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鏈融合”“鏈”接重慶涪陵産業向上向新之路-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4 12/06 17:12:17
來源:新華網

“四鏈融合”“鏈”接重慶涪陵産業向上向新之路

字體:

重慶市涪陵區,長江與烏江在此交匯。新華網發

  新華網重慶12月6日電(劉磊)長江自西向東,在武陵山麓與南來的烏江交匯,激蕩強勁發展脈動。

  重慶涪陵,這座繁盛千年的水路樞紐,如今也是重慶的工業重鎮。涪陵區擁有41個工業大類中的33個,建成2個千億級産業園區,今年1—10月,規上工業産值2215億元、位居重慶全市第三。

  “‘四鏈融合’是涪陵産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也是涪陵未來發展的希望所在。”涪陵區委書記黎勇&&,當前,涪陵正以産業鏈為核心載體、創新鏈為重要動力、資金鏈為關鍵要素、人才鏈為重要保障,強化專業、産業、就業“三業”貫通,推動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厚植創新創業的沃土,加快培育新動能。

鳥瞰涪陵高新區。新華網發

  讓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

  涪陵高新區(綜保區)理工清科(重慶)先進材料研究院,一塊不起眼的“碳布”還處於試生産階段,就斬獲了千萬元級訂單。

  “我們自主研發的氣態污染物超級過濾材料對酸性氣體和鹼性氣體的質量吸附比高於其他同類産品。”理工清科(重慶)先進材料研究院行政人事經理張浩介紹,這背後離不開研究院研發的MOF材料。

  他口中的MOF材料是一種晶態納米多孔功能材料,也是前沿材料的研究熱點,在生物制藥、生態環保、清潔能源等多個領域都有廣泛應用。

  10多年前,北京理工大學開始推動對MOF材料的研究與應用。2020年,北京理工大學發起成立了理工清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於推動MOF材料産業化與市場化發展。公司成立後,經過多方考察,2021年年底,決定將公司的研發總部遷至涪陵區。

  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本質上是科技供給與市場需求對接的過程。

  在涪陵的這幾年,理工清科(重慶)先進材料研究院牽頭成立了創新聯合體,在多個研發方向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MOF材料量産工藝的突破,讓材料成本降低了90%以上,為多個行業大規模應用夯實了基礎,通過科技創新不斷催生新技術、新工藝、新産品。

  “目前,研究院MOF固態儲氫項目氫源智能率先在行業實現産業化應用,年産值達3000萬元,已按照投後6億元估值完成B輪融資;與頁巖氣公司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並完成貧氦頁巖氣提氦工藝設計。”張浩介紹。

  此外研究院還與華峰化工、卡淶科技等眾多涪陵本地企業加強合作&&,助力涪陵打造先進製造業高地和産業科創高地。

  涪陵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圍繞先進材料、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及輕量化部件、頁巖氣及清潔能源、食品及農産品加工等現代製造業集群創新發展,涪陵以企業為主體重點推動産學研一體化、知識産權合作化、企業研發協同化等模式,探索開展“企業+”創新聯合體建設,推動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助力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

理工清科(重慶)先進材料研究院展廳。新華網發(何乾健 攝)

  破解科研和經濟“兩張皮”問題

  資金是産業發展與科技創新的“血液”。“研發階段要源源不斷投入資金且回報周期較長”讓不少企業在實現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氣血不暢”。

  “過去企業融資一直是難題,還好有涪陵科技局的幫助,企業的發展才沒有受影響。”提起涪陵的創新支持力度,重慶斯托賽克塑業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代祥惠點讚不已。通過“科技型企業知識價值信用貸”“專精特新貸”經營快貸,該企業獲得資金近980萬元,支持企業開展創新研發才迎來了改變。

  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解決科研和經濟&&不緊密、“兩張皮”問題,是公認的難題。

  “涪陵作為第三批國家産融合作試點城市,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推動産業與金融良性互動、互利共贏。”黎勇説。

  首先是財政資金的支持。近年來,涪陵開展金融支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技改專項貸11.3億元、重慶全市第一,製造業貸款餘額226億元、增長24.5%;創新開發科技貸、科技易貸、專精特新貸等40款金融産品。

