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區同文裏開展城市更新,老街區煥發新活力。新華網發(陳科儒 攝)
新華網重慶11月8日電(劉磊)重慶市永川區中山路街道同文裏片區的居民,最近對自己家感到既陌生又驚喜——得益於城市更新,這條始建於清朝的老巷煥新重生。
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澱,也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誌。近年來,永川推動文化賦能城市空間,重塑城市人文特質,將歷史傳統文化融入城市更新,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同文裏片區起於永川北山中學,止於中山大道中段。沿線與昌州大道相交,長220米,寬5米,現為瀝青路面。這裡始建於清朝,因此處原有一所名為“同文”的學校,故名“同文裏”。
而中山路街道原屬永昌鎮,該鎮曾是永川千年縣治所在地、歷史文化發祥地。
舊縣城的老街、老巷大部分保存至20世紀90年代,後來伴隨舊城改造等逐漸消失,只有部分街巷如同文裏、書院巷、下街子等保留至今。但也因年久失修,同文裏等充滿歲月痕跡的老街巷逐漸成為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包袱”。
改變出現在這兩年,為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永川啟動同文裏片區老舊小區改造。
經過改造的同文裏片區,昔日坑洼不平的路面如今變得平坦寬敞,新安裝的路燈為居民夜間出行提供了安全保障,管線經過規整不再雜亂無章,整個街區面貌煥然一新。
更令人欣慰的是,改造中,沿街店面保留了原有的建築風貌,每一棟都獨具特色為同文裏平添了幾分歷史韻味與時尚活力。
永川打造北山文化公園,賡續城市歷史文脈。新華網發
同文裏片區是永川在城市更新中融入歷史文化保護的一個縮影。
秋日午後,漫步在永川北山文化公園,如同走在一段舊時光裏。
北山文化公園佔地2600平方米,原是一片陡坡地,雜草叢生、使用低效,附近居民避而遠之。去年3月,永川區住建委牽頭,啟動了公園建設。
通過挖掘《永川縣誌》等史料,永川梳理明清城墻城門格局,打造成了“一賦一墻,六聯八景”的文化體系。其中,6副楹聯是從海內外477位聯家的803幅作品中優中選優而來,多角度題寫了北山文化公園、永川風物,展望永川未來;8塊景石分別刻有“三河匯碧”“桂山秋月”等永川八景古詩;公園內的書法均由區內外的專業書法人士書寫。公園的打造既滿足了市民的休閒需求,也賡續傳承着歷史文脈。
在永川,更新改造不僅讓“老地方”華麗轉身,也賦能其自我“造血”。
例如,位於永川老城核心區的永川三河匯碧片區,人口密集、歷史悠久,是永川古“昌州八景”之首,也是永川老城核心區。改造前片區建築風貌斑駁老舊、墻皮脫落、私搭亂建、管道淤塞,公共環境雜亂,城市基礎設施缺失嚴重,“臟、亂、差”現象突出。改造過程中,永川在保留原有店舖、街道、樹木的同時,也將文化底蘊巧妙融入景觀建設中,打造出30余處文化景觀。而其中的三河匯碧文創街區,憑藉文旅消費新場景、新業態,正成為當地人尋找記憶、體驗文化的去處之一。
重慶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重慶積極轉變發展觀念,通過完善配套設施、融入歷史人文等城市更新舉措,讓更多的老小區、老廠房、老樓宇、老遺跡變成宜居地、打卡地、新興産業聚集地、歷史文脈傳承地,化腐朽為神奇,將老城“包袱”變為轉型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