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相冊丨從田間到雲端,一組照片看豐收“變奏曲”-新華網

2018年9月18日,在吉林省舒蘭市平安鎮,農民在稻田間撿拾稻穗。 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春華灼灼
秋實離離
清爽的秋風拂過
大地鋪開一片美麗“豐”景
東北黑土地上
玉米、水稻逐漸成熟
長江流域稻菽飄香
黃土高原上蘋果長勢喜人
……
金秋的五彩畫卷
是對耕耘的致敬
對收穫的禮讚
1960年,四川簡陽的農民擔着脫粒的水稻回隊。新華社記者 孫忠靖 攝
2008年9月30日,兩名小朋友在黑龍江省綏化市東富鄉東升村的玉米堆上玩耍。 新華社記者 徐家軍 攝
2022年9月14日,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龍脊古壯寨,壯族群眾在晾曬穀子和辣椒。新華社發(韋吉陽 攝)
2022年10月27日,陜西延安市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的果農在果園採摘蘋果。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2024年8月19日在安徽省宣城市旌德縣興隆鎮三山村拍攝的“雲上梯田”。新華社記者 曹力 攝
2024年9月10日,在西藏日喀則市白朗縣巴扎鄉,孩子們靠在青稞垛上玩耍。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千百年來
人們祈盼豐收、讚美豐收
肥沃的土地
飽滿的莊稼
承載着多少奮鬥與追求
寄託着多少深情與希望
1957年,安徽鳳陽的孩子品嘗用新麥做的餅。新華社發(樓並銓 攝)
2007年9月23日,貴州省貴陽市郊花溪區,一名農民的笑容中洋溢着豐收的喜悅。新華社發
2023年9月12日,吉林省吉林市永吉縣萬昌鎮花家村的農民在收割水稻。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豐收的背後
不變的是人們的喜悅和盼望
變化的則是生産經營方式和理念
從“會種田”到“慧種田”
從人扛牛拉“六隻腳”
到“四隻腳”的拖拉機
再到不用下田的無人化智能操作
新時代的“種田人”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種植方式
1959年,山東蓬萊城關人民公社團結生産大隊的社員們正在搶收花生。新華社記者 李成美 攝
1979年在黑龍江克山拍攝的豐收場景。 新華社記者 許萬育 攝
2024年7月22日,雲南省曲靖市羅平縣羅雄街道外納村的農民用無人機進行玉米飛防作業。新華社發(毛虹攝)“85後”農機手陸嚮導是第三代北大荒人
20世紀四五十年代
墾荒大軍挺進北大荒
陸嚮導的爺爺陸詩然是其中一員
他們“啃着冰凍饃,雪花湯就飯”
此後科技不斷進步
父親陸書民用上了拖拉機、收割機
到陸嚮導這一代
只需輕觸安裝在插秧機上的平板電腦
搭載有北斗導航系統的
智能插秧機便開始在田間忙碌
綠油油的秧苗就扎根在黑土地
2022年5月18日,陸嚮導(右)用手機操控帶有北斗導航系統的插秧機。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2022年5月18日,陸嚮導手捧水稻秧苗。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從“粗放式”到“精細化”
從“地越種越硬”到高標準農田建設
測土配方施肥
水肥水藥一體化技術
……
精細化作業深挖農業增産潛力
1965年,浙江安吉良溪公社長隆大隊祥基生産隊社員改造低産田。新華社記者 章耕辛 攝
2001年,在河南汝陽,一戶農民用村裏的移動噴灌設施澆完地後,全家4口搶墑點種秋玉米。新華社記者 王頌 攝
2023年3月2日,推土機在福建省浦城縣石陂鎮申明村高標準農田改造工地上施工。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2023年9月14日,在由鹽鹼地改良而成的樂亭縣數字循環農業智慧園區,工作人員在調整水稻田監控設施。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2024年6月24日,在陜西省太白縣咀頭鎮一處蔬菜育苗大棚裏,自動噴灌裝置在給蔬菜苗澆水。在山東省壽光市崔嶺西村
種植戶崔江元的大棚裏
蔬菜長勢喜人
在水肥一體化管理機的幫助下
崔江元只需設定程序
整個大棚追肥、澆水就可自動完成
“十幾年前,種大棚採用挖溝漫灌
一人拌肥、一人打水
要3個多小時
現在1個多小時就自動完成了”
2019年1月8日,崔江元通過手機調控智能化蔬菜大棚的參數。 新華社發(潘思危攝)
2019年4月11日,崔江元(右)在接待前來取經的河南客人。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從“愁銷路” 到“産業化”
從單一作物到多種特色農産品
從“單打獨鬥”到專業合作社
從農戶自負産銷到新型農業經理人
……
産業升級為鄉村發展創造出新增長點
也吸引了不少“新農人”
投身鄉村振興
2004年4月8日,農民們將蔬菜運到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永樂鄉農貿市場出售。 新華社記者 楊楹 攝
2014年11月19日,在山西省太原市河西農産品批發市場,一位蔬菜批發商在等待顧客,她的身旁堆滿了茴子白。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2023年12月6日,河北省遷安市夏官營鎮梁龐莊村村民在當地一處粉條晾曬場直播推介粉條。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今年42歲的梁其安是一名農業經理人
2018年
他在山東省昌樂縣喬官鎮唐家店子村
倡導成立了五棵松果蔬專業合作社
梁其安帶領合作社
充分利用當地火山土壤的優勢
培育高品質西紅柿
並創立了“黃金籽”西紅柿品牌
“光種得好不行,還得賣得好”
為了拓寬銷路
合作社自營了6家網店
並通過創作視頻、直播帶貨等形式進行産品推廣
2024年4月22日,梁其安(後)與西紅柿種植戶交談。新華社記者 徐速繪 攝
2024年4月22日,梁其安為“黃金籽”西紅柿進行直播銷售。新華社記者 徐速繪 攝正因為這些變化
綿亙千年的農耕文化煥發了新的活力
在中國農民豐收節裏
我們寄託最悠長的牽念
也向遼闊未來獻上祝願
2012年9月15日,西藏達孜縣白納鄉白納村村民喜收小麥。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製作:張鋮、方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