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半月談丨上海疫情中,大醫院堅持開放“生命線”有多難?

2022年05月08日 09:50:09 來源: 新華網

  半月談記者 姜微 周琳 袁全 龔雯

  5月4日,為切實解決群眾就醫需求,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全面恢復所有類型門診服務,僅4日上午門診量就超過5000人次。應開盡開、救治不停,標誌性的大型公立醫院運作“如常”,是疫情穩中向好的一個信號。

  過去一段時間,急診始終處于開放狀態、保持高位運作;線下危重患者手術不停,線上互聯網醫院“雲會診”……在陽性感染者不時“突訪”的背景下,醫院想要做到“非必要不封控”,並非易事。從一家醫院的堅守,或許可以側映出“疫”下醫院打通“生命線”之萬分艱難,之全力以赴。

  從“疫”下堅守到全面恢復

  5月4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各科普通門診全部開放,醫院當日還開放了專家門診和高級專家門診,市民可提前在網上預約就診和配藥服務。

  當日下午2:00左右,在位于徐匯區的門診大樓門口,前來求醫問藥的市民絡繹不絕,市民在門診大樓外短暫地間隔排隊後,憑“綠碼”即可進入大樓就診。

  4日下午的門診大樓(新華社記者 袁全 攝)

  門診大樓內,入門引導、導診臺、志願者崗位的工作人員奔走忙碌,挂號收費、配藥取藥窗口大部分已經開放,門診基本恢復正常運作狀態。大樓內,不時還有工作人員提醒前來就診的市民帶好口罩,做好個人防護。

  電梯間裏,記者遇到了來自徐匯區的韓先生,他正帶著女朋友等候電梯前往消化科診室,“我們來自‘管控區’,提前一天跟居委申請,在互聯網醫院上提前做好預約,今天就按時來就診了,之前還有一些擔心,但今天看下來整體還算方便。”

  市民王女士提著一大袋剛剛配好的藥品,正走向附近的停車點,“我母親有多種嚴重的慢性疾病,今天特意過來給她配藥,之前出來一趟很不容易,顧慮也比較多,現在方便許多了,整個配藥過程用了不到一個小時。”

  事實上,在上海“全域靜態管理”期間,中山醫院一直堅持開放門診血透、門診放化療服務,保障重、大疾病患者的就醫需求,門診化療每日預約量在100位以上,與疫情前基本持平。自4月18日起堅持所有科室門診開放,並根據當日就診人數實時增派醫生。

  接診激增五成下的“生死時速”

  “在疫情期間能順利接受肝移植手術,真是太好了!”得知能獲得手術救治的姚女士和家人感慨不已。

  4月27日晚10時許,在歷經5個多小時的肝臟移植手術後,姚女士安返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外科監護室。這已經是4月以來中山醫院完成的第8例肝移植手術。

  年近花甲的姚女士患有自身免疫性肝炎已有10余年,今年3月中旬因“嘔血、黑便”就診于外院,考慮到她有肝硬化伴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外院予以手術套扎治療,術後雖出血情況得以控制,但陸續出現了腹脹、腳腫等肝硬化並發症。

  為尋求進一步診治,姚女士緊急來到中山醫院副院長、肝外科周儉教授門診就診。考慮到患者自身情況,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醫院院長樊嘉指導下,經副院長、心內科錢菊英教授會診充分評估心臟功能,肝外科MDT團隊討論後建議患者行肝臟移植手術。

  4月26日,成功匹配到肝源的好消息傳來;27日,供肝被順利獲取並及時運輸到了中山醫院肝外科手術室。當天下午4時許,由樊嘉院士、周儉教授帶領的肝移植團隊在手術室緊鑼密鼓進行手術。在肝外科、心內科、麻醉科、重症醫學科、護理部、放射科、輸血科等團隊醫務人員的“保駕護航”下,姚女士全程情況平穩,手術順利,歷經5個多小時平安返回肝外科監護室,如今已順利拔除氣管插管,正在康復中。

