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來重慶市已建成“數字防汛”等20多項相關應用-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4 11/14 09:25:28
來源:重慶日報

2023年以來重慶市已建成“數字防汛”等20多項相關應用

字體:

沙坪壩區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工作人員利用“數字防汛”系統,對轄區雨情和水位進行監控。(資料圖片)通訊員 郭晉 攝\視覺重慶

  沙坪壩區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工作人員利用“數字防汛”系統,對轄區雨情和水位進行監控。(資料圖片)通訊員 郭晉 攝\視覺重慶

  特殊的地形地貌導致重慶平坦空間相對匱乏,山高路險、灘險流急,加之此前安全生産基礎老舊薄弱,各類事故災害多發、頻發,而安全是城市發展的底線與基石,對重慶這樣的超大城市而言,如何才能守住安全底線?在總結以往經驗基礎上,融合“人防、技防、工程防”眾家所長的“數字應急”綜合應用應運而生

  最近,世界氣象組織來重慶考察。這是多國別考察團連續第二年來渝,因此,他們對重慶的氣候條件並不陌生——汛期雨量大,洪澇風險高。專家們感嘆,在這樣的挑戰下,重慶連續多年成功應對洪峰過境非常難得。因為這樣的成績,重慶的做法入選聯合國全民早期預警典型案例。

  2023年以來,按照“數字重慶”總體部署,我市已相繼建成“數字防汛”“九小場所智管”“變電站智能巡視”“安全生産監管執法”等20多項“數字應急”應用。

  “數字防汛”

  將推廣到92個國家和地區

  考察中,世界氣象組織專家學者來到沙坪壩區磁器口古鎮。

  “以前,磁器口常遭洪峰侵襲,説‘十年九淹’也毫不誇張。”沙坪壩區氣象局工作人員石京川介紹,以往,應急隊員與群眾溝通“基本靠吼”,監測水位“基本靠抄”,“基層工作人員空有一腔熱血,卻跑不贏洪峰,每次洪水來時,難免會有被困住的群眾和沒有及時搬走的商品。”

  “現在不一樣了,洪水來臨前,我們就能提前預測它的淹沒範圍。當嘉陵江水位達到192米時,洪水幾乎與沙濱路齊平,古鎮臨江商鋪三層以下都會被洪水淹沒。”專家們移步來到沙坪壩區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石京川向他們演示通過“數字防汛”系統推演出不同水位的影響情況。

  “不僅可以非常直觀地看到哪一年水位到哪個地方,還可以在系統裏看到,水每漲高一米,大概會淹到什麼位置,需要疏散哪些人。在數字防汛技術方面,重慶不僅在全國,在全世界都處於領先水平。”世界氣象組織亞洲及西南太平洋區域辦公室官員虞俊對該系統讚不絕口。

  “今年汛期洪峰到來3天前,我們就通知磁器口古鎮臨江商戶盡快撤離,保證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沙坪壩區氣象局副局長龍顯琼介紹,打好“主動仗”需要提前掌握準確汛情,知道“什麼時候下雨、雨下多大、水有多高、水什麼時候到達某地點”。“數字防汛”系統通過蒐集和分析氣象、水文等實時數據,能夠更準確地預測降雨趨勢、洪水流量、水位變化等,去年以來兩次精準預測洪水來臨的時間、流量,為臨災居民撤離贏得了寶貴時間。

  目前,“數字防汛”系統正在全市推廣,並納入數字重慶建設重大應用“一本賬”,接入20余個市級政府部門;另一方面,該系統成功應對近年來的暴雨天氣和嘉陵江洪水過境,得到世界氣象組織的肯定,將推廣到92個國家和地區。

  “安全智管”

  掃碼可知“九小場所”隱患

  11月11日,江北區鐵山坪街道黨工委書記吳長冬到轄區享哆味漢堡店進行安全巡查。他在用手機掃描了一個前&張貼的二維碼後,手機上立刻彈出該門店的經營業態、安全告知書等信息。

