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能經濟為主攻方向 高品質發展的寧波探索
臨近年關,記者在寧波看到一派繁忙景象:工廠裏,一只只機械手自在“起舞”,工人在遙控屏前操控自如;園區內,海歸博士把一項項研究成果從紙上落地轉化為創新産品;港口裏,碩大的龍門吊將一個個集裝箱整齊排放到萬噸巨輪上,中國制造從此駛向世界各地……
又至歲序更新時,實體經濟的鮮活場景,被凝練成了一組亮眼的數字:2017年,寧波規上工業增加值首超3000億元,規上工業利稅總額首破2000億元,利潤總額首破千億大關。
這就是寧波,去年GDP近萬億元的城市,這個把數字經濟作為“一號工程”,把智能經濟作為主攻方向的城市,正用一份高品質發展答卷,展現智能經濟發展先行區、示范區的火熱實踐。
傳統産業開啟“奇幻旅程”
如果不是來到中銀(寧波)電池有限公司的這座“黑燈工廠”,記者不會相信,如今寧波傳統制造業已是如此“奇幻”。
所謂“黑燈工廠”指的是無需人工操作、可以關燈運作的智慧工廠。40歲的蔣道江是這座神秘工廠裏唯一的工人。刷臉開門後,眼前幾乎一片漆黑。瞳孔剛適應黑暗,記者發現一個運輸機器人正在身旁緩緩前行,霎時間讓人倣佛置身智能世界。
燈亮了才發現,左右正有兩條無人化智能電池生産線以每分鐘生産500只電池的速度運轉,每個環節均設有實時品質監控,一發現問題即可自動報警,也只有在這個時候,蔣道江才需要來車間排除故障,“黑燈工廠”的産品合格率可達99.99%。
“這條生産線是我們自主研發的,價格比進口設備低一半以上,為此我們培養了300多人的研發團隊。”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高強度的創新投入贏來豐厚回報,2017年企業訂單不斷,利潤飄紅。
一座“黑燈工廠”,折射出的是寧波傳統制造業的大變革。
傳統制造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究竟靠什麼?寧波的答案是:插上數字翅膀,邁向智能制造。當前,寧波正全面實施“制造業+互聯網”工程等八大智能升級工程,紡織服裝、化工等九項重點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全面鋪開。
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去年以來,我們全面推行規上企業三年內智能化診斷和智能化改造‘兩個全覆蓋’,從點、線、面三個層面鋪開。”寧波市經信委主任陳炳榮介紹,點上抓單臺設備改造,去年寧波實施機器換人等技改專項近3000個;線上抓生産線升級,在傳統優勢行業開展28個自動化(智能化)改造試點;面上抓制造係統整合,引導企業加快建設數字化車間、智能化工廠。
全面升級之下,寧波傳統制造業不再“傳統”。2017年,寧波規上工業企業實現新産品産值5144.1億元,比上年增長19.7%,新産品産值率達到32.4%;每人平均創造利潤8.8萬元,比上年增長25.7%。
新興産業打造智能矩陣
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正是寧波篤行的新實踐。
簇新的車間,整齊的智能化生産線,一臺臺工業機器人成排下線,這就是寧波均勝普瑞工業自動化及機器人公司的中西合璧智能工廠。“這兩年,市場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很大,去年我們的銷售額約22億元,與國內機器人行業領軍企業新松機器人已不相上下。”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從勤勞之手到智慧之腦,寧波牢牢抓住智能經濟到來的“時間窗口”。2017年,寧波制訂發布全國首個智能經濟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智能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提升10個百分點,達到20%以上,成為我國智能經濟發展的先行區、示范區。
“全球有50%以上的彩電、70%以上的智能手機由中國制造,但用在這些電子産品上的晶片90%依賴進口。”“國千”人才、寧波江豐電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姚力軍説,他們團隊生産的正是用來制造晶片中互連導線的關鍵材料:超高純金屬材料及濺射靶材。
在江豐電子的車間裏,一塊塊锃亮的靶材整齊排布。這些産品不僅打破了美日公司對這一高端靶材的壟斷,實現進口替代,更在國內實現互連導線的自主生産,出口到全球254個半導體晶片制造工廠。
2017年,寧波戰略性新興産業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7%,高于規上工業增速6.1個百分點,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和新材料等三大戰略引領産業産值增長27.9%,以智能經濟為引領的新興産業正蓬勃發展。
智能經濟構建生態係統
“智能經濟已成為寧波邁向‘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然而當前寧波智能經濟的短板依然存在。”寧波市經信委副主任童鴻根將這一短板概括為“五缺”:缺“芯”即缺晶片,缺“腦”即缺人工智慧技術,缺“軟”即缺工業互聯網技術,缺“硬”指缺少智能化設備,此外,還缺少關鍵材料。
不久前,浙江省石墨烯制造業創新中心在寧波揭牌成立。“伺服電機、減速器等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為何難以攻破?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關鍵材料突破難。”童鴻根説,石墨烯這樣的新材料正是補“芯”、補“腦”的關鍵材料。
補上關鍵技術以夯實生態係統的“地基”固然重要,打通係統內迴圈的“平臺”也必不可少。
“去年ofo下單,要求以每天生産10萬套的速度完成230萬套的車牌生産。我們迅速設計工藝流程,對接65家核心工廠,在18天內實現日産10萬套的要求。要知道如果重新建設産能需要投入3000萬元,花費3個月。”協同智造眾包平臺“生意幫”CTO遊林拿起一塊ofo車牌驕傲地説。這樣的平臺讓供需雙方擺脫了“盲人摸象”的窘境,這正是智能經濟的魅力。
如果説四兩撥千斤的互聯網平臺是智能經濟生態係統中的“潤滑劑”,那麼人才及其身後的創新突破則是生態係統中的“四梁八柱”。
“我們正在重點繪制兩張地圖,一張是創新地圖,標明寧波最缺乏的共性技術,第二張是人才地圖,即這些技術對應的人才分布,標明哪些院所和專家處于領先地位。”寧波市科技局副局長王程告訴記者,像姚力軍這樣的“國千”人才寧波已“搶”下近百位。據了解,寧波即將推出“科技創新2025”重大專項,擬投入100億元研發資金,催生第三代半導體等多個千億級産業,全面優化人才、平臺等創新資源。
智能技術新材料、智能制造裝備、工業互聯網平臺……一整套生態係統的迴圈過後,最終落腳點則是在一件件智能化産品上。
2017年,老牌企業奧克斯迎來了新突破,年産空調規模達到1300萬臺,坐上國內空調行業第三把交椅。“靠著電商帶來的渠道優勢,智能化生産帶來的成本優勢,體溫感應、遠端遙控等智能化産品優勢,去年我們的空調産值增幅近70%。”奧克斯集團副總裁張靜國説。(周咏南 謝曄 陳佳瑩 陳醉)
原標題: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高品質發展的寧波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