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農業“跨界開花”-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4 12/17 13:31:06
來源:重慶日報

特色農業“跨界開花”

字體:

榮昌與隆昌共建的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雙昌合作示範園區。(受訪者供圖)

瀘縣玄灘鎮稻蝦養殖基地引進的台灣大頭蝦。(受訪者供圖)

5月13日,榮昌區安富街道普陀村,技術人員準備將種子裝進植保無人機進行無人機播種。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12月11日清晨6點,冬日寒氣逼人,位於合江縣白米鎮斗笠村的壬河農機專業合作社蘑菇基地,一簇簇剛剛採摘的鮮嫩平菇被打包裝車後,將經瀘渝高速公路發送到重慶雙福國際農貿城銷售。

  “從9月中旬開始到明年4月,每天都有新鮮蘑菇發往雙福農貿城,多則五六千斤,少則兩三千斤。”蘑菇基地負責人黃進軍説,基地種了30畝蘑菇,已成為重慶雙福國際農貿城綠色蔬菜保供基地。

  黃進軍是重慶江津人,在老家從事蘑菇種植10多年。隨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步伐加快,2023年,他來到四川斗笠村,組建壬河農機專業合作社,“跨界”種蘑菇。

  在瀘渝高速上奔馳的這些蘑菇,只是瀘縣、合江、永川和江津共建百萬畝“巴蜀魚米之鄉”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合江縣在産業規劃上與江津區同頻共振,除了蘑菇,還合作發展油菜、土豆等農産品種植,以及稻魚、稻蝦、稻蟹等“稻+”種養業。

  蜀水繞巴山、川渝一家親。

  得益於地域相接、氣候相近、農業主導産業相似,川渝兩地不斷打破邊界,助推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成型起勢,為成渝中部崛起注入新動能、拓展新空間。

  建起12公里稻蝦産業環線 川渝“跨界”共贏

  正當合江縣白米鎮的蘑菇大豐收時,距此60公里以外的瀘縣玄灘鎮新山村稻蝦田裏,小龍蝦也正在瘋狂生長。

  “我們的小龍蝦春節前後就可以上市,4月份銷售結束,要趕在5月份湖北小龍蝦大量上市之前,搶佔川渝的早春蝦市場,才賣得起好價錢。”瀘縣海牧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高大倫介紹。

  瀘縣玄灘鎮地處“巴蜀魚米之鄉”的核心區,近年來着力探索稻蝦養殖業,已培育稻蝦相關農業專合社8家,吸納養殖大戶260余戶,建成稻蝦共作標準化示範基地1萬畝,帶動全鎮發展稻蝦養殖2萬畝,成功打造川渝交界區域稻蝦養殖樣板。

  縱觀全國,稻蝦養殖基地並不少見,玄灘鎮何以成為示範?

  “‘雙稻雙蝦’是核心技術。”玄灘鎮黨委書記余萍告訴記者,雙稻即一季稻加一季再生稻,雙蝦即第一季水稻栽秧後,5月喂養台灣大頭蝦,9月起蝦,10月至次年4月養殖小龍蝦,大部分蝦銷往重慶和成都,畝均純收益可達1.3萬元。

  憑藉距離重慶只有10多公里的交通優勢,玄灘鎮還建起一條長達12公里的稻蝦産業環線,吸引了眾多來自永川、榮昌、瀘州等地的川渝游客前來體驗。每逢節假日,來此賞蝦、釣蝦和品蝦的游客經常“一桌難求”。

  玄灘鎮的稻蝦産業並非單打獨鬥,也是川渝兩地共建百萬畝“巴蜀魚米之鄉”總體規劃的題中之義。

  按照規劃,瀘縣的玄灘、毗盧和永川的來蘇、寶豐等毗鄰鄉鎮發展稻漁高效種養業,集中共建規範化稻蝦基地20萬畝,其中瀘縣15萬畝、永川5萬畝。

  目前,玄灘鎮正加速與毗鄰的重慶區縣在基礎設施上實現互聯互通、在生産技術上交流互助、在銷售渠道上積極共享,持續釋放稻蝦養殖規模效益。

  “一地兩用、一水兩養、蝦稻雙贏,搭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快車,玄灘鎮將有效利用川渝兩地的政策紅利,整合土地、資金、客流等資源,創新發展模式、延伸強鏈發展,與重慶抱團發展、‘跨界’共贏。”余萍説。

