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中山11月19日電(記者王君寶)來廣東多次了,但深入中山市小欖鎮採訪,還是第一次。這裡有著名的乳鴿、脆肉鯇,也是中山市的工業強鎮、商業重鎮。但讓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這些。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賽事舉辦地分散在粵港澳的十幾個城市,來中山前,我很好奇為何棒壘球比賽要放在這裡。
驅車從廣州一路南下,穿過工廠、密密麻麻的街道,臨近行程終點,突然街道變得安靜,人也少了許多。透過車窗,“PANDAS 1941”的字樣,映入眼簾。

棒壘球在國內並不被人熟知,很多人不清楚其具體規則。即便是採訪過多次綜合性運動會的我,站在中山國際棒壘球中心外,望著現代化的棒壘球場和頭頂上特殊字樣的“PANDAS 1941”,也頗感好奇和新鮮。
廣東熊貓體育文化産業有限公司負責中山國際棒壘球中心場地運營,該公司廣告企劃副主管謝嘉堯告訴我,被譽為“中國棒球之父”的梁扶初,出生於中山,20世紀他組建和帶領的熊貓棒球隊,曾多次打敗國外強隊,聲名大噪。新中國成立後,梁扶初和兒子繼續在國內耕耘棒壘球人才培養。
2006年,中山市第一支棒球隊在東升高級中學誕生,梁扶初的兒子梁友文從美國回到中山義務執教,並在隨後數年與有識之士在中山舉辦各類賽事,助力當地棒壘球發展。
2016年以後,中山逐步建設了符合國際標準的熊貓少年棒球場和熊貓紀念球場,並組建U8、U10、U12、U15、U18及成人棒球隊。本屆全運會,多位中山籍棒球運動員分散在各支球隊裏。如今逐步完善起來的中山國際棒壘球中心成為國內外賽事的舉辦地,同時吸引國家隊等隊伍前來訓練。
聽完故事,我再望向“PANDAS 1941”,似乎也領略了其中的奧義。 近百年的耕耘,讓中山市擁有了如今的棒壘球基礎,但如此動人的故事依然僅在少部分人口中流傳,國內棒壘球的發展仍有很長的路要走。身處其中的人,靠什麼在堅持?
我把問題拋給了遼寧女壘的魯瑩。這位打了二十幾年壘球的36歲老將,在本屆全運會與年輕隊友一分惜敗,獲得銀牌。“即便這是小眾項目,如果再讓我選一次,我依然會選擇壘球。它讓我成長,給了我一切,壘球就是我的生活。”魯瑩説,有時候傳承就是一種價值實現。
我又把問題提給了香港隊球迷吳明汝。這位62歲的球迷專程來中山為香港隊助威,她自己在香港也和一群長者成立了長者棒球隊。“棒球將我們這些長者聚在一起,既鍛煉身體,又帶來快樂。”吳明汝説,香港棒球隊前幾日在全運會上迎來歷史首勝,這樣的突破會激發更多人參與這個運動,讓更多人享受到體育的樂趣。

我還把問題拋給了兩位教練。江蘇女壘教練宋秋元説,近年來,我國不斷完善棒壘球賽事體系及人才培養機制,全運會針對隊員年齡結構的新要求,也是希望通過以老帶新實現傳承,接續發力、促進項目發展。天津棒球隊教練呂建剛認為,中國的青少年棒球運動員越來越多,但是仍需要更好地開展高中棒球聯賽、大學棒球聯賽以及職業聯賽,不斷推進中國棒球職業化進程。
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那些磨損的球棒、褪色的手套,以及被無數雙腳踩結實的投手丘,都在訴説着細水長流的堅守。小到個體,大到一座球場,每個環節默默的付出才能實現項目的不斷發展。即便無法立刻攀登到頂峰,但過程中的美景足以讓人陶醉。
黃昏時分,我走出場館,意外撞見球場後面一大片向日葵花海。傳承、積累、付出……受訪者們的話飄散在嶺南的風裏,像極了角落裏向陽而生的花朵——不必居於中心,依然追逐光芒;無需萬眾矚目,照樣燦爛綻放。
花海旁的熊貓裏商業體育休閒中心正加緊施工,日後將承擔中山國際棒壘球中心賽事後勤保障、運動員接待及文化交流功能,同時也將成為普通市民文旅體育消費的載體。
晚風掠過,捎來場內比賽的歡呼。我循聲望去,不知為何,幾日來從市中心找到花海的人越來越多,這處角落熱鬧了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