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傳統村落“生生不息” 巴蜀共護一脈“鄉愁”-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4 12/09 09:56:22
來源:華龍網

讓傳統村落“生生不息” 巴蜀共護一脈“鄉愁”

字體: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陶淵明《歸園田居》中的寥寥幾筆,便勾勒出田園村落的逸興。

  歷經數百年歲月,一座座古色古韻的傳統村落,承載着巴蜀文化“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散佈在川渝大地。

  第四屆川渝古鎮古村落保護髮展創新論壇在渝舉行。

  如何讓傳統村落煥發生機和活力?日前,第四屆川渝古鎮古村落保護髮展創新論壇暨“巴山渝水·和美鄉村”展在渝舉行。川渝兩地住建部門負責人、相關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索傳統村落保護路徑。

  藉&此次盛會的東風,一幅巴蜀共護一脈“鄉愁”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守護與利用 讓矛盾轉為融合

  傳統村落作為農耕文明的珍貴遺産,蘊藏着豐富的歷史文化,也承載着人們綿長的情思鄉愁。為了保護好傳統村落,中國從2012年起,便建立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對典型的、有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開展保護、調查等工作。

  截至目前,中國傳統村落8155個,其中,重慶擁有164個中國傳統村落、67個重慶市傳統村落,建成傳統村落保護髮展市級示範點100個;四川擁有396個中國傳統村落、1165個省級傳統村落。川渝兩地在傳統村落保護的“名冊”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傳統村落的守護與利用,看似具有一定矛盾性。比如,從守護角度,應最大限度保留村落原始風貌;但村民對現代生活的要求、社會生産發展需求,又需要對村落進行改造。

  為此,川渝兩地結合各地實際,積極探索。

  重慶連續5年將傳統村落保護寫入市委1號文件,設立專項財政資金支持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在保護傳統村落風貌和文化的前提下,通過改善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來提升村落的整體生活質量。

  四川開展了省級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工作,統籌安排省級專項財政予以支持;&&了《四川省傳統村落保護條例》,為傳統村落保護提供法制保障;制定了《四川省歷史建築保護專項行動方案》,充分利用文化資源,賦能鄉村振興。

  一座座傳統村落,正在巴蜀大地上“重獲新生”。

  坐落在重慶市石柱縣光華村西樂組的羅田大院,便是其中之一。建築始建於1848年,完建於1930年,四週群山環抱,環境優美,繼承了中國傳統土家院落形式。

  2023年,石柱縣啟動王家鄉光華村傳統村落保護髮展項目建設。“王家鄉委託專業設計團隊,完成對羅田大院傳統村落保護髮展規劃。”王家鄉黨委書記石磊介紹,在重慶市住房城鄉建委的支持下,羅田大院被列為市級傳統村落保護髮展項目,通過推進傳統建築(民居)整治、人居環境工程、基礎設施工程和消防工程,讓這座傳統村落有了“大變化”,確保了獨特珍貴的土家村落得到保護與發展。

  “我們既要守住村落‘原貌、原住、原味’歷史風貌,又要催生出‘新形態、新業態、新生活’村落産業,秉持‘小尺度、漸進式、本土化’的有機更新理念,實現傳統居民歷史形態與現代化居住需求的有機結合。”西南民族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趙兵建議,應堅持“以農為基、以文為魂、以旅為體”的原則,激發村落髮展的經濟活力,探索多元化保護利用的途徑。

  “巴山渝水·和美鄉村”展現場,展示的重慶巴繡。

  傳承與發展 讓現代服務傳統

  傳統村落承載着歷史文化、傳統技藝、特有習俗等,如何傳承與發展?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中國建築學會民居建築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羅德胤則給出了自己建議。

  在他看來,鄉土建築遺産在人類的情感和自豪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基於當地的實情做改造,也是為了體現地方自豪感的文化要素。在具體手法上應強調傳統和現代的結合,通過視覺和觸覺、材料與空間,做到讓傳統更加傳統,讓現代既有存在感又能服務於傳統。

  2022年,重慶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成功獲評全國首批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縣,也為這個問題給出了“酉陽答案”——保護為先、利用為基、傳承為本。

