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近年來,蘇州生態環境部門持續加快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助力蘇州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一幅生態優先、綠色低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蘇州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智慧監測,打造長三角一體化治水新模式
11月20日,在太浦河吳江段一處高樓樓頂,一架無人機緩緩升起,對周邊河道、企業雨水排口、閘站等進行全天候巡查。此時,30公里外的“太浦河雲管家”大屏上,巡查畫面被實時傳回,工作人員可以第一時間發現水面油污、違法排放、傾倒等情況,讓太浦河環境違法行為無處遁形。
太浦河穿越青吳嘉三地,承擔着太湖泄洪、水源輸送、航運等多元功能,是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的“見證者”。為更好地扛起“上游擔當”,吳江建設了“太浦河雲管家”系統。據蘇州市吳江環境監測站副站長施志偉介紹,該系統有機整合了吳江生態環境局、水務局等部門已建無人機資源,建成全域覆蓋、統一調配的無人機巡航網絡,並與太浦河邊高空鐵塔、重點橋梁、沿線路邊監控探頭,構建“天上、橋上、水上、岸上”的“四上”立體視頻監控網絡。系統還構建了水質詳情、航運安全、非法傾倒、重點關注等八個功能模塊,實時更新有關圖表、數據、影像,可在線查看水體狀況、水面情況、船舶軌跡等,讓太浦河生態環境脈絡清晰可見、實時感知。
值得一提的是,“太浦河雲管家”系統可統籌調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態環境、水務、公安、交通等部門資源,實現物資線上調配、應急專家隨時&&、應急隊伍實時增援,全面防範各類環境風險隱患,環境應急人員確保半小時內能夠準確到達。
通過數智賦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近年來吳江精準施策,大力實施涉水行業整治提升,通過水岸共治,太浦河水質持續提升,水安全得到保障,界標斷面年均水質連續6年穩定達到Ⅱ類,較2017年改善一個類別,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總氮等污染物指標分別改善18%、54%、40%和36%,2023年累計向下游安全供水約24億立方米。
損害擔責,築牢生物多樣性保護屏障
近日,蘇州同裏國家濕地公園記錄到了兩位鳥類“新朋友”——仙八色鶇和紫壽帶。其中,仙八色鶇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以其羽毛上絢爛的八種色彩而聞名遐邇,又被稱為“鳥中仙女”。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稀有鳥類“現身”同裏國家濕地公園,在該公園觀測到的鳥類已從最初的91種增加到了目前的242種,鳥類種數居蘇州同類國家濕地公園之首。這背後,除了不遺餘力地推進濕地生態修復,還得益於積極開展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
今年6月,同裏國家濕地公園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和替代性生態環境修復項目同步落成啟動,蘇州法院向蘇州市同裏濕地公園有限公司移交了244萬元生態環境修復資金。這筆生態環境修復資金來源於蘇州地區法院在辦理環境資源案件中向被告人追償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將用於在同裏濕地公園開展鳥類棲息地質量提升,包括濕地植被管理修繕、溝渠水系溝通、棲息地微地形重塑等。據蘇州市吳江生態環境局副局長程宇婕介紹,今年,吳江已將生態損害賠償資金運用到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建成首個生物多樣性觀測場站,將機器視覺、聲紋識別、AI分析等先進技術應用於生物多樣性監測。自上線以來,採集數據38927條,累計識別物種162種。
近年來,蘇州市生態環境局堅持“環境有價,損害擔責”原則,深入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提質擴面,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各項工作總體走在全省前列。自2018年《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實施以來,蘇州市已累計辦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911件,涉案總金額超1.25億元。
循環農業,打造鄉村綠色發展新模式
在太倉城廂鎮東林村的秸稈飼料廠,車間內機聲隆隆,滿載飼料的叉車往來穿梭。空氣中瀰漫着一股淡淡的酸味和酒香,這裡正在對加入了豆渣、礱糠、菌劑的秸稈進行包膜處理。
