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2億元營收中約有80%源於産品出口,市場覆蓋北美、歐洲等地
10月24日,馬勒發動機零部件(重慶)有限公司工廠一角。記者 尹詩語 攝/視覺重慶
業內流傳着一個説法:“全世界每兩輛汽車中,便有一輛裝配了馬勒的零部件。”
這家在汽車零部件行業享譽全球的公司,其重慶工廠的業績同樣引人注目。
重慶渝北區漢渝路125號一片老居民區背後,藏着一家年産值近2億元的德國工廠——馬勒發動機零部件(重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馬勒重慶)。
業內流傳着一個説法:“全世界每兩輛汽車中,便有一輛裝配了馬勒的零部件。”然而很多人不會想到,這家在汽車零部件行業享譽全球的公司,在重慶也闖出了一片天。其産品涵蓋通用機械、園林機械領域,遠銷北美、歐洲、日本等海外市場。
這背後,有着怎樣的故事?
機緣巧合,通過並購同類型工廠進入重慶
“馬勒進入重慶,是天時地利人和。”馬勒重慶總經理申正均介紹。
時間回到本世紀初,重慶汽車憑藉長安、慶鈴、長安鈴木、長安福特、長安馬自達等本地品牌和合資品牌,走進了意氣風發的黃金年代。
彼時,總部位於德國斯圖加特的馬勒集團經過80多年發展,已成為一家知名汽車零部件跨國企業,其生産的活塞系統、氣缸零部件等産品廣泛應用於全球各大知名汽車品牌。
“馬勒於1997年進入中國,之後相繼在江蘇南京、遼寧營口設立活塞工廠。着眼於進一步開拓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這家與汽車工業深度捆綁的零部件公司,對重慶一直興趣濃厚。”申正均&&。
一方面,重慶具有相當規模的汽車和摩托車市場,且增長迅速,其相關産業鏈、供應鏈比較完整,發展前景值得期待;另一方面,重慶是中西部地區唯一直轄市,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前來落戶。
當時重慶有一家經營了近10年的中日合資企業——重慶長江依之密活塞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江依之密)。“這家公司經營比較穩健,發展得也不錯,但考慮到企業的長遠發展,有意引進馬勒集團的先進技術、經營管理經驗,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申正均&&。
經過雙方幾輪商談,最終馬勒集團決定並購長江依之密,並於2004年以獨資的方式開始了馬勒重慶的生産經營,繼續拓展車用和非車用發動機零部件兩大市場的業務。
調整定位,目前年營收中約有80%來源於産品出口
發展初期,馬勒拓展國內、國外市場比較順利。
到了2008年,一場金融危機席捲全球,讓馬勒重慶舉步維艱。作為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市場需求下降導致企業産能過剩,其業務量下滑了接近一半,企業經營一度陷入困境。
馬勒重慶工廠迅速調整定位,減少了一半以上的汽車零部件業務,把更多精力投入到非車用(通用機械、摩托車及園林機械等)發動機零部件生産中。公司的生産經營從2011年起回到穩健發展軌道。
“我們的産品在海外市場的知名度相當高。”申正均介紹,北美地區颶風、暴雪多,經常出現臨時停電,對家用發電機需求大,而隨着市場業務不斷拓展,馬勒重慶逐漸成為北美多家通用機械知名企業的零部件供應商。
目前,馬勒重慶每年2億元的營收中約有80%來源於産品出口,海外市場覆蓋北美、南美、歐洲、印度、日本。
感受變化:是“中歐班列(重慶)速度”最早受益企業之一
“這些年,重慶的營商環境越變越好,對我們這種外向型企業來説,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出口通道選擇變多了。”申正均告訴記者,馬勒重慶是最早感受到“中歐班列(重慶)速度”的企業之一。
申正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馬勒重慶每年出口歐洲貨物約3000萬元,以前貨物出口歐洲,要通過長江航道運輸至上海港或者寧波港,前後需要兩個月左右,才能到客戶手裏;中歐班列(渝新歐)開通之後,從重慶出發的貨物半個月就可以到達歐洲,比之前節省一個多月。這加速了公司流動資金的周轉,促進了現金流的改善。
與此同時,産品的應用場景也越來越多。“馬勒重慶在非車用領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申正均&&,與此同時重慶汽摩行業相當繁榮,不僅有長安、賽力斯這樣的知名汽車品牌,還有隆鑫、宗申等摩托車品牌,休閒類摩托車出口業務也開始向好,所以,當前馬勒重慶將更多精力放在了大排量摩托車零部件研發上。(記者 邱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