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長三角|一場年貨市集展現老區新貌-新華網
2024 02/06 08:59:25
來源:新華網

春到長三角|一場年貨市集展現老區新貌

字體:

  新華社南京2月2日(記者劉兆權、楊紹功、劉宇軒)長三角西部,大別山腹地的安徽六安,一批批農産品清早從田間地頭采收,當晚就能出現在上海市民的餐桌上——革命老區與開放“龍頭”的&&鮮活而緊密。

  2024年春運伊始,記者搭乘由安徽六安始發,經江蘇南京、上海到浙江溫州的G7578次高鐵列車,環長三角1000多公里,從大別山到浙閩丘陵,從長江岸邊到東海之濱,行進式探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最新成果。

  

  1月30日,六安站站&上,旅客準備登車。新華社記者黃培鋒 攝

  在六安,記者從“新農人”、創業者、基層幹部的講述中,感受到長三角城市間的深度交融。

  1月30日上午十點半,乘客涌上六安站1號站&,老人懷裏抱着穿紅色羽絨服的孩子,年輕的情侶手裏拿着紅色的中國結和對聯。記者在人流中登上G7578次列車。

  六安瓜片、霍山石斛、皖西白鵝、金寨靈芝……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南京客運段高一車隊列車長曹立斐,幫來自六安的“新農人”把當地農産品擺進餐車,喜慶的燈籠和剪紙映紅了車窗——高鐵上的年貨市集開張,環行長三角的列車也由此啟程。

  年貨市集怎麼開到了高鐵上?南京客運段高一車隊書記張希賢説,去年,南京客運段聯合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主場活動舉辦地安徽蕪湖,以及江蘇濱海縣、安徽懷遠和潛山,聯合將農産品引入車廂,為旅客營造豐收節氛圍。這次再度聯手,是為了讓乘客在車上感受濃濃年味。

  高鐵上怎麼趕集?張希賢把記者領到餐車。這裡地方不大,只有4張桌子,此時已成為列車的中心地帶。“我們也不斷解放思想、創新服務,餐車不僅是食堂,已成為高鐵的公共空間。”張希賢説。

  

   1月29日,G7578次列車年貨市集上,旅客在品嘗美食。新華社記者季春鵬 攝

  記者採訪過程中,陸續有乘客走進餐車品嘗市集上的美食。高鐵上不直接售賣年貨,只提供了商家的&&方式。乘客掃二維碼就能下單訂購。距離近的,有可能人還沒下車,年貨已經送到家了。

  坐著高鐵能趕集,得益於長三角城市間鐵路、快遞、電商等網絡的互聯互通。正是看到了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六安市金安區張店鎮的胡亮亮決定創業,以直播等方式銷售家鄉特産。

  坐著高鐵在長三角跑市場,胡亮亮説,對他們影響最大的是2022年底,上海和安徽之間簽訂了《上海市與六安市對口合作實施方案(2023—2025年)》,這為兩地農業産業合作、農産品産銷對接打開了空間。線上線下並進,革命老區的“菜園子”直供上海“菜籃子”,打開了區域市場。

  不僅如此,“新農人”們還借助上海的科研資源,讓六安的農産品更具“科技范”。“印象金安”團隊聯手上海科研團隊深挖黃大茶的健康功效,推進茶葉深加工,讓黃大茶獲得更多上海市民認可。

  現在六安農産品與上海市場之間的關聯有多密切?隨車的六安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總農藝師程玉作了對比:以前,霍壽黑豬肉只能以凍品形式銷往上海。現在,霍壽黑豬肉在上海是冷鮮。以前,上海人不知道六安的小龍蝦。現在,早上發貨的泉水小龍蝦等生鮮,下午就能端上上海市民的餐桌。

  

   1月29日,G7578次列車上,旅客攜家帶口來“逛”市集。新華社記者季春鵬 攝

  據了解,與上海對口合作開展以來,六安聚焦“上海市場+六安産品”“上海企業+六安資源”,推進優勢特色農産品進入上海大市場。2023年,六安市往上海地區銷售農産品92.46萬噸,銷售額172.44億元,同比增長23.9%。

  不是單向開放,而是互動融合。程玉説,今年六安市政府工作報告用四個字描述六安的發展戰略——“融長入圈”。努力融入長三角和合肥都市圈,六安着力發展交通、悉心培育産業,現在高鐵半小時能到合肥,電動汽車配套項目接連落地。

  打開了市場,融入了産業鏈,六安人還在琢磨怎麼能成為長三角的“不可或缺之一”甚至是“獨特的唯一”。從當地創業者和幹部的講述中,記者發現六安正以更豐富多面的形象展示給長三角各城市,這裡不僅是革命老區,如今更是活力無限的發展新區。

  程玉説,僅從農業發展也能見六安的積極轉型升級。當地正整合各村優質農産品,幫助農民樹立生態農業的生産概念和質量意識,根據不同産品特點提供各具特色的包裝、宣傳和銷售服務,創新産業合作模式,整合優質農産品資源。最終希望能以品質樹品牌,逐步培育競爭優勢,馳騁更加廣闊的市場。

【糾錯】 【責任編輯:王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