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四川外國語大學,“渝論·青年説”第三屆川渝大學生網絡評論大賽頒獎儀式現場。記者 崔力 攝/視覺重慶
■大賽作品關注時代大潮、家國情懷、青春夢想,視角獨特、思考理性、筆觸溫暖、表達新穎,生動呈現了時代澎湃的氣象、青春昂揚的力量
於春天播種,經夏季成長,在金秋迎來收穫。10月17日下午,“渝論·青年説”第三屆川渝大學生網絡評論大賽頒獎儀式在四川外國語大學舉行。當天,大賽組委會宣布各獎項歸屬,74件作品分獲各等次獎項,四川外國語大學學生張舒怡的作品《從“渝車出海”裏解鎖重慶開放密碼》獲得本屆大賽唯一一件特等獎。
“渝論·青年説”首次聯動川渝高校,200余所高校積極參賽
“渝論·青年説”第三屆川渝大學生網絡評論大賽,由重慶市委網信辦、四川省委網信辦、重慶市教委、四川省教育廳、重慶團市委、四川團省委、沙坪壩區委和重慶日報報業集團聯合主辦,重慶日報(新重慶客戶端)承辦,川渝各高校黨委宣傳部、網信辦、學生工作部協辦。
自2021年啟動首屆大賽以來,“渝論·青年説”這個品牌已在廣大青年學子心中深深扎根。在前兩屆大賽的基礎上,本次大賽也首次走出重慶,面向四川省高校大學生徵稿。
活動自3月19日啟動以來,各高校精心組織、廣泛宣傳,同學們積極創作、踴躍投稿。到9月15日截稿,共吸引川渝兩地200余所高校的4000余名大學生參與,收到參賽作品4232件。其中,重慶大學生投稿2912件,四川大學生投稿1320件,新重慶客戶端/重慶日報網共刊發精選稿件405篇,類型涵蓋H5、漫評、視評、文字四類。
本次大賽,各高校的參與熱情、同學們的投稿熱情持續高漲,投稿量較多的高校如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大學等4所高校,投稿數量均超過200件;另有重慶師範大學、重慶人文科技學院、西南科技大學等6所高校,投稿量均超過100件。經過嚴格初選、復評和專家評審會,最終為本次大賽選出74件獲獎作品。
與前兩屆大賽作品相比,本次大賽作品關注時代大潮、家國情懷、青春夢想,視角獨特、思考理性、筆觸溫暖、表達新穎,生動呈現了時代澎湃的氣象、青春昂揚的力量。
深入一線調研走訪,引導青年在網絡評論中觀察社會體悟時代
用敏銳的眼光觀察社會,用清醒的頭腦思考人生,用網絡的力量創造未來。“渝論·青年説”自首屆大賽啟動以來,就定下了堅持把目光向民生聚焦、筆觸向民生着墨的基調,引導青年學子圍繞老百姓關心的衣食住行、業教保醫,為解決人民的急難愁盼、安危冷暖“思與謀”“鼓與呼”。
作為全市科教文化大區,沙坪壩區高校林立、青年匯聚。3年來,該區一如既往地支持大賽,滿懷熱忱為青年學子提供實踐的舞&。為推動大賽的開展,引導大學生廣泛參與,本次大賽組委會延續往屆慣例,組織川渝兩地青年大學生代表先後走進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沙坪壩區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磁器口街道“古鎮十二巷”等地採訪、參觀、學習,以“接地氣”的方式開展現場研討、現場評論。
在此次的獲獎作品中,《從“渝車出海”裏解鎖重慶開放密碼》《數字治理,用“芯”更需用“心”》《一顆車厘子裏的開放故事》等作品,就是在沙坪壩區線下調研、實地採訪後獲得的靈感,進而寫出的優秀網評。
“青年永遠是沙坪壩社會經濟發展薪火相傳和奮發向上的原動力。”在致辭中,沙坪壩區委書記祁美文&&,該區將以做靚“渝論·青年説”品牌IP為契機,把青年發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一如既往關注青年、關心青年、關愛青年,傾聽青年心聲,鼓勵青年成長,構建更加適合青年施展才華的舞&,提供更加暖心貼心的青年服務。
