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榮昌城市風貌。新華網發
新華網重慶10月14日電(劉磊)初秋時節,重慶市“扛起新使命 區縣談落實”主題宣傳活動採訪團走進榮昌區,只見各産業園內建設工地、生産車間一派火熱景象。
榮昌取“繁榮昌盛”得名,雅稱“海棠香國”,距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建縣已有1200餘年歷史。
老地方,新發展。近年來,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支點城市的榮昌區,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努力培植民營經濟穩定發展的熱土,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縣”到“新興工業區”,再到“全市工業大區”的快速躍升。
榮昌高新區黨群服務中心,經營者在辦理業務。新華網 劉磊 攝
全過程“一站式服務”企業
擦亮“123456”營商環境品牌
驅車從“榮昌東”高速出口下道,就到了榮昌國家高新區轄區。這裡是榮昌區民營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園區建成面積達20平方公里,幾乎與城區面積畫上了等號。
在這裡,開辦一家企業最快只需1天時間。這是如何做到的?在榮昌高新區黨群服務中心能找到答案。
去年11月,榮昌高新區黨群服務中心正式揭牌投用。
榮昌相關職能部門將30項行政審批權力、45項政務服務權力下放至高新區,高新區將其中59項涉及企業從開辦到登出全生命周期的59項事項,集成梳理“企業開辦、用地取得、工程規劃、施工手續、建設工程竣工聯合驗收、不動産登記、企業準營、員工錄用、惠企政策兌現、企業簡易登出”等10件“一件事一次辦”事件,企業從簽約拿地到建成投産全過程,都可在黨群服務中心實現“一站式服務”。
以“企業開辦一件事”為例。過去,需到市場監督管理局窗口辦理營業執照,需到公安局窗口辦理印章、門牌號,需到人力社保局窗口開通社保,需到發改委窗口辦理投資備案,需到稅務局窗口辦理稅務登記證。現在,企業只需到企業開辦窗口提交企業開辦申請和相關資料,就能一次性辦完所有事項,大幅減少了辦事流程和辦事時間。
“近年來,我們通過榮昌高新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推動‘減環節、減時限、減材料、減跑動’,實現企業‘辦事不出園’‘高新區的事在高新區辦’,讓政務服務更加貼近企業,杜絕了企業辦事多處跑、重復跑、重復提交資料等情況。”榮昌高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讓企業只專注於生産經營的事,進一步增強了企業獲得感和滿意度,也持續擦亮榮昌“123456”營商環境品牌。
據介紹,“123456”營商環境品牌,“1”即來了就是一家人;“2”即一手抓招商引資、一手抓企業服務;“3”即尊重企業家、尊重投資人、尊重納稅人;“4”即隨叫隨到、不叫不到、説到做到、服務周到;“5”即尊商、重商、親商、愛商、誠商;“6”即不把自己當成官、不隨意對企業説“不”、不當“二傳手”、不事不關己、不“本本主義”、不夾雜個人私利。
得益於良好的營商環境,目前榮昌區民營經濟發展形成了獨特的“78899”的格局——即70%的技術創新成果,80%的GDP,80%的稅收,90%的就業崗位,99%的市場經營主體均由民營企業創造,撐起了榮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梁。
重慶電子電路産業園內線路板生産線。新華網發
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機遇
川籍企業成為投資榮昌生力軍
榮昌位於川渝兩省市交界處,有重慶“西大門”之稱。
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成渝兩地對要素的吸納能力大於其溢出能力,加之兩地相距較遠,其輻射能力不及預期,反而致使兩地間的中小城市發展乏力。
2020年1月,中央強調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這讓榮昌意識到成渝兩地發展將由“背向發展”進入“相向發展”階段,“拔河效應”將被“抱團效應”所取代。
思路一變天地寬。過去不東不西的短板,如今變成左右逢源的優勢,也讓企業紛至沓來。其中川籍企業成為投資榮昌生力軍。
