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2/ 26 08:56:28
來源:科技日報

取得研究成果800余項 大學牽手中學放飛創新雛鷹

字體:

  讓中學生到大學參與具體的科研項目,首先能改變高中生“拿來主義”的依賴心理,同時提升高中生資訊檢索能力和學術規范意識,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和科學素養。

  ——張育新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如何讓孩子長大成為科學家,是不少家長關心的問題。從諾貝爾獎得主到院士、教授等科學大咖,都會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句話: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和青少年是天然的科學家。

  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在重慶,一項針對普通高中創新人才培養的“雛鷹計劃”已經實施10年。目前,重慶在10年試點的基礎上,探索性地將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在全市全面推開,建立並完善全面覆蓋小學、初中、高中的中小學創新人才培養體係。那麼,創新教育有何難點?創新人才培養又該如何從娃娃抓起?對此,科技日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培養創新後備人才 面臨理念、師資、選拔等方面問題

  “高等教育階段是鍛造創新人才的黃金時期,而基礎教育階段是發掘和啟蒙創新後備人才的關鍵時期。”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范卿澤説,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就開始探索創新後備人才的培養。2018年到2020年,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對華北、華東、西南、西北4個區域展開調研,發現在創新後備人才培養上,普遍存在著目標理念有偏差、資源建設不到位、選拔評價不科學等方面的問題。

  “在目標理念上,價值取向趨于功利化,過于強調升學目的。”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教授王華説,經過調查,課題組發現一些學校將培養創新人才當作升學籌碼,通過額外加分,為升學做鋪墊;一些家長更是表示,如果對升學沒有好處,不會同意學生參加相關活動,忽略了“求學問是”的初衷。

  課程體係不完善和專業化師資力量薄弱也是問題之一。大部分學校的科技教師都是由信息技術、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老師兼任,學校在培養教師創新教育能力上缺乏科學性、係統性、連續性。

  資訊不對稱、過程不透明、標準片面化……在選拔評價上,也存在著機制不合理的問題,有的學校在人才選拔中,片面強調學生的學習成績,忽略了對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考察。

  “重慶在創新人才培養上也曾面臨師資不足、培育動力不足、培養合力不足這3個問題。”重慶市青少年創新學院項目負責人楊穎表示,重慶其實具有開展創新人才培養的資源和人才優勢,根據調研發現重慶擁有102個高校重點實驗室、37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0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上百個科研院所和數千個高科技企業,還有重慶一中等一大批從上世紀50年代就陸續開展創新教育的優質中學。重慶在青少年創新人才培養上開展了一係列探索,重慶市教委還批準設立了市青少年創新學院,負責全市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和研究。

  兩校學習、雙師指導 “雛鷹計劃”實施十年成效初顯

  在重慶大學的材料科學實驗室,重慶一中高二年級學生趙晨皓和吳一壯正在熟練地操作著實驗儀器。作為“雛鷹計劃”第十期的學員,他們跟著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育新從事硅藻土奈米復合材料研究已經一年多了。

  “高中階段的教育是學生個性形成、自主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雛鷹計劃’首先在高中啟動試點工作。”楊穎介紹,2011年開始,重慶在全市9個區縣、22所優質高中和10所在渝高校聯合啟動“雛鷹計劃”,讓大學與中學“牽手”,共同培育青少年創新人才。

  據了解,“雛鷹計劃”在普通高中遴選一批具有創新潛質且學有余力的高一年級學生,每個培養周期為兩學年,學員在“三地”進行學習,即在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等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參加通識培訓,在高中學校參加專項課題研究所需的相關

  輔助性課程學習,在高校(或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實驗室開展專項課題研究,通過“兩校學習、雙師指導”的方式完成創新人才培養課程學習。

  “實際動手後才知道,科研沒有想得那麼簡單。”趙晨皓説,有一次他發現實驗出現了沉淀的現象,認為是新物質,但是同組的學長提醒他不要這麼篤定,研究要大膽設想,更要小心求證。果然第二次實驗就發現,其實是不小心加入了不應該加入的物質。

  “讓中學生到大學參與具體的科研項目,首先能改變高中生‘拿來主義’的依賴心理,同時提升高中生的資訊檢索能力和學術規范意識,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和科學素養。”張育新説,大學老師帶中學生,看起來似乎有點大材小用,但如果能夠在中學生心中播下科研的種子,就為未來基礎研究人才培育打下了基礎。

  高中生的加入,也有教學相長的成效。重慶大學航空航太學院教授李衛國擔任“雛鷹計劃”導師培養學員期間,一學員針對他提出的課題假設,打破常規提出了新的設想,李衛國認真分析後採納,成果申報了國家重大專項課題。

  統計數據顯示,自2011年以來,重慶累計培養“雛鷹計劃”學員3029人,取得研究成果868項,380多名學員進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自主招生范圍,學員參加科創活動獲得表彰獎勵620余項。

  完善評價體係 解決人才培養有用與有效之間矛盾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需要建立學生綜合素質多元評價體係。”西南大學附屬中學創新人才培養工作室負責人羅鍵坦言,對于創新教育來説,除了培育方式,評價是另外一個關鍵點。

  “依托‘雛鷹計劃’,學校組建了創新人才培養基地班,建立了學生評價資訊檔案。”羅鍵説,通過學生自身、同學、任課老師、班主任、科技輔導員等多元化、全方位的評價,學生可以全面認識自我、個性化發展。

  “評價體係的建立將解決青少年創新人才培養‘有用’與‘有效’之間的矛盾。”范卿澤説,下一步,他們將建立創新能力評價體係,對學生開展過程性評價,創建學生從小學到高中的成長記錄檔案。避免評價過于片面,為高校自主篩選人才提供參考,引導學生和家長走出“只看考分”的誤區。

  “現在我們對于學員的考核,採取的就是過程評價。”楊穎解釋,每期學員都要經歷遴選基地學校、聯合選拔學員、選擇學員課題、聯合培養學員、結業評價驗收5個環節。不會硬性要求學員一定有研究成果,但會動態記錄學員的成長檔案,仔細考察學員開展研究的全過程,是否遵循學術規范、恪守學術道德,是否規范完成研究,從而發現真正熱愛科研和創新的“種子”學生。

  “到2022年,我們將建立並完善全面覆蓋小學、初中、高中的創新人才培養體係。”范卿澤説,接下來,將在全市范圍內統籌創建創新教育試點校、創新教育示范校、創新教育基地校,創新示范實驗室、創新基地實驗室,在基礎教育階段實施“種子計劃”“雛鷹計劃”“英才計劃”,面向全體學生廣泛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創新教育活動,形成金字塔形的青少年創新人才梯隊。(記者 雍黎)

【糾錯】 【責任編輯:王曉陽 】
閱讀下一篇:
01003010101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04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