  地處渝東南武陵山區腹地的酉陽,擁有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散佈着大量保存完好的傳統村落。

  當地以傳統建築保護、文旅融合發展、人居環境整治等為方向,按照“搶救保護、整治提升、融合發展”原則,分類分批實施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成功構建酉中“雲端桃源”、酉南“紅色桃源”、酉東“風情桃源”、酉西“山水桃源”4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帶,各具特色卻又抱團合力。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青神縣誌》記載,唐代詩人李白曾在蜀中寫了21首詩,這首《峨眉山月歌》極為有名。

  2016年,四川省眉山市青神縣漢陽鎮漢陽場社區,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讓這座千年小鎮大放異彩的,不僅有眾多的歷史文化遺産,還傳承着多項精湛的手工技藝,歷經100多道工序的傳統桿秤、雕刻精美的青神龍頭拐杖……一一成為了留住鄉愁、展現傳統文化的生動載體。

  據漢陽鎮黨委委員、組織宣傳統戰委員呂婷介紹,未來,漢陽鎮還將深入挖掘蚌燈、岷江號子等傳統民俗文化,傳承手工桿秤、龍頭拐杖、漢陽花生炒制技藝等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産,打造集古鎮文化體驗、休閒養生、傳統建築、特色美食、教育研學為一體的傳統古村落。

  傳統村落,有人氣才有活力,要傳承與發展,根源還是在人。

  2021年,重慶市便啟動巴渝傳統建築工匠,將農村建築工匠專項培訓與行業技能人才培訓考核體系結合,已培育巴渝傳統工匠820名;建立的巴渝傳統建築工匠培訓機制經驗,被住建部納入《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可複製經驗清單(第一批)》並在全國推廣。

  創新與持續 讓數字賦能鄉村

  2018年4月,隨着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的上線,開啟了傳統村落的“數字化”時代。一棟棟古宅古建、一項項民俗技藝通過線上展示,向世界講述着“中國故事”。

  重慶在此方面也頻頻發力,全面啟動了164個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單館建設,規劃建設51個精品館、113個標準館,已建成21個精品館和84個標準館,通過聲、光、電等實現全息影像、虛擬現實等功能,讓人們能沉浸式體驗傳統村落的魅力。而如今,又再傳來好消息,川渝將攜手共建巴蜀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

  “類似數字博物館等傳統村落數字化&&建設,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需要依託傳輸網絡、計算和存儲、感知設備等來實現硬體的支撐,在數據層層面需要進行精準的數據採集、數據清洗、記錄和保存,對於數據實時更新以及多元數據的共享。”中國建築設計研究有限公司歷史文化保護規劃研究所副所長、正高級工程師高朝暄,對此充滿期待。

  他&&,通過建設傳統村落數字化&&,依託物聯網、地理信息和知識圖譜等應用相關支撐,最終才能實現傳統村落數字化的應用。“希望通過這項工作能夠真正推動傳統村落的智慧化建設管理,實現建設項目的聯合審查、科學規劃決策和資源統籌發展。”

  只有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才能讓傳統村落保護髮展更長久。

  重慶交通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教授董莉莉就提出,運用“AI賦能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規劃設計”。

  董莉莉&&,從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實際項目的運行過程中可以發現,用腳去丈量、用手去繪製,會存在耗時長、效率低、人力多、成本高等問題。“所以我們應該思考在AI時代如何利用AI去提高效率、控製成本和節省人力,使得傳統村落與保護髮展的規劃設計更高效,真正能夠服務到鄉村。”

  川渝山水相依、文脈相通、人文相親。未來,在傳統村落保護方面,兩地還將建立川渝鄉村建設工匠、傳統建築工匠名錄,探索互訓互認機制,以古鎮古村落保護髮展為抓手,共建巴蜀歷史文化走廊,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

  鄉愁如故,誠如作家馮驥才曾説的那樣——“古村落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如同春節一樣,保護古村落,就是讓每個中國人都有’家’可回”。

  第1眼TV-華龍網首席記者 董進/文 劉釗、重慶市住房城鄉建委/圖

【糾錯】 【責任編輯:韓夢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