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員正在觀察電池包在模擬環境中的工作狀態。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新能源汽車起火,頻頻牽動人們的神經。作為“中國汽車第一城”,重慶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如火如荼”。如何防患於未然,是必須正視的問題。
9月3日,浙江嘉興一4S店外,一輛新能源汽車起火;9月1日,安徽淮南一輛正在廠房內充電的新能源汽車突然發生火災;8月28日,成都某小區地下停車場,一輛電動汽車自燃……
就在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2472萬輛、滲透率達53.9%的同時,頻發的新能源汽車起火事故備受關注。
新能源汽車起火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具有突發性,充電、行駛、磕碰等均有起火風險,難以預判;二是火勢迅猛,短時間內可産生大量煙氣,甚至起火爆炸,處置難度大。
作為重返“中國汽車第一城”寶座的重慶,2024年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量預計突破100萬輛、保有量也將達到65萬輛,這把“火”不得不防。
瞄準行業痛點,位於兩江新區的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汽研)持續開展技術攻關,為新能源汽車防火上了三道“保險”。
第一道保險
揪出電池包隱藏“頑疾”
“如果你仔細分析新能源汽車起火的原因,電池包熱失控一定是禍首。”中國汽研能源動力事業部副總經理鮑歡歡解釋,想要真正降低新能源汽車的起火風險,最大限度提升電池包的質量是第一道“保險”。
電池包的風險為什麼這麼大?
“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包一般帶有數十度的電量,為瞬間起火甚至爆炸提供了巨大的能量。”鮑歡歡説。
此外,電池包是由一個個電池小單體組合而成,只要一個或者局部遇到撞擊、短路等異常狀況,就有可能殃及“全盤”。
更重要的是,由於電池包的材料、結構、電解液各不相同,市面上各款車型的電池包質量參差不齊,電池設計、生産等標準各家並不統一。
為此,中國汽研組建熱失控安全實驗室,從源頭上將電池包隱藏的“頑疾”揪出來。
“比如,新能源汽車在碰撞時最容易發生起火,為此,中國汽研構建了多維度電池機械安全測評實驗,目前已完成幾十款電動汽車、電池包的底部碰撞測試。”鮑歡歡舉例説,在之前的實驗中,發現國內某款電動汽車的電池包存在結構設計不合理的情況,電池在遇到撞擊時變形過大,容易造成短路、電解液泄漏等引發起火。依託實驗室數據,相關車企對電池進行了優化。
又如,新能源汽車起火會産生大量的煙霧和可燃氣體,通過對氣體濃度、含量的分析,可精準判斷電池包的材料體系是否科學,助力車企對該款電池包材料進行優化。
第二道保險
在車輛起火前精準預警
“李先生,請問你的車是否正在充電?我們建議您立刻停止,盡快將車輛送回附近的4S店檢修,&&預警車輛可能有起火風險。”9月14日,車主李先生接到某車企工作人員打來的電話。
工作人員口中所説的“&&”,就是中國汽研耗時4年研發的“新能源汽車安全預警&&”。
“該&&依託大數據、雲計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通過機理模型與車聯網大數據相結合,可以對動力電池本體損壞及熱異常等高危情況進行預警,為新能源汽車安全運行提供保障。”鮑歡歡解釋。
當天,李先生送回的車輛經過專業檢測,果然發現電池此前遭受過撞擊已發生變形,存在較大安全隱患。“這也太驚險了,還好&&及時提醒了我,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李先生感嘆。
李先生的遭遇並非個例。據了解,目前該&&已實現對北汽福田、寧德時代、賽力斯、華為等18家企業和超過36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預警監測,累計識別出存在風險隱患的車輛近千輛,避免直接經濟損失9億元,風險車輛綜合查全率、查準率均達到95%以上。
鮑歡歡介紹,該&&的預警技術已廣泛服務於企業端高危車輛識別等多個場景,斬獲重慶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據了解,今年以來,中國汽研還為睿藍汽車、中通客車、福田汽車等主機廠全面升級了新能源汽車智能監控&&,從原&&的安全預警核心功能升級為面向電池系統的全方位評價,更好地指導售後、車企、車主等。
特別是當前中國汽研正持續攻關的大模型安全預警技術,將進一步增強&&對猝死型熱失控等複雜問題的識別和預測能力,有望解決行業核心技術瓶頸問題。
第三道保險
明確消防安全風險評價
9月19日,不少新能源汽車車主反映,廣東省博物館地下停車場禁止停放新能源汽車,引發網絡熱議。無獨有偶,9月8日,浙江蕭山一家五星級酒店也禁止新能源汽車進入酒店地下停車庫。
對此,廣東省博和該星級酒店均&&:這是“出於消防安全的考慮”。
究竟什麼樣的新能源汽車才能符合消防安全標準?此前,這個問題並沒有答案。
為此,中國汽研聯合應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申請成立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汽車火災安全技術分會,並組建汽車火災安全研究聯合實驗室,以亞洲最大的綜合燃燒實驗館為支撐,基於50多輛火災事故車輛和火燒測試數據,從車輛氣體危害等六個維度進行分析,發布《中國汽車消防安全評價規程——電動汽車消防安全評價規程》(以下簡稱《規程》)。
“我們認為,新能源汽車起火後的消防處置有兩大重點,首當其衝就是幫助駕乘人員逃生。”鮑歡歡&&,但中國汽研還原了一輛新能源汽車的燃燒情況後發現,汽車從熱失控到起火僅不到2分鐘,車內溫度在短時間內達到437℃,駕乘人員逃生難度極大。
如何才能提升逃生成功的概率?
通過反復實驗論證,《規程》規定,所有國産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發生熱失控後的5分鐘內,乘員艙內應無煙氣進入,車內最高溫度要降低至85℃以下,且車內儀表盤顯示報警信息。
新能源汽車消防處置的另一個重點是避免車輛發生爆炸,消除或減輕對周邊車輛、行人、建築等的二次危害。為此,《規程》明確規定,汽車起火爆炸後,周圍4米內的熱流密度輻射值不得超過15千瓦/平方米,爆炸物飛濺不得超過10米等。
“今年5月,小米汽車成為首款通過《規程》測試的國産新能源汽車。”鮑歡歡&&,未來,《規程》將持續為車企優化車輛安全設計提供明確準則和操作方法,也將為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提供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