為這些正是“在未來需要加以改進的”。
發揮高校科研人員、教師的主觀能動性
“在學校工作的老師和學校管理者,最了解自己所在的學校。”在專訪中,李清泉認為,高校要發揮好科研人員、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因為“只有他們發自內心地去努力把學校辦好,才能找到學校發展的途徑”。
李清泉認為,應該給予科研人員自主權,並完善科研評價體系。他認為:“數字化的或者簡單行政化的評價,不利於科研工作發展。”同時,李清泉也希望“為科研工作營造一種寬鬆的氛圍”。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