  其次是社會資本的助力。據悉,為促進金融護航企業成長,涪陵企業貸款利率持續降低,為企業節約利息支出約3.7億元。今年以來區內銀行機構支持“三攻堅一盤活”改革投放資金42.5億元、推動盤活國有資産200億元,成功組建超70億元産業基金,重慶農商行“榨菜貸”獲“十大重慶經濟改革創新案例”。

  12月5日,國家産融合作試點城市“一城一策”路演(重慶涪陵站)暨“四鏈”融合創投活動上,涪陵區還舉行“四鏈”融合創投活動項目簽約,涉及新材料、智能製造、電子信息等領域的4個産業鏈項目現場簽約,協議年産值超70億元;金融鏈簽約項目8個,累計簽約授信金額13.86億元。

  “然而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金融需求是多樣化的,僅依靠傳統授信渠道是很難滿足企業各個階段發展的需要。”活動中,中國光大銀行重慶分行黨委委員、副行長武晉介紹,近年來,中國光大銀行重慶分行與涪陵首鍵藥包、凱高玩具、元利科技等企業簽約,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支持,下一步將繼續立足金融本源,通過“投貸聯動”産融合作,更好服務涪陵産業發展。

涪陵區發布一批“揭榜挂帥”科技項目。新華網發

  人才與城市的“雙向奔赴”

  12月,長江涪陵段霧氣氤氳,江岸以北漫山遍野的青菜頭正悄然生長、膨大。再過一個月,在腌制後經過脫鹽、脫水等工序,這些青菜頭將被製成“國民下飯菜”涪陵榨菜。

  影響涪陵榨菜品質的因素,除了獨特技藝,再向上可以追溯到一粒優中選優的種子。

  這段時間,重慶市渝東南農業科學院榨菜研究中心實驗室內,榨菜研究中心主任沈進娟和同事忙着圍繞豐産、優質、抗病性強、適應性廣等指標培育青菜頭新品種。

  近年來,沈進娟團隊先後育成榨菜品種19個,其中“涪豐14”“永安小葉”等優良品種,成為重慶市及長江中上游菜區主栽的品種。率先在國內培育出榨菜宜機化品種“渝機6號”(宜機收)和“渝直90”(宜直播),並集成青菜頭全程機械化農機農藝融合技術,切實解決了榨菜生産上“宜機化品種缺乏及配套農機農藝融合技術薄弱”等難題。

  水積而魚聚,木茂則鳥集。榨菜研究中心成長起來一批科技骨幹人才,引進培養200余名專業合作社及種植大戶等後備人才,兩名人才獲評國務院津貼專家,為榨菜産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這也是人才與産業在涪陵同頻共振、同軸共轉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為支撐産業發展,涪陵在“引育留用”全程發力。今年1—10月,涪陵人才凈流入2960人、同比增長22.4%,柔性引進陳士林、李德發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新建2個市級院士工作站、2個市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獲批1個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另一方面,涪陵還在思考如何打破固有模式,不拘一格用人才,讓能者上、讓智者上、讓勇者上。

  12月5日,涪陵還在全區徵集技術需求58個,凝練“揭榜挂帥”科技項目27項,涉及企業、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25個,榜單總金額超1.82億元,政府出資最高3600萬元。例如,鑫源汽車公司提出的“尺寸工程全生命周期智能孿生&&”項目,榜單金額1700萬元,政府出資最高340萬元,旨在解決“尺寸工程前期設計和後期驗證工作嚴重脫節,無有效的尺寸工程管理工具”等難題。

  “我們希望通過發布‘揭榜挂帥’科技項目榜單,誠邀全國優秀高校院所、科研團隊前來揭榜,讓優秀科技人才挂帥出征,共同探索更多元、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涪陵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這何嘗不是一次“四鏈融合”的生動實踐?

  接下來,涪陵還將突出産業鏈“核心載體”、推動産業集群持續壯大,發揮創新鏈“重要動力”、推動科創水平持續提升,強化資金鏈“關鍵要素”、推動金融服務持續優化,發揮人才鏈“主體力量”、推動人才生態持續向好,奮力打造創新“沃土”、創業“熱土”、創客“樂土”,努力讓各類創新成果、産業項目都能在涪陵實現“研發—開發—應用”的三級跳。“我們力爭到2027年實現工業産值4000億元,再造一個‘涪陵工業’。”黎勇説。

【糾錯】 【責任編輯:李華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