  如今,這樣的二維碼已廣泛應用於重慶“九小場所”。

  同屬鐵山坪街道的錦鴻大酒樓是最早啟用“九小場所安全智管”應用程序的商戶之一。11月11日,該酒樓前&員工謝丹從微信小程序中找到“九小場所安全智管”應用,按照應用中列舉的消防、廚房、電氣、建(構)築物等安全隱患自查清單,逐項排查隱患。謝丹按照該應用的指引,在排查中發現酒樓外墻墻體有脫落的痕跡,便立即通知酒店相關負責人安排人員進行修復,並通過該應用上報。

  “這些小隱患,以往企業能拖就拖,‘小病’就容易拖成‘大病’,釀成無法挽回的安全事故。”吳長冬對此深有感觸,“九小場所”工作人員安全知識缺乏,對隱患排查、處置存在知識盲區;另一方面,“九小場所”分佈不規律,有的場所甚至設置在居民區甚至農村家庭中,在日常檢查中很容易漏掉。

  “九小場所安全智管”應用上線後,情況大為改觀。

  “我們每月至少登錄系統自查一次。”謝丹説,“跟着應用一項項排查即可。如果有維修、安裝等小作業,還能通過應用報給街道,由街道上門指導,很方便。”

  鐵山坪街道佳洲酒店負責人龍奎也經常使用該應用程序:“酒店消防安全是重點。以前我們自己去查,也不知道哪兒有問題、該怎麼查。現在清單一項項列出來,我就知道問題在哪兒,就像考試有題了,問什麼就答什麼。”

  如今,“九小場所安全智管”應用已覆蓋全市,共有47萬多家場所註冊,並據此排查隱患5萬餘項。

  “智能巡視”

  變電站裏機器人打“輔助”

  “桔子灣變電站163斷路器SF6氣壓已低於額定值,請進行檢查。”

  “收到,我們立刻派檢修人員進場。”

  近日,國網重慶市北供電公司運維人員冉鸝蔓、李雪介紹,他們當前正對電網設備進行全面“體檢”,為“迎峰度冬”打下基礎。

  不過,與以往常看到的人工巡視不同,冉鸝蔓、李雪是通過遠程智能巡視系統對位於兩江新區禮嘉片區的110千伏桔子灣變電站進行巡視。“現在變電站數量眾多,光是市北電網就有90座且分佈廣泛,按照傳統辦法需要大量運維人員。”冉鸝蔓稱,特別是大型變電站或設備密集的區域,人工巡視可能無法覆蓋所有地方。

  “現在,智能巡視系統會自動配置巡視路徑、部位、時間,啟動後變電站攝像頭會根據審核後的點位表和下發的巡視任務路線開展遠程巡視。”國網重慶市北供電公司運檢部副主任鐘臻&&,系統自動發現了桔子灣變電站斷路器問題,當天檢修人員及時對斷路器進行帶電補氣,避免了一場可能出現的電力故障。

  在渝北區220千伏人和變電站,則呈現出另一番場景——“機器人”比工作人員還忙。主控室內,國網重慶市北供電公司變電運檢中心兩江運維班技術員陳高峰輕點鼠標,下達巡檢指令後,巡檢機器人便開始熟練地執行起任務。

  “運維人員的經驗、技能等人為因素會直接影響巡視的準確性和全面性,疲勞、注意力不集中也可能導致巡視疏漏或誤判,還有些高溫、狹窄區域人去不了,但這些對機器人而言,都不是事。”陳高峰説。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個“嬌小”的巡檢機器人在大型設備之間穿梭自如。由於搭配着高清攝像頭與傳感器,它不用觸摸就可以測得設備溫度。“這個機器人有兩隻‘眼睛’,白天利用可見光拍照識別狀態,夜晚則用紅外線測溫。”陳高峰介紹,巡檢機器人不用休息,是運維人員的最佳“輔助”。

  目前,我市已有201座變電站啟用了攝像頭、無人機、機器人與人工巡檢相結合的智能巡視系統。

【糾錯】 【責任編輯:李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