“新時代是追夢者的時代,也是廣大青年成就夢想的時代。”祁美文還&&,真誠期待廣大青年走進沙區、扎根沙區,在這片熱土上以青春書寫壯志、以奮鬥激揚夢想,展現青春作為、彰顯青春風采、貢獻青春力量,共同繪就“渝論青年説,共唱‘雙城記’”的美麗畫卷。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作為參與高校代表,四川外國語大學校長董洪川用一句古詩來評價本次大賽的作品。他&&,學校將一如既往積極參與大賽,進一步加強網絡評論陣地建設,為師生提供更廣闊的實踐舞&,並將本項賽事作為創新思政課建設、提升青年網絡素養、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有效探索。
作為主辦單位代表之一,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編輯劉長髮&&,希望通過一屆屆大賽,讓更多高校青年成長為有思想、有溫度、有行動力的人,讓青年大學生從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變成傳播網絡正能量的生力軍,以昂揚之姿為時代發聲、為進步進言。希望通過大賽的連續舉辦,讓“大學生網絡評論大賽”成為更加響亮的文化IP。
優秀指導老師代表、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影視與戲劇系副教授楊怡靜,優秀組織獎代表、成都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鈞在發言中&&,將在今後的大賽中繼續發揮專業指導、廣泛組織作用,持續推動“網絡大流量”轉化為“思政正能量”,引導青年大學生立大志、明大德、擔大任,成長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新時代好青年。
在生動的思政大課堂中,實現主流聲音破圈“出海”
在本次大賽進行期間,經新重慶客戶端/重慶日報網把好導向關、質量關並精選首發後,許多作品被中央級媒體和社交媒體多次轉發、廣受好評。正是通過一屆又一屆的大賽,一批網絡評論新秀正在嶄露頭角。
“青年的聲音代表着未來的希望,青年激濁揚清、明辨是非,網絡風氣才能去偽存真、正氣清朗,整個社會才能崇尚理性、凝聚共識。這是這次大賽之於我的最大 啟發。”獲得本次大賽唯一一件特等獎的四川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化學院2022級學生張舒怡在分享參賽心得時&&,為了寫好評論,自己學會了用更理性的思維和客觀的態度看待問題,用準確的語言和生動的表達去傳遞自己的觀點。今後還將繼續努力,為時代發聲,為川渝發展進言,在網絡評論中觀察社會、體悟時代。
“大賽為新時代青年開啟了生動的思政大課堂,塑造了一個更加開闊敞亮的公共空間。”四川省委網信辦副主任黎召陽在評價大賽的影響力時&&,期待在今後的大賽中兩地主辦單位強化聯動,不斷凝聚打造“渝論·青年説”品牌的強大合力,共同推動川渝大學生網絡評論大賽向實裏做、向深裏走,辦出特色、辦成品牌,不斷提升大賽的知名度、影響力和吸引力,發現和培養更多勇擔新時代歷史使命、投身川渝現代化建設實踐的青年學子,壯大輿論場主流聲音,凝聚奮楫再出發的磅礡力量。
如何持續辦好大學生網評大賽品牌,打造青年網絡家園?重慶市委網信辦主任、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兼)吳勇軍寄語廣大川渝青年大學生:一是要立大志擔大任,做建設川渝的“先鋒隊”,將個人成長根植於國家與時代的進步之中,擔當起服務國家急需和川渝發展的大任;二是要守底色創亮色,做聚合人心的“築夢人”,樹牢底線意識,強化思政思維,加強正能量産品創作,讓網絡空間成為凝聚共識的新空間;三是要以質量促流量,做深耕內容的“實幹家”,始終堅持“內容為王”;四是要用活力強實力,做傳播主流的“破圈者”。用小切口講大道理、小故事講大情懷。不斷運用新技術、開拓新渠道,實現主流聲音破圈“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