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卞立成
訪談嘉賓
市委宣傳部原常務副部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周勇
西南大學原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 黃蓉生
重慶社科院黨組書記、院長 劉嗣方
紅岩革命歷史文化中心黨委書記、副研究館員 徐光煦
重慶醫科大學黨委書記 覃正傑
重慶工商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曾維倫
四川美術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唐青陽
西南大學黨委副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 潘洵
重慶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教授 周學馨
重慶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吳大兵
西南政法大學黨內法規研究中心主任、二級教授 鄧斌
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傳媒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鄧若伊
凝練城市精神,為重慶精準畫像。今年3月以來,我市歷經市民徵集、專家分析、各界嚴選提煉出3條極具代表性的表述語。伴隨着投票活動開啟,哪條表述語最適宜表達重慶城市精神成為了大家熱議的話題。
近日,我市召開重慶城市精神內涵提煉表述專家座談會。來自重慶各大高校、機構的專家學者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圍繞“堅韌、忠勇、開放、爭先”“堅韌、忠勇、開放、創新”“堅韌、忠勇、開放、圖強”3條表述語展開分析解讀,記者發現“爭先”與“創新”成為了大家研討的焦點。
敢於爭先
勇立發展潮頭 走在時代前列
百舸爭流千帆競,勇立潮頭破浪行。長江,在巴渝大地上畫出600多公里的綿延曲線,不僅勾勒出重慶山高水長的獨特地形,更磨礪出了重慶人奮楫揚帆、敢於爭先、絕不服輸的意志品質。
“‘忠勇’是重慶人的一種意志品質,今天尤其需要忠誠於黨、忠誠於人民,堅定不移地踐行‘兩個維護’,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建設新重慶。”周勇&&,持續打造西部領先、全國進位和重慶辨識度的標誌性改革成果,是每一個重慶人的使命。強調“全國進位”,就是因為我們還有差距。選擇“爭先”就是選擇奮鬥,就是拒絕“躺平”。國歌中至今仍高唱“最危險的時候”,就是告誡中華民族的每一分子要居安思危,面對現實,迎接挑戰。強調“爭先”就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場景中,賦予重慶人“爭先”意志品質以新時代的內涵,為人民嚮往的美好生活而不懈奮鬥。
周學馨對此深表讚同。她認為,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提出的“敢為人先”中蘊含着爭先的意味,指引重慶人民在現代化新重慶建設中要敢於率先探索實現“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首創性、差別化改革。周學馨還&&,如今,作為西部地區唯一直轄市的重慶,在國家發展大局中重要的戰略地位越來越明顯,正在全市範圍內積極營造比學趕超、唯實爭先、激勵先進的良好氛圍,彰顯出積極向上的城市精神。
“從黨中央對重慶的發展定位上看,重慶還有很大進步空間,這需要我們爭當先進,走在前列,勇立潮頭,敢為人先。”黃蓉生從理論和實際兩方面對“爭先”進行分析,她解釋説,從理論上看,進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升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力量,對於各省市各地方正是一個彼此爭先恐後、比學趕超的過程;從現實上看,今天重慶的發展,與全國乃至全世界主要城市相比仍有差距,要鼓舞全市人民繼續拼搏,勇敢去爭、去闖,把黨中央對重慶的部署定位落到實處。同時,爭先的背後蘊含着創新,二者相輔相成,離開了創新的支撐,也難以形成爭先的發展局面。
“重慶城市精神表述語應當回答好‘我是誰’和‘我要幹什麼’兩個關鍵問題。”鄧斌&&,“堅韌”“忠勇”明確了重慶城市精神的“根”與“魂”,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回答了“我是誰”的問題;而“開放”“爭先”具有強烈的目標導向,回答的應是“我要幹什麼”的問題。“‘爭先’,就是要力爭上游。重慶承擔着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等多重國家戰略重任,要想在這一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實現高質量發展,就要做到敢於爭先。”
守正創新
銳意進取 追求卓越