2014年,東林村引進了秸稈收集、發酵、飼料生産等設備,在全國率先試水工廠化秸稈發酵飼料生産。東林羊場的羊以該飼料為食,工人們再將收集好的羊糞運往附近的生態肥料廠發酵製成有機肥,用來澆灌糧田。目前,東林村依託村集體運營合作農場2200畝,構建了“優質稻麥種植、秸稈飼料生産、肉羊生態養殖、羊糞制肥還田”的物質循環鏈,形成了“一根草、一隻羊、一袋肥、一片田”的四輪驅動的現代農牧循環模式。
此外,東林村近年來還大力開發鄉村清潔能源,村裏的一期分佈式光伏項目,裝機容量達到1.2MW,包含了生態飼料廠、生態肥料廠、生態羊場等。這不僅提供了穩定可靠的綠色能源供應,還顯著降低了能源消費過程中的碳排放。據東林村相關負責人介紹,依託光伏能源、“循環農業”生産模式以及採用新型電動機具,東林村不僅實現了能源結構的優化升級,還促進了農業生産的可持續發展。“我們二期還規劃有2.9MW的分佈式光伏項目,項目投運後,東林村光伏年發電量達到540萬千瓦時,相當於每年減少標準煤消耗約170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500噸。”
事實上在太倉,類似的“東林模式”還有不少。蘇州市太倉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周洪海介紹,目前,太倉正在積極建設“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等試點示範項目,“一廠六中心”農業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載體即將建成運營。未來,太倉將繼續加快31個現代生態循環農業重點項目建設,逐步形成生態循環農業産業集群,構建一條“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環境友好與經濟發展雙贏”的綠色發展路徑。
“花園式”污水處理廠 探索“零碳”工廠新路徑
提到“污水處理廠”,相信很多人腦中浮現的是黑色的污水、難聞的氣味和臟亂的環境。不過,走進蘇州工業園區第二污水處理廠,眼前場景卻讓人以為來到了一個生態公園。
廠區內,一個面積約2.9公頃的濕地裏,蘆葦菖蒲迎風搖曳,睡蓮荷花點綴其間。該人工濕地兼具尾水提升、生態補水、綠地景觀和防洪灌溉功能,污水處理後的部分尾水經再生水回用系統後進入生態濕地,經過自然調節,水質效果得到進一步凈化。
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廠區內密集鋪設的光伏板。據介紹,蘇州工業園區以創建循環經濟産業園近零碳基礎設施示範區為目標,推動園區清源華衍水務有限公司、中新綠色能源(蘇州)有限公司聯合實施園區第二污水處理廠5.72MW分佈式光伏電站,打造了目前蘇州規模最大的“光伏+污水處理”項目。該項目鋪設550Wp高效單晶硅光伏組件10400塊,預計年均發電量約581萬千瓦時,基本實現就地全部消納,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1743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486噸。
近年來,蘇州始終有序推進“雙碳”各項工作。在企業裏,蘇州“零碳”“碳足跡”認證十分火熱。位於太倉的耐克中國物流中心實現100%利用可再生能源電力,建成風光一體化零碳智慧物流園;常熟支塘鎮蔣巷村零碳、數字、幸福綜合能源管控&&上線,建成蘇州首個零碳智慧鄉村;全省首個“智慧碳足跡”管理&&在蘇州上線運行,為企業産品計算“碳足跡”……蘇州還印發了《蘇州市碳達峰實施方案》,明確重點實施工業重點行業達峰行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節能降碳提質增效行動等“碳達峰十大行動”。到2025年,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5%,為實現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到2030年,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耗持續下降,為實現碳中和提供強有力支撐。
蘇州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蘇州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轉型階段。接下來,蘇州生態環境部門將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的責任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等,同時加大生態紅線保護制度的落實。要完善精準依法科學治污的制度機制,堅持源頭治理、數字化管理、多污染物的協同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不斷地、持續地改善蘇州的生態環境質量,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