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6月19日電(李南丹)又到一年春繭開秤收購時,今年江蘇省東&市富安鎮的春繭質量、單産和收購價格均超去年,當地蠶農喜獲豐收。
桑園面積4萬多畝,養蠶農戶2萬多戶,蠶桑産業年産值超10億元……富安鎮自古就有栽桑養蠶的傳統,被譽為“中國繭都”。該鎮深入推進“龍頭企業+村集體+家庭農場+規模大戶”規模養蠶模式,積極構建産加銷、貿工農、科教研、休閒農業旅游一體化的農業産業化經營模式,暢通聯農帶農致富路徑,蠶桑産業鏈條不斷拉長。2023年,富安鎮蠶桑及繭絲綢産業産值達10.82億元。
精養細管喜獲豐收 春繭吐出致富絲
6月初,全國最大的繭站之一——江蘇富安繭絲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富安繭絲綢”)富南繭站全面開秤收購。收購現場人頭攢動、熱鬧非凡,蠶農們滿載“碩果”前往交售。一簍簍形狀飽滿、顏色雪白的蠶繭擺滿繭站,工作人員各司其職,收繭現場一派忙碌景象。
富安鎮春繭收購現場 新華網發(陳澤浩 攝)
“今年行情特別好,一張種産量在90-100斤,收入在32萬元左右。”養蠶大戶趙榮華足足拉來兩卡車鮮繭,一邊指揮運繭車開進繭站綠色通道,一邊算着“豐收賬”。
富南繭站站長許德慶&&,儘管今年蠶桑生産遭遇氣溫偏低等不利因素,但蠶農在蠶業合作社和當地重點企業的指導下,對桑蠶實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精管細養,喜獲豐收。
作為中國優質繭絲生産基地、全國蠶業科技推廣示範基地,近年來,在國家蠶桑産業技術體系支持下,富安鎮持續加強蠶桑示範基地建設,突出優勢特色産業示範引領作用,推動蠶桑産業高質量發展。
富安鎮春繭收購現場 新華網發(陳澤浩 攝)
綠桑染富安,銀繭鋪富路,一堆堆雪白的蠶繭子,撐起了群眾增收的錢袋子。據悉,今年富安鎮共發放春蠶種3萬餘張,張單産50.1公斤,春繭單價每公斤68-71元,張平收入3700-4000元,畝平收入7400-8000元。
科技創新驅動産業升級 打開致富新“絲路”
傳統蠶桑生産是個辛苦活兒,如何充分利用好現代科技,開闢致富新“絲路”?富安鎮堅持科技興蠶,以機械化、智能化為關鍵抓手,加快推進蠶桑産業科技創新。
“富安全力構建‘政校企’科技創新推廣新模式,與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中國農科院蠶業研究所等合作成立蠶桑科技創新聯盟,加快蠶桑産業‘機器換人’。”富安鎮政府副鎮長沈兆龍&&,富安在強化蠶種質資源保護和地方品種資源保護的同時,加大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提升蠶種創制能力,此外還推動桑樹品種迭代,加快選育適合機械化作業的高品質草木桑樹的研究、引進和推廣。
富安繭絲綢織綢車間 新華網發(陳澤浩 攝)
走進富安繭絲綢織綢車間,一排排機器不停地運轉,一根根蠶絲在自動化生産線上快速穿梭,工人們在機器旁來回檢查。
富安繭絲綢業務涵蓋繭、絲、綢生産、加工、銷售。近年來,富安繭絲綢持續推進繭絲綢生産標準化和産業化發展,引進新品種、新技術,蠶種、蠶繭、生絲等主要産品質量獲得廣泛認可,截至目前,6A級生絲佔國際市場的40%。
“我們用‘一根絲’走向世界,致力於讓蠶農充分享受到繭絲綢産業發展帶來的豐碩成果。”富安繭絲綢董事長盧克松&&。
融合發展延伸産業鏈 “編織”致富新篇章
初夏時節,富安鎮阡陌桑園果桑基地裏,連片的桑葉青翠欲滴,紫紅的桑葚挂滿枝頭。該園區建有果桑科技館、蠶趣館、觀桑亭、蠶桑及繭絲綢産品體驗中心、繭絲綢文化館、蠶絲被加工展示中心等,供游客觀賞游玩,感受阡陌桑田風光,體驗果桑採摘樂趣。
富安鎮阡陌桑園 新華網發(陳澤浩 攝)
富安鎮充分挖掘地域特點和鄉村多元價值,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要效益,加快桑茶、桑面、桑酒、桑肴以及繭絲綢文創産品的開發力度,積極探索發展集商、養、學、 閒、情、奇於一體的休閒農業旅游新模式,促進蠶桑三産融合。同時,加強對蠶桑絲綢生物質資源新功能的研究開發,探索蠶桑絲綢在大健康産業、功能食品、生物工程等方面的應用,提升産業綜合效益。
富安蠶繭獲得全國農産品地理標誌;桑葚、桑茶通過中國綠色食品認證……如今,富安桑蠶産業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沈兆龍&&,下一步,富安將從保護現有優質桑蠶繭絲生産資源和絲綢文化根基角度出發,對傳統蠶桑産業優勢區在用地指標、資金政策上予以支持,以持續推動蠶桑特色産業發展。鼓勵蠶桑和繭絲綢企業充分利用好相關政策,積極拓展國際市場,進一步提升産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