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獲“國際濕地城市”國家提名-新華網
2024 05/09 15:26:38
來源:新華網

江蘇蘇州獲“國際濕地城市”國家提名

字體:

  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正式向江蘇省蘇州市人民政府致函:“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推薦,綜合技術審核、現場評估、專家評審等情況,我局決定正式向《濕地公約》提名你市參加國際濕地城市認證。”

  蘇州擁有太湖等400多個湖泊和2萬多條河流,158公里的長江岸線和82公里的京杭大運河,全市濕地總面積達497.96萬畝,濕地率達38.35%,內陸湖泊濕地面積佔比全省第一、全國前茅,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生長在濕地上的城市。通過精細化的管理模式和創新實踐,十餘年來,蘇州成功地將濕地保護率提升至72%,位居全省第一、全國前列,野生鳥類種數增加了100余種,有15塊濕地達到國際重要濕地水禽數量標準,濕地生態質量顯著提升,走出了一條經濟發達地區濕地保護的“蘇州路徑”。

  保護管理走出“蘇州路徑”

  早在2009年,蘇州便引領全國地級市之先,成立了首家獨立建制的濕地保護管理站,肩負着全市濕地保護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重任,是濕地保護的核心力量。2023年,通過體制機制優化,單位編制數從10個增加至21個,各市(縣)區也相繼成立了專門的濕地保護管理機構,成為全國濕地保護專門機構全覆蓋的先行城市,為濕地管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蘇州在濕地保護法制建設上同樣走在前列。2012年,蘇州在全省率先、全國較早&&濕地保護條例——《蘇州市濕地保護條例》,認定重要濕地103個,並創新增設了濕地徵佔用審核,為全市濕地保護管理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也為全國濕地保護立法和依法行政提供了有益探索。《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立法期間,國家部委專家組2次來蘇調研,全國人大常委會邀請蘇州濕地站站長作為全國唯一的基層代表參與了《濕地保護法》立法座談會。

  監測考評創新“蘇州方案”

  蘇州的濕地科研監測工作敢闖敢試,建設了江蘇太湖濕地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在全市布局100個鳥類監測區和103個水質監測區,從水質、氣象、生物、土壤四個方面長期開展系統化監測研究,每年採集數據700多萬條,為開展科學研究、保護濕地生態健康提供基礎數據。

  

  得益於科學的修復和管理措施,蘇州全市已有15塊濕地達到國際重要濕地水禽數量標準,其中,太湖湖濱國家濕地公園正積極申報國際重要濕地,已通過國家林草局專家組現場評估。天福國家濕地公園“太湖流域700畝農田停留全中國10%的鳥種案例”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成為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全球典範。太湖湖濱、太湖三山島國家濕地公園和常熟南湖省級濕地公園榮獲江蘇省“最美生態修復案例”。

  蘇州還在全國地級市中率先建成覆蓋全市的濕地生態網絡感知系統,實現濕地資源動態管理、科研數據可視化呈現、重點區域實時監管以及保護管理快速聯動,並推廣應用於全市濕地主管部門、濕地公園、生態補償村等,實現疑似變化圖斑核實、科研監測、數據日常管理巡護等工作的數字化上傳下達,進一步提升管理效率。

 科普宣傳打造“蘇州品牌”

  2012年,蘇州成立了全國首家“濕地自然學校”,逐步打造全國行業知名的濕地科普宣教品牌。創新“陣地+隊伍+課程”模式,打造11所濕地自然學校,培育人才隊伍,研發科普課程,開展宣教活動,全市濕地公園每年開展活動300余次,受益群眾約6萬人次。2022年,蘇州發布《濕地自然學校建設指南》地方標準,進一步規範濕地自然學校建設,在創建主體類型、志願服務等方面做出創新探索。6家濕地公園(天福、沙家浜、太湖湖濱、同裏、太湖、南湖)被授予“全國林草科普基地”“自然教育學校”“精品自然教育基地”等稱號。2023年,市園林綠化、教育、科協三部門聯合開啟國際濕地城市示範自然學校建設,指導孵化10所中小學校將課堂常態化“搬”到濕地公園,在自然中實現書本知識的實踐應用,為萬餘名學生提供了優質的自然教育,探索濕地自然教育與學校教育深度融合新路徑。

  

  蘇州濕地保護與修復成效直接關乎市民群眾的生態福祉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蘇州創新開展首屆《全市十佳濕地生態修復典型案例》評選活動,在全市範圍內徵集湖泊濕地、河流濕地、灘塗濕地、小微濕地等四大類型的濕地修復案例。這些案例不僅展示了蘇州在濕地修復方面的創新做法和顯著成效,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借鑒、可複製的經驗,更為市民群眾提供了更多綠意空間、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了生態支撐。

  

【糾錯】 【責任編輯:史依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