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館煥新亮相、校友重逢憶青春、學術搭&暢未來……來西南大學附中邂逅百十風華-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信息 > 正文
2024 12/08 17:30:44
來源:西南大學附中

校史館煥新亮相、校友重逢憶青春、學術搭&暢未來……來西南大學附中邂逅百十風華

字體:

  12月7日上午八時八分,西南大學附屬中學校校史館正式開館。這座承載着該校百十年歷史與文化的展覽室,在煥新升級後重裝亮相。

西南大學附屬中學校校史館正式開館。

  走進校史館,一段段圖文真實地記錄了西南大學附中百十載風雨兼程、自強不息的奮鬥史,一件件充滿年代感的老物件靜靜地訴説着百十載崢嶸歲月和平凡故事。

  上百件史實資料、6個展覽篇章,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

  坐落於積健樓二樓的校史館,通過上千張照片和數百件史實資料,以歷史、黨建、課程、師資、德育、校友6個篇章,生動地呈現了西南大學附中從創校伊始到新時代奮進的百十年發展歷程。

  西南大學附中發布了校史館展陳資料徵集公告,共計收到了校史資料、學校老物件、校友剪紙藝術品、圖書、題詞、書畫等600余件捐贈物。

校友們參觀校史館,通過老物件兒追憶往昔歲月。

  初1965屆、高1967屆校友耿曼尼從河北石家莊返校,捐贈了入學通知書、團委學生會慰問信、准考證、學生證、校徽、菜票等28件個人資料,這一套完備的資料彌補了60年代的珍貴歷史記憶。

  初1967屆校友周慶忠,將個人獲得的“全國勞動模範”等近百份榮譽證書都捐給了學校。他説,從修理工到勞模,每一步的成長和奮鬥都離不開學校的培養。這一張張榮譽是對學校沉甸甸的感恩。

  此外,還有許多默默無聞的校友,他們或捐贈圖書,或捐贈藝術品,共同支持着西南大學附中的發展。

  數百張畢業照、數十個打卡點,校友再憶青春歲月

  一聲附中,一生附中。在辦學110周年之際,西南大學附中邀請廣大校友“回家”,白髮蒼蒼的老校友和青春洋溢的年輕面孔同聚,共同見證着這一時刻。

校友們有序組織返回校園,為母校送上祝福。

校友們回到曾經上課的教室裏再拍一張闔影。

  “我們那時還沒有這幾座教學樓,也沒有現在的條件,但那些漏風的門、破舊的桌椅和老師們的殷殷囑託,都成就了我們的成長與蛻變。”高60屆校友趙楊冰再次踏入校園,激動不已。“同學們都老了,越來越難組織起來,今天正好是母校生日,我們都約好了一定要來看看。”在聯誼教室裏面,趙楊冰與昔日同窗好友,共同追溯往昔青澀時光。

校友們在歷屆班級畢業照片墻前找尋青春的印跡。

  為歡迎校友回家,西南大學附中不僅將校史館開館儀式安排在辦學110周年當天,還在校內設置了歷屆班級畢業照片墻、互動合影墻等10余處打卡點,方便校友合影留念。

  畢業照片墻,深得校友青睞。那些曾經的歲月,從黑白模糊的合影照到彩色高清照,緩緩鋪展開來。來自世界各地、社會各界的校友們齊聚畢業合照墻前,找尋着屬於自己青春歲月的記憶。

校友們在校園中的打卡點拍照留念。

校友們與母校合影,記錄這重要的時刻。

  拍合照,致青春,憶舊貌,看新顏……校友們在一個個打卡點駐足觀賞,回憶校園生活的點點滴滴。

  多場繽紛節、學術活動齊上陣,視聽盛宴盡顯風采

  從百十年歷史深處走來,西南大學附中秉持“立人·新民”辦學理念,踐行“行己有恥,君子不器”的校訓,以此次辦學110周年為契機,積極搭建學術&&,輔以傳統繽紛節,輪番呈上一場場學術盛宴。

附中文創産品受到校友青睞。

  穿梭在學校設置的“愛心易物”集市,挂滿動漫徽章的附中文創包、充滿豐富色彩的附中拓染手帕、矯若驚龍的王羲之書法,各式各樣的創意産品映入眼簾。風雨操場中,有京劇社團帶來驚艷的京劇展演,漢服社團關於傳統服飾的科普,民樂社團上演雅俗共賞的音樂盛宴……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應接不暇。

  “看不過來了,這些孩子們都多才多藝的,正因為他們有這麼多精彩的社團活動,在豐富了課後生活之餘,更激發了他們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高66屆校友席希很是欣慰,從50多年前僅有的一個詩社,到如今60余個社團的蓬勃發展,學校的變遷令人驚嘆。這不僅見證了時代的進步,更體現了西南大學附中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不懈追求。

西南大學附屬中學校辦學110周年教育高質量發展大會。

  借辦學110周年活動,學校舉行了一系列的學術活動,包括“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優質中學的使命與發展路徑”研討會、“教育高質量發展大會”、全國師大附中聯合體年會等一系列學術活動。“我們希望能以學術交流為中心,搭建一個方便學子展示風采、同仁交流提升、社會各界共商未來的&&。”西南大學附中校長、黨委副書記張勇認為,本次系列活動是校友和師生的節日,也是一個助力學校邁向新征程的契機。

  優異答卷赴新程,再創新篇展未來

  在過去的110年裏,西南大學附中堅持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全面落實“五育”融合,實現“以學生成長為本,以教師提升為本,以學校發展為本”的立體協同育人效果,回答了如何促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之問,探索出一條“高質量發展、高品質辦學”的改革實踐道路。

  立德樹人,作育英才;薪火相傳,蔚然於今。如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西南大學附中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先後榮獲“中學生英才計劃”十周年優秀中學、首批國家綠色學校、教育部門首批研學旅行試點學校、全國環境教育示範學校、全國國防教育示範學校、第六屆“母親河獎”、“重慶市文明校園”、“小平科技創新實驗室”擬建學校等40多項國家級、市級榮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碩果纍纍,五大學科奧賽272人次獲省級一等獎及以上榮譽,51人次入選重慶市代表隊,6人次入選國家集訓隊;五育並舉助力學生全面發展,今年,學校交響樂團、合唱團、武術隊等多次代表重慶市參加全國性賽事榮獲20餘人次金獎;“黨建引領教師隊伍建設”成功入選西南大學“特色黨建品牌”,教師平均每年獲國家、市級賽課特等獎、一等獎100餘人次。集團辦學規模日益壯大,學校通過“U雲校”,構建了由全國各地數十所學校組成的數字化教育共同體。

  西南大學附中黨委書記歐健&&,在新的征程中,附中將賡續百十年名校之使命,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多樣態課程為基石,以生涯教育為抓手,着力培養“具有開放視野、健康身心、智慧人生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擔當者”。

【糾錯】 【責任編輯: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