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頻道
正文

南信大研究生43萬字調查報告重訪南京長江大橋建設史

2021年10月19日 08:48:24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南京10月19日電(陳席元 楊碩)南京長江大橋為什麼被稱作“爭氣橋”?其中蘊含什麼樣的“紅色密碼”?面對和自己父輩年齡相倣的南京長江大橋,南京資訊工程大學“大橋之魂”研究生團隊歷時一年半醞釀策劃、走訪調研,還原大橋建設史,凝練“大橋精神”,用1份智庫專報、20余場理論宣講、26萬余字口述史和43萬余字調研報告等成果,踐行了新時代大學生的責任擔當。

  南京長江大橋是第一座由我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2020年10月,南信大“大橋之魂”研究生團隊啟動走訪當年長江大橋的建設者。

  圖為團隊成員採訪中國工程院院士鐘訓正教授(南京資訊工程大學供圖)

  建設者們大多年逾古稀,調研初期聯繫被採訪者時,團隊成員時常“碰壁”,這群“90後”“00後”多次聯繫走訪,用真誠、執著、細致逐漸打動了被採訪者。“談起建設大橋的往事,前輩們對年份、數字和細節記得特別清楚。”團隊成員榮沁欽回憶,隨著走訪調研不斷深入,大家穿梭在南京的各個城區,“最多的一天跑了五六家”。

  260多天裏,團隊採訪了100多名大橋建設者,包括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一線建設者、翻修工作人員,積累了2200余張照片、26萬余字口述資料,再現了那段波瀾壯闊的大橋建造史,為保護好、傳承好長江文化積累了寶貴的一手資料。

  如首任總工程師梅旸春創造性地提出了“沉井加管柱”的橋墩方案;為了解決大橋4、5號橋墩建設過程中發生的搖擺問題,林蔭岳設計出了“平衡重止擺船”;為了減輕公路橋的重量,工程技術人員發明瞭“陶粒混凝土”……

  圖為南京資訊工程大學與南京長江大橋橋史館共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南京資訊工程大學供圖)

  “我們深刻體會到,長江大橋不僅是一座溝通南北的橋梁,它更承載著‘把不可能變為可能’的強大精神力量。”團隊成員唐詩源説。

  在43萬余字的調研報告《“爭氣橋”是如何建成的:南京長江大橋精神的淬煉與傳承》中,團隊將“大橋精神”的精神內涵凝練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奮鬥精神,敢想敢幹、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不怕犧牲、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團結精神”。

  “同學們抓得非常準,他們對過往進行歷史解碼,運用現實視野對‘大橋精神’進行創新繼承和全新建構,凝練出‘大橋精神’及其內涵體係。”課題指導教師、南信大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周顯信説,“保護、傳承、弘揚紅色文化,是團隊不變的初心和宗旨,也是青年一代的責任和使命。”

  據了解,26萬余字的口述史《咱們的“爭氣橋”》即將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書共7章,聚焦管理人員、科研人員、一線建設者等,講述“大橋精神”的薪火傳承。智庫專報《重視提煉和弘揚長江大橋精神的歷史價值》,提出了深化“大橋精神”內涵研究、整合現有大橋紀念場館、編寫“大橋精神”特色教材等一係列建議,為歷史文物和紅色資源保護貢獻智慧。

  圖為2021年3月31日,南京資訊工程大學舉行“‘學黨史·跟黨走’南京長江大橋精神報告會”(南京資訊工程大學供圖)

  此外,為宣傳紅色文化,團隊師生還開展了“緬懷建橋先輩,弘揚大橋精神”清明祭掃等主題活動;應邀參加南京市委宣傳部“梧桐論語”等基層理論宣講20余場,積極推動紅色文化融入大眾生活。南信大還與南京長江大橋橋史館等單位共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南京長江大橋紅色文化研究中心”,為紅色文化研究提供陣地支撐。

【糾錯】 [責任編輯: 文星月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長三角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長三角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長三角頻道

01007012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254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