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首位産業”:在變革中尋找新定位-新華網
2024 05/11 09:00:00
來源:新華網

安徽“首位産業”:在變革中尋找新定位

字體:

  新華社北京5月9日電 5月9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安徽“首位産業”:在變革中尋找新定位》的報道。

  搭載大模型的智能網聯汽車、“長出翅膀”的飛行汽車、全息投影3D智能駕駛座艙……前不久舉行的2024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上,安徽主題日活動伴隨着悠揚的黃梅戲曲調,讓中外參觀者對亮相的“安徽造”汽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20世紀60年代安徽第一輛汽車在江淮汽車製造廠下線,到2023年汽車産量居全國第二、出口居全國第一,再到2024年一季度産量同比增長35%、出口同比增長28%,被安徽列為“首位産業”的汽車産業,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不斷“換擋提速”。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演進,面對全球汽車産業前所未有的大變局,處於厚積薄發、動能強勁、大有可為的上升期、關鍵期的安徽,正為“首位産業”不斷尋找新的定位……

這是蔚來第二先進製造基地數字化智能工廠內景。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端 攝

  全鏈條産業生態的“構建者”

  汽車,是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的交通工具。而在這件再平常不過的工業品背後,卻有一座工業化“大山”支撐。

  無數的零配件公司以及設計公司、鋼鐵工業、有色金屬産業、電解鋁業、稀土工業、電子行業、化工行業、芯片行業、玻璃工業等橫向或縱向的産業鏈,再加上理工科院校、科研院所等。大到一國、小到一域,只有擁有健全有機的體系,才能生産出完整的一輛車。而安徽,就在構建全鏈條的汽車産業生態。

  這種構建,始於搶灘産業變革。

  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大趨勢,讓在純燃油車時代不溫不火的安徽汽車抓住了機遇。安徽&&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指導意見,成立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組長的高規格領導小組,組建實體化運作的省汽車辦,頒佈全國首部省級層面新能源汽車産業專項立法……2023年安徽新能源汽車産量86.8萬輛,增長60.5%;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車産量20.7萬輛,同比增長45%。全國每生産10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安徽造”。

  用手機拍照、用小本子記、認真研究各款車型……2024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上,安徽車企奇瑞展&前擠滿了膚色各異的面孔。奇瑞集團攜旗下奇瑞、星途、捷途、iCAR四大品牌共25款車型參展,新能源車型佔比超80%。今年一季度,奇瑞集團累計銷售汽車52.96萬輛,同比增長60.3%。

  這種構建,得於融入發展大局。

  自合肥往南約260公里,來到皖南山城宣城寧國市,安徽望錦汽車部件有限公司總成裝配車間內,新增的汽車連接桿生産線正高速運轉。為應對快速增長的訂單,該公司2023年新增21條生産線,涉及汽車連接桿、擺臂等不同部件。

  3月下旬,2024長三角汽車産業鏈供需對接會在寧國召開,進一步帶動了這裡的汽配産業。據寧國市經信局副局長賴仙明介紹,依託中鼎、保隆等一批龍頭企業引領,通過規劃引導、扶持培育、龍頭帶動、産業招商等方式,寧國已集聚汽車零部件各類細分領域企業450余家。“我們要把自身發展放在國家對長三角發展的總體部署中思考謀劃。借長三角的‘東風’,搭一體化‘快車’,是發展的最大機遇、最大勢能、最大紅利。”

  這種構建,成於堅持系統思維。

  初夏,步入阜陽合肥現代産業園區,運輸車隊一派忙碌。園區裏的江淮汽車中重卡阜陽生産基地已實現載貨車、牽引車、工程車産品全覆蓋,成為江淮汽車發展最快、效益最好的異地工廠。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呂戈説:“近年來,我們加強與合肥的産業協同配套,融入全省汽車産業集群。園區已集聚汽車産業上下游企業24家。”

  阜陽合肥現代産業園區是“首位産業”帶動皖北全面振興的縮影。據統計,今年前兩個月,皖北地區汽車産業鏈規上工業企業營收平均增速達27.4%,其中亳州、宿州、淮南增速超50%。

  不搞一哄而上,避免同質化競爭。安徽確立“首位産業”後,聚力推動整車、零部件、後市場一體化發展,明確加強産業發展規劃引導,深化地區間分工協作和錯位發展的理念,形成“合肥-蕪湖”雙核聯動、其他各市多點支撐的一體化發展格局。除奇瑞、蔚來、大眾安徽、比亞迪、江淮、長安、漢馬科技等7家整車企業外,省內初步形成多個汽車零部件特色産業集群,涵蓋動力電池、電機電控、銷售維保、回收利用等汽車全産業鏈。

