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長濱路濱水步道臨江而建草木繁盛。新華網發(資料圖)
新華網重慶10月24日電(劉磊)日前,住建部發布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可複製經驗做法清單(第三批)。其中,在構建城市更新多元投融資機制方面,以渝中區為例的“重慶市發行政府專項債支持城市更新”具體做法入選。
重慶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重慶把政府專項債作為城市更新重要資金來源之一,強化城市更新項目常態謀劃和動態儲備,挖掘項目長效收益,加強各類資金整合投入。
城市更新,一頭連着民生,一頭連着發展。但相關項目由於利益主體複雜、開發周期較長、收益回報不明、實施程序繁瑣、運營維護複雜等問題,不少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不高。
為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城市更新,形成推動城市更新工作的合力,渝中區拓展可持續投融資機制,找準資源、資産、資本轉化的平衡點,市區聯動設立城市更新專項基金,首期意向融資82億元,在此基礎上強化專項債及其他金融資金支撐。
據悉,專項債是地方政府為籌集資金建設某項特定的工程或項目而發行的一種債券,通常用於支持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項目,如道路、橋梁、水利設施、教育設施等。
數據顯示,2021至2023年,渝中區共發行城市更新專項債包13個、發債總額83.3億元,10年至30年期,利率2.71%至3.3%,持續推動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地下管網改造等城市更新項目。
“利用這筆資金,我們切實保障約900萬平方米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提升,惠及群眾12萬戶,打造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切實提升6.3公里山脊線、19.1公里水岸線,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切實推進解放碑地下環道、重慶長濱片區治理提升等項目實施,打造集約高效的生産空間。”渝中區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説。
重慶長濱片區治理提升項目是渝中區城市更新專項債包的受益者之一。該片區位於重慶“兩江四岸”核心區,近年來面臨着交通擁堵、老舊小區設施落後、排水防澇能力不足等問題,居民居住生活品質有待提升。
為此,渝中區計劃對該片區進行綜合治理,完善城市整體功能,提升居民生活質量,激發區域産業活力。項目擬以基礎設施改造為先導,通過道路下沉改造,完善周邊區域停車配套,提升防洪排澇能力,打造高品質濱水公共空間,解決周邊居民停車難題,為居民打造更加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讓居民幸福感“原地升級”。
渝中區戴家巷,老舊小區通過系統改造煥發新活力。新華網發(資料圖)
渝中區住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發行政府專項債支持城市更新外,渝中區還大力推動“政府出資源、企業搞經營”的政企合夥模式。
街懸空中,人在崖上,暮色漸落,巷道沿街挂起的燈籠點亮長江江畔……這條位於渝中半島的山城巷,面朝長江,依山而建,自明清時期延續至今,曾因時間流逝,出現管網老化、公共服務設施不足、私搭亂建等問題。
前幾年,山城巷作為渝中區重點打造的傳統風貌區,開啟了“新生之旅”。據介紹,山城巷更新項目,由運營企業通過招標方式獲得15年特許經營權,出資約1.2億元實施街巷房屋修繕、風貌提升、設施完善等微改造,成立“巷委會”推動街巷居民共商共建。政府、企業、社會三方合力,將蕭條的居住街坊,轉化為了充滿活力和城市記憶的文旅街區,打造成遠近聞名的打卡地。
此外,渝中區還按照“誰受益、誰出資”原則,引導房屋産權人以直接出資、使用住宅專項維修資金、讓渡小區公共收益等方式,分擔老舊小區改造等城市更新建設資金成本。例如,戴家巷由政府出資通過微整治、微更新改善公共環境,居民自發出租或運營臨街房屋、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店,激發片區發展活力,前後籌集居民資金近1億元。
另悉,10月8日,國務院新聞辦就“系統落實一攬子增量政策 紮實推動經濟向上結構向優、發展態勢持續向好”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會上,國家發改委指出,研究將老舊街區改造等城市更新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專項債支持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