  醫生團隊正在進行肝移植手術(受訪者供圖)

  醫生並非“超人”,特別是在海量需求,難免也有力不從心、傷心落淚的時刻。“不會放棄任何一條生命。”作為心內科副主任,錢菊英面對的都是急難險重的心梗患者。“疫情期間,既要保障所有病人的救治,也要避免接診陽性病例,給其他患者帶來感染隱患,我們一直在堅持、在盡力。”她説。

  急診是患者的“生命線”。數據顯示:近兩月中山醫院急診多次單日接診量超1000,較平日上升42.85%;救護車單日接診較平日上升68.33%;搶救室患者多日較平日上升兩成以上。

  “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全力以赴保障患者救治,是公立醫院應有的職責與擔當。”樊嘉説,疫情期間中山醫院門急診、手術等醫療救治工作從未停歇,中山醫院4月單日最高手術量超過110臺,單日門診量峰值超1萬,普通門診及普通專家門診均已正常開展。

  在“大本營”和“分戰場”守護生命

  做好疫情防控、整建制支援;盡可能滿足日常診療;抽出人手進行社區檢測……擺在每一家醫院面前的,都是這樣一道既要、又要、還要的“多選題”。

  面對挑戰,人手調配是“第一關”。原本只需滿足日常診療的醫護人員,第一時間“滿負荷”上崗,既要保障“大本營”的應開盡開,還要在整建制管理的定點醫院、社區防疫等多個“分戰場”全力以赴。

  中山醫院醫生正在進行核酸採樣(受訪者供圖)

  陸續有近1000名醫務人員參與建設新冠定點救治機構、核酸應急採樣等“分戰場”,至4月26日共完成患者、醫務人員、社區居民及保障任務核酸檢測137萬余人次;向上海市老年醫學中心定點醫院、徐匯西岸A館方艙醫院等定點醫院,派駐醫務人員共711人。

  醫院也並非“銅墻鐵壁”。陽性感染者的不時“造訪”,容易讓醫生陷入“救了一個、撂倒一批”的兩難,“非必要不封控”並非想像中那麼簡單。它既意味著感控規范的“無死角”落地,又涉及一整套機制的細致安排。

  幾乎所有的日常操作都離不開感控組的指導規范,其過程涉及方方面面,不僅需要科學規范,更需因地制宜。感控組在每個方艙和定點醫院爭分奪秒,建立適合收治環境的制度流程,讓每條制度都有據可循。為了不放過任何一個有潛在感控風險的角落,還需每天長達數小時在污染區現場巡視督查,對隔離點內各個區域進行檢查。

  對于一直在大力推行互聯網醫院的上海而言,此次疫情中,線上“會診”也成為重要補充。5月2日及3日(上午),中山醫院開展了互聯網醫院“雲端”義診活動,來自38個科室、58個專家團隊的近百位醫生“雲端”為患者答疑解惑,其中科主任率領的專家團隊佔比超50%,共同解答了近3000位患者咨詢。

  樊嘉院長正在進行雲義診(受訪者供圖)

  解決了前端的看病問題,也不能讓後續的藥品配送成為“堵點”。為此,中山醫院藥劑科黨支部齊動員,近百位黨員志願者、31部車集結完畢,38支藥品“閃送”小分隊,化身“配送小哥”……

  中山醫院是國內標誌性的大型公立醫院,其門診全面恢復,給眾多期盼已久的人們以信心。“既要從嚴從細做好疫情防控,也要全力以赴保障患者救治,這是疫情時期醫療機構必須承擔的職責和使命。”樊嘉説。

  然而,挑戰仍在繼續,也留給所有人一個開放的問題:在醫療資源相對不足的“兩難”中,我們如何未雨綢繆、平戰結合、總結手冊,更好地實現“兩全”?(完)

【糾錯】 [責任編輯: 羅沛鵬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3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586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