  從皖北平原到長江沿岸,安慶車燈産業、宣城的上游原材料冶煉加工、池州的鎂基新材料産業、亳州的零部件産業、馬鞍山的動力電池材料産業、銅陵的銅基新材料産業、淮南的新能源汽車後市場、六安的新型儲能産業、滁州的“新三樣”、淮北的陶鋁新材料産業、蚌埠的玻璃産業、阜陽的裝備製造業、宿州的雲計算産業、黃山的汽車電子産業,各揚所長,向新而行,紛紛“入鏈”。2023年,安徽汽車全産業鏈營收邁上萬億元新&階。其中,零部件企業實現營收5180.5億元,佔比44.7%,高於整車和後市場。

  據安徽省汽車辦副主任劉文峰介紹,在安徽發展“首位産業”政策引導下,科研院所、金融機構、專家智庫、人才配套等各類生態資源主動鏈結、主動融入,全省正形成各級政府強力推動、經營主體信心飽滿、各界力量借勢共贏的局面。

2024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上,奇瑞展&前擠滿了來自全球各地的參展者。奇瑞汽車供圖

  新技術融合賦能的“實驗者”

  與車企共同梳理車輛運行的不同場景,尋找電機控制器工作中可能存在不安全的地方,再有針對性地進行軟硬體開發優化……這是33歲的合肥陽光電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功能安全主管楊晗的日常。他和團隊主要負責新能源汽車電機控制器、車載電源等零部件設備的功能安全規劃、設計、審核。

  當前,汽車産業正處於多産業融合、多技術路線變革疊加的發展階段。安徽順應技術變革,堅持以科技創新融合賦能汽車製造,努力推動科技這一關鍵變量成為最大增量。

  融合賦能帶出了新職業。

  楊晗介紹,汽車功能安全是一個涉及系統設計、開發、驗證、製造、支持的綜合概念,主要目的是確保系統在各種情況下都能安全地執行預期功能。電動汽車的電氣零部件多,為確保電池、電機、電控安全工作,保障車輛正常行駛和駕乘人員安全,就有了與功能安全相關的職業。亮相2024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的安徽展車車身上,就有他和團隊研發的具備功能安全的電機控制器。

  以“電池、電機、電控”“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網聯”為核心的新能源汽車正在重塑傳統汽車産業鏈結構。安徽發展“首位産業”,始終把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放在前,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組建全省汽車産業創新聯盟,實施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網聯汽車重大科技專項,強化研發、製造整體協同,在“三電”“三智”等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

  融合賦能帶出了新業態。

  深化跨界合作,安徽正在花心思琢磨培育後市場“生態圈”。要想推廣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必須先行。在實際過程中,安裝充電樁有困難,有的場地限制安裝,有的場地禁止安裝,安徽就專門印發文件,為廣大消費者梳理了六大場景充換電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流程,進一步簡化優化充換電基礎設施項目備案和建設審批程序等流程,讓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更簡、更快、更優。

  不久前,安徽省發展改革委、國網安徽省電力有限公司等五家單位聯合發文,將充分發揮新能源汽車在電化學儲能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構建新能源汽車和供電網絡雙向互動體系,到2030年力爭為電力系統提供10萬千瓦級雙向靈活調節能力。在安徽,一個車網深度融合、互動互促的新業態正在培育。

  合肥市始信路上的國家電網濱湖智慧能源服務站內,新能源汽車車主們可以通過三台V2G充電樁,讓自己的愛車變身“充電寶”,給電網“放”電,完成新能源汽車和電網間能量互動。國網安徽電力有限公司市場營銷部副主任鄭抗震説,新能源汽車可以作為分佈式儲能存儲可再生能源電能,實現電能時間和空間的轉移,從而實現更大範圍的消納替代。車主們則可以通過在電網負荷較低的“谷段”充電,在用電高峰時段反向將電量“賣”給電網,進一步降低用車成本。

  融合賦能帶出了新賽道。

  “五一”期間,凡到過合肥市駱崗中央公園的游客,都會被正在空中開展飛行測試的電動無人飛行器吸引。駱崗中央公園作為全空間無人體系應用示範項目,吸引了零重力、迅蟻科技等越來越多的低空經濟領域企業落戶合肥。這是合肥探索開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搶峰行動,讓“首位産業”引領産業之間相互實現平移的縮影。

