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杭州8月10日電 有人返鄉開辦生態牧場;有的人一出校門就扎進農田做起“泥腿子”;有人組團奔赴青山綠水間解鎖“詩和遠方”……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新農人。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近年來,在浙江溫州,數以萬計的新農人進村入鄉創業,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他們用新思維、新技術、新模式推動着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蝶變煥發新機。
金豐海洋牧場效果圖。新華網發 受訪者供圖
海歸回鄉創業
科技賦能賦予農民新定義
在位於溫州市洞頭區鹿西島北端的一片海域裏,金豐海洋牧場(浙江)有限公司投放的首批20萬尾大黃魚魚苗正快速成長。該公司總經理孫劍&&:“根據實際魚苗生長情況推算,最快在年底就能迎來第一批大黃魚上市。”
據了解,大黃魚的生長周期一般需要兩年。海外求學回國後,孫劍轉戰生物醫藥領域,開啟了回鄉生態圍網養殖大黃魚的創業之路。“我們想養出更加健康、更加貼近野生口味的大黃魚。”對於新農人這個新身份,孫劍説:“農業産業一直在更新換代,特別是數字化賦能後,農民也可以像白領一樣,坐在電腦前操作辦公。”
目前,金豐海洋牧場團隊已經做好了未來遠期的全盤規劃,牧場總投資1.3億元,以數字化智能&&系統、多層級綠色循環生態養殖模式……全新的“配置”替代了傳統農業模式。後期還將融入海島文化、海上娛樂、休閒文旅等,貫通全産業鏈。
“未來,我們將把浙江省內其他成功的農文旅融合經驗搬到鹿西,引來游客、留住游客,打破農業的傳統刻板印象,打造溫州地區漁旅融合的‘爆款’。同時,將大黃魚養殖形成標準示範,服務更多養殖戶和企業。”孫劍説。
2024年以來,溫州大力培育新農人隊伍。像孫劍一樣以年輕的思維引入現代企業管理經營的理念,敢於引進新設備、新技術的新農人越來越多。
雷大鋒帶領他的團隊忙碌於田間地頭。新華網發 溫州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科班學生歸巢
俯身做農戶的“技術導師”
眼下正是農作物的生長旺季,雷大鋒每天都要到智慧大棚裏查看它們的生長情況。“我從12歲就跟隨父親下田插秧,對農業産生了感情,現在依然每天在田地裏忙碌,可謂泥土味十足。”雷大鋒説。
1985年出生的雷大鋒是溫州市文成縣人,大學畢業後選擇投身農業,扎根農村二十餘年。如今,他是瑞安市梅嶼蔬菜專業合作社秘書長、溫州萬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
多年來,在廣闊的田間地頭上,雷大鋒帶領他的團隊立足田間,專注於農業實業,做好綠色健康的品質,立志讓種菜、賣菜變得更“高大上”。
為增加農戶收入,雷大鋒不僅成為農戶們的“技術導師”,還帶領自己的營銷隊伍開拓市場,實現“合作社+企業+超市+市場”的無縫對接。“合作社主要負責生産,萬科農業則集中精力跑市場。”在雷大鋒的規劃中,萬科農業定位“高端農産品”路線,致力於農産品附加值的提升。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努力,雷大鋒所在的瑞安市梅嶼蔬菜專業合作社成員從成立時的94戶發展到現在的606戶,基地輻射面積7000余畝,帶動農戶4500多戶,年産值達8000多萬元,入選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典型案例。
如今,在溫州,越來越多像雷大鋒這樣專業出身、頭腦活躍的新農人主動選擇歸巢就業,他們行走在田間地頭,像父輩一樣操心着收成,在村莊裏走出一條條致富之路。
位於溫州市泰順縣的“浪肆”稻田咖啡館。新華網發 溫州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城市青年涌入
“販賣”風景解鎖“詩和遠方”
稻田、咖啡,配上藍天白雲,“咔嚓”一聲拍照“出片”……這是藏匿在溫州市泰順縣山頭之中的一家“網紅”咖啡館的運營場景。
據介紹,這是由三位95後泰順創業青年共同運營的“浪肆”稻田咖啡館。提到入村創業,主理人之一何微微説:“回到鄉村,這是我在體驗過城市的喧囂紛繁後遵從內心的真實選擇。”另一名主理人鄭志浩則認為:“青年人的未來,不止在城市,更可以在村莊裏,在腳下的稻田裏。”
這個年輕團隊不僅熟悉互聯網傳播規律,還熟悉當地豐富的自然美景。開業前後,團隊拍攝短視頻在網絡&&造勢預熱,吸引了一批躍躍欲試的潛在客流,由此開啟了田園“創客”生活。
依託“政府+村居+企業+青年”的多方扶持互惠機制,該咖啡館從開工到營業僅用時30天,達成日均銷售超500杯、日銷售額最高超1.5萬元的“成就”。目前,浪肆團隊以“販賣風景”為理念,在泰順還陸續開設了吃茶去小館、柳峰露營地等新業態,並通過“固定店長+流動義工”的形式,先後招引旅游博主、自媒體運營等100余名數字游民群體共創、共建。
鄉村,正吸引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奔涌而來。這些新時代的“活躍分子”,為鄉村帶來新思維、新理念、新業態,解鎖“詩和遠方”,為鄉村發展不斷注入新活力。
溫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新農人“反向”創業創新的背後,恰恰體現了農業産業的蓬勃發展。鄉村振興,溫州正呼喚更多“年輕力量”的加入。
監製:翁璟
策劃:馬江
統籌:胡炎楨
文字:黃佳佳
核校:宋越
設計:戰曉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