重慶,是製造業重鎮,正致力於建設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科技創新的熱潮,在這座城市裏充分涌動。支柱産業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主陣地。當前,重慶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奮力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唐青陽&&,一方面,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重慶人民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理當堅守這份“魂脈”;另一方面,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新時代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重慶在深入推進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也將這份偉大精神刻進了城市基因。提煉城市精神,既是要將這份精神品質加以體現,更是為接續奮進的新重慶建設凝聚更大合力。
“面向風雲變幻、快速變化的新時代,創新是引領重慶未來發展的第一動力。”徐光煦&&,創新是一種創造,是開拓前人未能踏足的全新領域,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並對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行部署。重慶要積極應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工作實踐,通過改革創新、體制創新、科技創新等方式方法,打造更多具有重慶辨識度的標誌性成果,將創新化作激勵我們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的強大動力。
鄧若伊同樣也傾向“創新”一詞,她認為“創新”的內涵非常豐富:就過程和發展而言,“創新”是一種方法、手段和載體;從目標和價值上講,“創新”要求實現不斷成長、自我超越、自我突破。面向新時代,重慶守正創新,加快建設“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實施“416”科技創新布局,力求在新一輪科技和産業革命中走在前列,這不是要與兄弟省市之間比學趕超,而是在於做到自我超越,在時代大潮中始終保持銳意進取、追求卓越的城市品質和戰略定力,以創新之力在新征程中持續攻堅克難、爭創一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求同存異
尋求最大重慶辨識度
無論是爭先、創新還是圖強,三者都殊途同歸,蘊含着重慶人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與依靠自己雙手奮鬥的自強精神。會議期間,“爭先”與“創新”間的關係,也是大家討論的重點之一。
“創新與爭先意義相近,但創新更符合中國歷史人文和語言邏輯。”覃正傑以老子《道德經》中的“三寶”進行解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蘊含着中國人強調中庸、低調的文化品質,夫爭先者,鶴立雞群,鋒芒畢露。而“創新”不僅海納百川更暗含當仁不讓、願為天下先的深意。從邏輯上看,“創新”既是路徑也是目的,“爭先”與“圖強”的目標就是“創新”。
“理解表述語中四個詞的意思,既要從傳承歷史文化維度把握,更要立足新時代背景,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和時代內涵。”劉嗣方&&,“忠勇”指向的是忠於黨,忠於人民,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開放”既有包容並蓄的大氣與海納百川的胸襟,開放與改革相承互促,也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銳意進取之意,鼓勵我們要更加主動擴大高水平開放。作為表述語的結尾壓軸詞彙,應當與總書記視察重慶提到的“兩大定位”與更好發揮“三個作用”相互呼應,篤行不怠、勇毅前行,綜上所述,“爭先”更加適宜。
曾維倫對此深表讚同,他認為表述語的結尾詞應當回答好“幹什麼”的關鍵問題,要有目的性、使命感。黨中央賦予了重慶“兩大定位”、發揮好“三個作用”的重大使命,希望重慶以敢為人先的勇氣積極探索首創性、差別化改革,為全國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可複製、可操作的範例,讓改革的活水充分涌動,因此重慶城市精神不僅要有創新,更要去爭先。
潘洵認為“堅韌、忠勇、開放、爭先”表述語中,“堅韌”是城市的意志品質;“忠勇”是城市的政治品格;“開放”與“爭先”則是城市的實踐品行。不僅如此,他還通過近代著名愛國實業家盧作孚所創建的少年義勇隊隊歌“爭先復爭先,爭上山之巔”,從時代使命和歷史文化角度生動表達出“爭先”更具有重慶辨識度。
“重慶城市精神要體現出價值性和目的性,從這裡看來,用‘爭先’更好。”吳大兵認為,表述語四個詞間存在着一個基本邏輯,“堅韌”是自然環境為重慶人民鍛造出的內在品質;“忠勇”既有傳統文化的根基,也有如今精神文明發展的需求;“開放”是伴隨中國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背景下,重慶展現出的城市形象。“爭先”則回答了大家凝聚城市精神的根本目的——鼓舞3400萬重慶人守正創新、奮勇爭先,共同為推進現代化新重慶建設而團結奮鬥。
交流過程中也有專家認為,“圖強”展現了重慶人奮進向上發展、要爭取自強、永遠在路上的含義,表述語中的“圖強”是重慶人在長期發展實踐中鍛造出忠誠勇敢、不怕犧牲,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而不懈奮鬥、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與正全力建設國際化超大城市的目標定位相契合。錨定目標,重慶正力爭2027年直轄30周年之際,GDP邁上4萬億元&階,人均GDP達到12萬元,在全國高質量版圖中實現爭先進位,這正是重慶積極進取、奮發圖強的鮮明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