重慶電子電路産業園就是川渝合作結出的一個碩果,由重慶瑜瀚電子科技與四川綠然集團聯合打造。
這段時間,新入駐園區的重慶聯森電子有限公司、重慶市捷德電子有限公司、重慶高智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正在忙生産、趕訂單。
“從落地榮昌到投入運營僅用了半年時間,我們對榮昌的營商環境非常認可。”重慶聯森電子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説。
重慶電子電路産業園副總經理劉丹介紹,園區按照縱向成鏈、橫向成群的目標,不斷加強電子電路全産業鏈發展,為企業提供全程貼心的服務,讓眾多電子電路企業能放心、安心入駐園區。目前,園區成功引入上下游配套企業57家,生産型企業37家,建成投産23家;2023年生産線路板1200萬㎡,産值60億元。
這些年,川渝合作在榮昌遍地開花。幾年前,四川華派生物重組榮昌澳龍生物、永健生物,並計劃投資30億元在榮昌建設禽苗生産線。今年,艾珀耐特、愛森堡酒瓶等一批川籍企業在榮投資項目建成投産……近3年來,榮昌累計簽約川渝來榮投資工業項目約90個,合同金額約500億元。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就是榮昌的最大機遇、最大政策紅利。”榮昌區相關負責人&&。
國家級重慶(榮昌)生豬交易市場內大屏幕實時顯示全國各地生豬交易數量等數據。新華網發
創新引領 人才驅動
“老産業”做出新增長
在榮昌,流傳着一句“榮昌豬比榮昌人出名”的玩笑話。這裡出産的“榮昌豬”是世界八大優良種豬之一。
跳出傳統生豬養殖的局限思維,近年來,近些年,榮昌大力促進品種、品質、品牌協同發展,形成了一條集資源保護、商業育種供種、規模養殖、精深加工、飼料醫藥、生豬現貨電子交易、市場營銷於一體的生豬全産業鏈,以榮昌豬為核心的畜牧産業規模突破200億元。
走進國家級重慶(榮昌)生豬交易市場,巨大的電子屏幕實時顯示着各地生豬交易數量、交易價格等數據。這個全國唯一的國家級畜禽産品大市場,通過線上交易、線下交收的方式,破解了傳統交易模式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交易不自由、中間環節長、品質難保證等弊端,如今已實現交易額1000億元。
國家級生豬交易市場的運行,讓榮昌掌握了海量全國生豬養殖、交易、流通的數據信息。當地順勢建設了國家級生豬大數據中心,聚焦“豬生産、豬金融、豬交易、豬監管”,服務生豬産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助力中小養殖企業、個體養殖戶降本增效,也為國家生豬産業宏觀調控、疫病防控、監測預警和穩産保供等提供決策參考。
榮昌陶器製作技藝,圖為拉坯環節。新華網發
不只是“榮昌豬”,榮昌還有“榮昌陶”“榮昌折扇”“榮昌夏布”幾張叫得響的招牌。榮昌區“陶器燒制技藝”“夏布織造技藝”“制扇技藝”也是三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在榮昌,制陶、制夏布等“老傳統”“老技藝”也衍生出一批傳統民營經濟,但長期處於小、散狀態。
近年來,當地面向市場,創造性激活文化資源,擦亮傳統非遺文化名片,推進三産融合發展。
在制陶産業方面,幫助有條件的制陶企業引進技術和裝備,從工藝陶向建築陶、工業陶延伸,支持制陶作坊與非遺傳承、文創産業結合。目前,榮昌現有陶瓷企業200余家,其中規模以上陶瓷企業30家,2023年,規上陶瓷企業實現産值32.59億元,同比增長22.87%。
今年6月,榮昌發布了《加快集聚榮昌國家級非遺人才十條措施(試行)》,以加強榮昌非遺人才培育與引進,激勵人才落戶榮昌,推動榮昌非遺産業發展。
榮昌陶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劉嘉佳説:“希望有更多年輕人、高學歷人才參與榮昌陶創作,為傳統技藝發展注入新活力。”
今年,榮昌還發布了原創歌曲《來了就是一家人》。歌曲唱道:千年榮昌擁抱您,來了就是一家人。一家人心貼心手挽着手砥礪前行……
“都説産業發展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但我覺得天時地利加一起都不如人和。人和百業旺,相信只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必然動力十足。”榮昌區委書記高洪波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