  “我們正圍繞新能源汽車産業生態,規劃培育全空天無人體系建設,包括人形機器人、智能網聯汽車和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等,未來的汽車或許在公路上是一輛汽車,但在空中、水裏將是其他形態。”合肥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程羽説,“在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實踐中,合肥將依託‘首位産業’這個根,培育更多未來産業新賽道、新業態,塑造更大的未來競爭新優勢。”

  融合賦能帶出了新機遇。

  在安徽,動態存儲芯片産業、新型顯示産業、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産業、人工智能與製造業融合産業組成的“芯屏汽合”,城市應急安全産業、智能終端産業、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産業、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産業組成的“急終生智”,正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發展模式互相嵌入,“安徽車”與“安徽屏”“安徽芯”“安徽腦”融合賦能,為汽車産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多種創新要素跨界協同、利他共生,為安徽在新一輪生産力布局中製造了更多機會。面對多個汽車工業大省大市的翹首以盼,大眾集團將其德國總部以外最大的研發中心落戶合肥。大眾集團&&,該中心“把中國本地供應商先進技術集成到汽車開發過程中,有望將新産品和技術的開發時間縮短約30%,以更快迎合中國消費者需求”。融合賦能,讓安徽對域外資本産生了強大磁場效應。

  高水平開放合作的“探路者”

  中國差不多每出口4輛汽車,就有1輛“安徽造”。

  來自安徽省政府有關部門的統計,2023年全省汽車出口114.7萬輛,增長80.1%,佔全國比重23.4%。這個勢頭在今年一季度依然延續,安徽汽車出口32.6萬輛,同比增長28%。

  安徽“首位産業”的開放合作故事不僅僅只有數據。

  在德國埃姆斯比倫的一處大型露天停車場內,來自中國安徽車企蔚來的新能源汽車換電站十分醒目。短短幾分鐘,一輛新能源汽車內的電池就可以通過這一智能換電站完成更換。

  據蔚來歐洲副總裁張暉介紹,他們已在德國埃姆斯比倫、烏爾姆等地建設了14個換電站。作為新能源汽車一個新的補能方式,智能化換電為德國和全球新能源汽車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

  安徽“首位産業”的開放合作故事不僅僅是單向走出去。

  合肥蜀山區華潤萬象城一家新能源車企展廳內,造型時尚、駕駛智能化的電動汽車吸引着顧客的目光,他們從忙着介紹車型配置的銷售人員口中得知,這裡不少車型的輪胎産自十幾公里外的一家德資企業——大陸馬牌輪胎合肥工廠。

  自德國大陸集團在華投資的首家全外資輪胎生産基地開建以來15年間,大陸集團多次在合肥追加投資,並持續擴大新能源汽車輪胎研發創新。大陸馬牌輪胎合肥工廠副總經理周淵説,2022年公司供給新能源汽車的輪胎為180萬條,2023年升至290萬條。

  安徽“首位産業”的開放合作故事不僅僅在企業身上發生。

  不少人注意到,2023年的安徽省經貿友好代表團出訪法國、德國、英國、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一系列活動中,江汽集團、奇瑞集團、蔚來汽車等安徽車企代表從來都沒有缺席過。安徽大力支持並推動本土車企深化全球戰略布局,加速品牌國際化進程。同時,反向吸引比亞迪、福耀玻璃、佛瑞亞集團等國內外一批重大項目落地實施,帶來資金、技術、人才的聚集,推動産業鏈完善升級。

  “我們堅持以開放姿態擁抱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新時代,走出去、引進來,深度融入全國和全球汽車産業鏈。”安徽省委主要負責同志&&,安徽汽車産業在高水平對外開放中進一步提速,産業鏈進一步夯實,集群化效應進一步彰顯,綜合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緊臨大眾安徽MEB工廠,供應商園區正不斷建設完善中,目前已有18家大眾安徽合作企業入駐。在大眾安徽的生産供應商中,有的是安徽本土企業,更多的是隨大眾來到安徽並在此投資的企業,目前已有48家供應商跟隨大眾安徽落戶合肥及周邊區域。“我們不但與合肥供應商建立了穩固的合作夥伴關係,還投資了位於合肥的電池製造商國軒高科,並將安徽本地的供應商整合到大眾集團全球供應網絡中。”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CEO葛皖鏑説。

  多位安徽車企負責人&&,深度參與全球化是中國從汽車大國到汽車強國、安徽從汽車大省到汽車強省的必經之路。構建新發展格局中,“首位産業”正成為安徽高水平開放合作的“先行者”“探路者”。隨着越來越多的世界車企與零部件企業在安徽找到了他們的中國合夥人,安徽“首位産業”的開放合作之路也越走越寬,産業嵌入越來越深,協同水平越來越高。

【糾錯】 【責任編輯:佘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