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數字基座” 渝中人工智能為教師隊伍建設插上“數智之翼”-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4 09/10 08:18:50
來源:重慶日報

夯實“數字基座” 渝中人工智能為教師隊伍建設插上“數智之翼”

字體:

  

  渝中區和巫溪縣5G雙師課堂展示活動

  重慶渝中,一座既有着厚重人文底蘊,又兼具現代化都市氣質的美麗之城、魅力之城。

  秉承“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的發展理念,渝中區將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區建設工作融入全區教育數字化轉型戰略行動,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以數字之光點亮前行之路,以教育之力厚植幸福之本。

  超前布局

  全力夯實“數字基座”

  科技潮涌,創新風勁,教育數字化轉型方興未艾。

  作為全市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先行者、探路者,渝中區教育數字化布局同樣起跑在前。

  2002年,渝中區建成重慶市首個區域教育城域網,2009年實現了中小學“數字校園”標準化建設,2013年開展“三通兩&&”探索實踐。2018年起,《渝中區智慧教育項目建設發展規劃(2018—2025年)》《數字教育建設行動方案2024—2030年》等文件的相繼&&,更是為渝中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堅實保障。

  憑藉在智慧教育領域的先行先試,渝中區在2020年獲評市級智慧教育應用示範區,2021年9月獲批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區。

  試點區建設啟動以來,渝中區穩步推進七大工作任務,有序實施六項具體行動,探索構建五維發展體系,以“樂學、會用、有效”為目標,形成了“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的渝中範式。

  渝中區建成統一入口、統一身份、統一底層數據、接口開放的區域大&&,打造形成“1個&&+N個共性應用+X個個性化應用”的渝中智慧教育生態系統,集成教委、校園、班級到師生個人的四維數據中心,實現教學、管理、研訓的數字化全場景覆蓋。

  目前,全區已上線共性應用系統45個,開通用戶13.2萬人,&&數據總倉累計數據達到6780萬字段,累計應用170萬餘次,日均新增數據5萬字段,實現了從“技術研發”向“整體推進”的轉段升級。

  培訓賦能

  全面提升教師“數字素養”

  近兩年,渝中區獲評教育部基礎教育精品課60節、市級精品課144節,2人入選首批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應用省級專家指導團隊主持人……

  試點區建設啟動以來,渝中教師們全員加“數”,點亮區域教育數字化的璀璨星空。

  渝中區建立“首席信息官(CIO)—數智領航員—骨幹教師—普通教師”的四級教師梯隊培養模式,成立“區級名師工作室—集團校級工作坊—校級教研學科組”三級教師成長指導團隊,着力提升全員“數字素養”。

  近年來,渝中區組織智慧教育指導團隊研修班、智慧教育“種子”校長研修班赴北師大、首師大學習,推薦200余名教師參加近100余個國培市培項目,儲備首席信息官(CIO)66人,9所學校成功申報國培市培項目機構。開展區域&&建設集中培訓6輪,通過能力提升工程、智慧教育、暑期全員培訓完成4輪全員研修,3萬餘人次,確保培訓全覆蓋、出實效。

  渝中優秀人才富集,名優教師佔比達39%。如何在教師數字素養提升中充分發揮名師示範作用?

  渝中區建設數智技術賦能教師評價&&,建立“跨學科、跨區域、跨學段、跨&&”的多線程智能研修模式。以區級信息技術學科名師工作室為引領,培育融合應用的骨幹教師和數字教師領航員,為下一步建設“學科導師+技術助理”的名師工作室奠定了基礎。

  在首席團隊、指導團隊的引領下,渝中區通過聯合教研、學科工作坊、名師網絡課堂等方式,實現領軍力量、中堅力量、新生力量的一體化培塑。

  此外,通過開展“線上+線下”課例研修、教師工作坊主題研修、直播課堂雙師研修,實施跨學科項目學習、跨學段融合學習、跨&&混合學習、跨時空泛在學習,通過多維度、多層次的研修學習,提升教師學科專業素養和智能教育素養。數字教育公平、包容、開放、共享等優勢,為更好地服務教育現代化提供了路徑,也為優秀教育人才奔涌開來點燃了引擎。

  試點建設啟動以來,渝中區獲評“慧學工作坊”“創客教育聯盟”等全國典型項目、案例27個;獲評市級以上人才項目28人次,其中重慶市特級教師、重慶市教育家型校長和教師等人才23人,教育部“雙名計劃”名師培養對象等人才5人。

  試點先行

  全域推進“數字應用”

  渝中區遴選了48所試點校,覆蓋全區85%的中小學校(園),以試點先行,探路全域教育數字化轉型。

  量身定制,讓“數智”為教學賦能。渝中區為各試點校建設智慧教室、配備智能作業系統,指導學校根據自身需求,定制教學智能助手和情景化學習資源,輔助不同學科教師精準備課、實現分層分類指導,促進課堂教學提質增效。

  例如,人和街小學依託AI體育項目改善學校體育,搭建人和體質數據倉為學生精準畫像;人民小學研發“勞動萌主”小程序,實現勞動素養數字化評價新應用;巴蜀小學設計研發不改變教師PPT教學習慣和零技術操作門檻的“學·教小助手”工具,實現一屏在手、上課不愁,加持AI技術,成為教師的智能助手;……

  數字研修,讓“數智”為教研加碼。渝中區創設“區域—集團—校本”三級智慧教研空間,組建16個智慧教學工作坊,開展集智備課、網絡觀課、同步研課,實現教研過程數據化、可視化。

  近年來,渝中區建成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試點校2所、國家課程資源開發試點校1所、教育部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校1所、市級智慧校園建設示範校16所、市級教師數字素養培訓基地4個,獲評全國智慧教育優秀案例9篇,基於高質量作業&&上報的教師能力提升工程2.0項目獲評全國典型案例。

  打開渝中區智慧作業系統,基於學生作業情況自動式生成的知識圖譜和核心素養圖譜一目了然,數智技術支撐的學情反饋幫助教師精準了解每一位學生的知識點掌握學情,成為教師作業批閱、精準教學的有力幫手。

  數據顯示,渝中區在全區18所學校推廣智慧作業系統,覆蓋1.7萬餘名師生,單次作業講評比例由原來的100%降為36.6%,區域智慧作業系統難度預測準確率和批改準確率達95%以上。

  “5G賦能教育精準扶貧人和街小學‘同上一堂課’”項目在市內外多所學校開展;巴蜀中學雙師型“名校網絡課堂”聯動重慶、貴州、四川等15省1市153所中學,覆蓋數萬名學生,獲評“5G+智慧教育”應用試點全國典型項目……

  一觸即達,一點即通。變化不僅僅發生在作業批閱。全域化的教育數字化應用,正在深刻改變着渝中教育生態。

  王小寒 圖片由渝中區教委提供

【糾錯】 【責任編輯:李華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