  從1.0到3.0,永瀘兩鎮的農業“進階”

  “無人機噴灑作業時起點風,農藥都要落到永川吉安鎮的田裏。”在川渝融合瀘永現代農業示範園田間,瀘縣立石鎮村民開玩笑説道。

  “這兩個川渝邊界上的鎮子田挨田、土挨土。2021年,兩地着手共建佔地6000畝的川渝融合瀘永現代農業示範園。”永川吉安鎮黨委書記胡波告訴記者,經過2年多的合作,示範園規模已經達1.1萬畝。

  2023年12月,立石鎮5個村與吉安鎮5個村分別注資,聯合組建川渝首個跨省市強村公司——重慶市永瀘強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自此,兩個鎮子的農業發展開啟了從1.0到3.0的“進階”之路。

  眾所周知,瀘州盛産白酒,對高粱需求量大;永川盛産豆豉,對大豆需求量大。兩地因此素有合作,吉安鎮農戶種植的優質高粱,常常進入瀘州市場;立石鎮的大豆,也備受永川市場歡迎。

  而永瀘強村公司成立的第一步就是推廣“大豆—高粱”帶狀複合種植模式,打造兩地農業升級的1.0版本。

  一方面,瀘縣現代農業園區以訂單形式為瀘州酒企提供優質高粱,永川吉安鎮5個村高粱種植大戶被納入該合作模式,種植面積達2000畝。

  另一方面,兩鎮10個村子實施“大豆—高粱”間作,提升大豆産量,預計到2025年推廣“大豆—高粱”帶狀複合種植3.6萬畝以上。

  立石和安吉都是農業大鎮,除了高粱和大豆,水稻種植面積也接近4萬畝。為此,永瀘強村公司推動大米加工廠順利落地,打造合作2.0版本。

  大米加工廠落在吉安鎮寒瀘村,吉安鎮負責廠房建設,立石鎮負責倉儲建設,目前項目正有序推進。“到重慶進行倉儲建設,之前我們根本想都沒想過。”瀘縣現代農業園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何明江説。

  據了解,按照規劃,川渝融合瀘永現代農業示範園將規劃建設核心區2.3萬畝、拓展區1.5萬畝、輻射帶動區12萬畝,還將引進職業經紀人與強村公司合作,構建農産品生産—加工—銷售體系,促進農旅融合發展,進擊現代農業3.0版本。

  消失的邊界裏,榮內兩村迎來“新生”

  阡陌交通、屋舍儼然、良田相接。初冬時節,走進重慶榮昌區安富街道普陀村,一幅靜謐美好的鄉村畫卷在眼前鋪陳開來。

  沿着村裏的瀝青路向西,不一會兒就來到四川內江隆昌市石燕橋鎮三合村。如果沒有當地人指引,外人很難看出這片區域分屬川渝兩省市的兩個村。

  而就是在這地理上融合的邊界,孕育出合作的新空間。

  “普陀村、三合村雖然毗鄰,但分屬重慶、四川兩個行政區,以前雙方幾乎沒什麼互動,村民收入微薄、環境臟亂差,兩個村子間連一條像樣的瀝青路都沒有。”普陀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唐強告訴記者。

  改變發生在2021年。

  “當年3月,川渝在毗鄰地區規劃建設3個跨省農業合作園區,榮昌與隆昌共建的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雙昌合作示範園區就是其中之一。”唐強介紹,園區規劃面積19.6萬畝,其中重慶榮昌10.1萬畝、四川隆昌9.5萬畝;涉及兩地“七鎮一街道”,其中先行區3.5萬畝,三合村和普陀村均位於其中。

