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11月24日電(記者何磊靜)京杭大運河水波滔滔、穿鎮而過,絡繹不絕的貨船讓人感慨“人物往來之盛,商賈輻輳之多”。走進有着1600多年歷史的江蘇無錫洛社鎮,小橋流水不甚稀奇,繁華之氣奔涌不息。
這裡是“蘇南模式”的發祥地之一,鄉鎮企業曾遍地開花。如今,依託強大工業基底,一座生産、生活、生態融合併進的科技新城拔地而起;一顆傳統、現代、未來交相輝映的“運河明珠”煥發生機。

産業“新賽道”
展廳內,一架線條流暢的碳纖維運動型飛機引人注目,這是匈牙利瑪格努斯飛機製造公司落戶洛社鎮兩年來的最新成果,用於空中體驗、應急救援、飛行培訓等領域的一架架輕型飛機在此蓄勢起飛。
瑪格努斯所在的無錫航空航天産業園是無錫首個航空航天産業專業園區,規劃面積約3.3平方公里,雖未整體投用,成效已然顯著:碳基複合材料等9個空天産業項目落戶;航空發動機、商業火箭與衛星製造等多個産業項目意向合作;北航藍天科創中心、南航無錫研究院等6大創新創業&&入駐……
“到2025年集聚航空航天企業50家,建成長三角航空航天産業集群,打造全國航空航天産業新高地。”無錫航空航天産業園負責人&&,“逐夢空天”定下的“小目標”已見雛形。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洛社鎮有4000余家工業企業,去年規上工業産值近500億元。憑藉産業門類齊全、工業體系完備,當地持續推進科創載體建設,將航空航天、未來汽車、智慧物流作為布局“3+N”現代産業集群三大主導産業。
天奇自動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近期迎來40周歲“生日”。從洛社鎮一家3人模具廠到服務汽車全生命周期的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天奇股份的蛻變拓寬了人們對鄉鎮企業的想象空間。步入其研發中心,人形機器人造車科幻感十足,“製造進階”的故事在持續更新。

“我們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高質量發展全局核心地位,推動産業鏈、創新鏈、供應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帶動能力強的‘鏈主’‘龍頭’紛至沓來。”洛社鎮相關負責人説。
發展“新藍圖”
錨定科創並非盲目追趕“風口”,而是洛社鎮發展的內生需求和現實考量。
與不少蘇南工業重鎮一樣,洛社鎮一度面臨土地開發強度高、資源空間不足、産業畝均效益低等問題,招商隊伍“無米下鍋”曾是常態。2021年,大運河整治提升工程被列為無錫市美麗河湖“一號工程”,洛社鎮運河沿線170多家企業需集中騰退,“刮骨療毒”勢在必行,企業轉型、産業向“新”乘勢而上。
為此,洛社鎮一方面將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視為“一號工程”,圍繞航空航天、未來汽車、智慧物流等産業,專門成立多支招商小分隊,常年奔赴海內外各地開展招商推介;另一方面着力構建“一廊兩帶、三心四片”空間結構,開啟無錫洗硯湖生態科技城建設,打造“三生”融合生態科技新城,其中啟動區——大運河綠色低碳科創産業園去年進入全面開發階段。
謀定而動,動則有成。江南運河文化公園被視為洛社鎮以生態、人文、科技為內涵打造的標誌性工程,當地一座廢棄舊廠房“煥新”成一處集産業提升、文化展示、休閒文旅、生態修復於一體的城市會客廳。
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4.2%、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60件、數字經濟領域多個項目陸續落地……洛社鎮在還原水清岸綠生態景觀同時,更借大運河源源不斷賦能産業攀“高”逐“新”,運河風貌與智造活力在此融洽共生,沿線兩岸一躍成為創新策源地。
融合“新畫卷”
初冬時節,車行至洛社鎮萬馬村,稻田間散發着秸稈的淡淡香氣。田埂旁,三兩農戶坐在自家三層小樓門口曬太陽聊天,神色悠然。

2021年初,國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名單公布,洛社鎮入列,整治項目涉及大運河兩側萬馬、花苑兩個村。不久前,該項目成為江蘇首批順利通過綜合驗收的試點項目,在農用地整治、建設用地整治、生態保護修復和鄉村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成效顯著。
“原來這裡是五六十個雜亂的圍網魚池,通過生態修復、退圩還湖,恢復成了碧波蕩漾的萬馬白蕩濕地。”萬馬村黨總支書記趙志誠説,“破舊的老村莊拆掉建新房,沒有增加土地。環境好了,村裏人氣回來了,村莊土地復耕,稻田、旱地錯落有致。”
一棟三層“小別墅”,戶內電梯、家庭影院一應俱全……搬去城區的萬馬村村民顧傑近日舉家“喬遷”回村,住進裝修好的新房。“村裏有水鄉田園風光,出行也方便,當然願意回來!”他説。
萬馬村也成為無錫遠近聞名的“後花園村”,每年吸引約50萬名游客來沉浸式感受良田美景。村集體收入由原先一年300多萬元提高至去年的超千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去年也翻了一番。
不止萬馬村,洛社鎮全盤打造村鎮一體的宜居生活環境,在小區、自然村、道路節點附近建設小游園或景觀小品,科技樹廣場、鐵路公園、仁裏橋濕地公園、貝沙橋濕地公園等地集納廣場、娛樂、觀光多種功能,成為市民游客休閒好去處。
大運河畔一個個新晉“網紅打卡地”、一道道亮麗風景線,正繪就城鄉融合的幸福民生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