  要把規劃從“紙上”落到“地上”並非易事,産業共生就是關鍵。

  三合村黨委書記王東説,“通過反復調研、廣泛徵求意見、多次協調,園區最終決定按照坡上豬場油茶(茶葉)種養循環、水田稻漁綜合種養、旱地高粱油菜輪作的發展思路進行産業布局。”

  以生豬産業為例,兩地發揮“榮昌豬”“內江豬”獨特品種資源優勢,在交界處共建“雙昌”示範豬場,打造國家優質生豬戰略保障基地和種豬供種高地。

  琪金集團與兩個村簽訂合作協議,帶動農戶養豬,依託榮昌國家生豬技術創新中心等科技支撐,將示範豬場建設成為具有國際領先水平、國內一流的智能化、數字化、標準化豬場。

  此外,榮昌、隆昌還圍繞共建40萬畝“雙昌”稻漁任務(榮昌15萬畝、隆昌25萬畝),與四川農業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開展水稻新品種展示及繁育、推廣、開發等合作,建設稻漁全程綠色防控示範片。

  截至目前,“雙昌”園區共建了4000畝的高標準農田和5公里長的引水灌溉渠道,已實施道路交通、稻漁基地、智慧豬場、美麗新村建設等30余個項目,今年底園區內人均年收入預計將達到2.6萬元,攜手建設巴蜀美麗宜居鄉村樣板。

  記者手記>>>

  從農業産業“跨界” 看成渝中部崛起新突破

  今年,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第五個年頭。當前,川渝兩省市正加快推動重慶西擴、成都東進,將成渝中部崛起作為推動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的重要突破口,努力打造區域協調發展“第四極”。

  在不少人的眼中,以先進製造業為代表的工業是成渝中部崛起的主戰場,這毋庸置疑。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劉雲中就曾提醒,當前,成渝城市群發展呈現典型的“雙核主導”形態,成渝中部地區産業的缺失歸根結底是因為成都、重慶主城都市區兩大“雙核”的工業化水平還不夠充分,而以汽車、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食品加工等為代表的製造業大規模向周邊區縣擴散仍需時日。

  現代高效特色農業,或許正是中部崛起的一個突破口。

  2023年,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七次會議座談會明確指出,要加快成渝中部地區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協同建設現代化城鄉融合發展新樣板,合力打造高能級現代化城市群,聯合實施“強鎮帶村”工程,攜手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無論是輻射帶動數十萬畝的川渝融合瀘永現代農業示範園,還是近20萬畝的“雙昌”園區,或是超80萬畝、有“全國最大檸檬集散地”之稱的安岳—潼南檸檬種植基地,都證明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建設大有可為。

  這並非無中生有,而是有跡可循。

  其一,農業資源豐富、特色鮮明是川渝共同優勢。作為“天府糧倉”“巴渝糧倉”,兩地正全力打造保障國家重要初級産品供給戰略基地。比如,四川是油菜第一生産大省和制種大省,兩地正支持大型養豬企業集團在川渝一體化打造全産業鏈,布局渝遂綿優質蔬菜、道地中藥材、名優茶、長江上游柑橘、長江上游漁業等優勢特色産業帶,共同打造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

  其二,成渝中部地區大多處於川渝毗鄰地區,數據顯示,川渝省級行政區域界線長1854公里,有6個市、30個區縣(市)“田坎相連”,這種地理空間上的接壤,為農業的“跨界”生長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其三,成渝中部城市群的産業布局需依賴於市場自發的資源配置,必須尊重市場規律。而農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産業,必須依託規模效益才能夠站穩腳跟,在市場上掌握話語權。任何一方、任何地區單打獨鬥均難以成勢,協同發展才能擴大川渝現代農業在全國乃至世界的影響力、輻射力,為壯大成渝主軸、挺起中部脊梁提供重要支撐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蹄疾步穩。(記者 唐琴)

【糾錯】 【責任編輯:歐陽虹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