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青年教師,未來的路還很長。我得好好規劃一下,比如怎樣持續地加強學習,創新教學方法,還要思考設置更多的教學情境去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從一名師範生走上三尺講&,重慶市大足區城西中學地理教師申浩就是這樣一步一步,懷揣着教育熱忱,專注着腳下的路,走過了4個春秋。因為他相信,教書育人沒有任何捷徑,需要在腳踏實地中,不斷地學習和精進教育教學能力,需要真心付出,用心用情對待學生。
申浩説,年輕教師雖然缺乏教學經驗,但肯下功夫、花力氣、用心學,也能“桃李滿天下”。
當好一個“學習者”
4年前的夏天,在城西中學召開的新學期開學工作會上,申浩與同期新教師集體“亮相”,正式成為了城西中學的一名地理教師。
出於對新教師的信任和鍛煉,學校交給申浩的還有6個班級的地理學科教學和初一年級1個班的班主任工作。剛入職就身兼班主任,申浩坦言“充滿了幹勁但也很緊張”。
4年前,申浩成為大足區城西中學一名地理教師,與其他新教師一起亮相。
“新手”教師怎麼當好班主任?
在城西中學,師徒結對是幫助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申浩有兩個“師傅”:“班主任師傅”王第兵和“學科師傅”陳遇林。
申浩清楚地記得,師徒結對儀式後,師傅王第兵就立馬找到了他。“班級人數是多少?男生有幾個?女生有幾個?……”一連串問題問下來,申浩在師傅的帶領下,快速地進入了“學習者”的角色中。
“要學會靜下心來,仔細地聆聽學生的想法。”“要經常和家長交流,做好了家校共育,對學生的教育才能事半功倍。”“平時多關注學生的情緒和心理狀況。”“課堂上多讓學生主動舉手錶達。”“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確定作業的難易程度。”
王第兵豐富的班級管理經驗、陳遇林靈活的教學方法,兩位師傅傾囊相授,徒弟虛心向學。師徒結對的2年時間裏,每月至少5次的觀摩課堂,申浩成為了兩位師傅課上的“常客”;日常的交流、討論、磨課,每一次都是申浩向師傅們學習請教的機會。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沿着前輩的腳印前行,申浩同時也在不斷拓寬自己的學習渠道:利用每月學校組織的新教師培訓總結會,通過集體力量解決教學困惑;以每次新教師展示課和各類賽課活動為契機,在磨課、評課、研討中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能力;參加大足區內外的教師培訓、專家講座,利用網絡渠道觀摩優秀課例,學習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
申浩説,儘管他作為青年教師缺乏一定的教學經驗,但優勢在於年輕肯幹,面對困難有毅力。只要他肯下功夫、花力氣,用心當好一個“學習者”,就一定能在教書育人上有所作為。
申浩(後排左三)參加2020年大足區教育系統教職工籃球運動會並獲得初中男子組亞軍。
看見每個學生的“閃光點”
日積月累的求教與學習,現在申浩的帶班經驗日漸豐富,特別是班主任工作越來越得心應手,對學生的管理和教育逐漸開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
“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申浩説,作為班主任,不僅要尊重學生、關愛學生,更要想辦法幫助和引導他們成長。
申浩和學生交談,聆聽學生想法。
他在日常相處中用心觀察每一個學生,發掘他們的優點和特長,鼓勵他們實現個體發展。班裏有男學生身高長到了一米八幾,申浩推薦他們進入學校的籃球隊,告訴他們借助身高優勢發揮體育特長。
他時刻關注學生的情緒和心理狀況,及時介入、關心、開導。“我記得有個女生剛入學時由於家庭原因,性格比較急躁,平時的情緒也不太穩定,愛哭。那時我就經常和她聊天談心,後來發現她動手能力很強,一些涉及手工、美術製作的班級活動,她總是第一個舉手參加。我就幫她報名了學校的美術班,讓她課餘時間也能夠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申浩説,他還總是看到這個女學生經常默默幫其他同學擦黑板、打掃衞生,在徵得全班學生同意後,就讓她擔任了班級的勞動委員。“她把班裏的清潔衞生管理得井井有條,平時跑操、開運動會我也讓她積極帶着其他同學一起。不到一年時間,她變得陽光向上、開朗積極了。”提及學生肉眼可見的改變,申浩滿臉高興。
今年,申浩所帶的班級獲得了大足區2023-2024年度“優秀少先隊集體”。在他看來,自己因為熱愛選擇了成為一名教師,就是要踏實、用心做好教書育人的本職工作,有責任讓每一個學生開開心心、平平安安地度過初中三年,“要讓他們知道,背後永遠有老師在支持着他們”,申浩説。
申浩和班級學生合影。
從生活中挖掘地理教學“資源”
成為學生身後堅強的“後盾”,但回歸課堂主陣地,申浩又要當好學生知識學習的“引路人”。
“有一次講到黃葛樹這個知識點,由於我們重慶人日常用語和發音習慣,有時會將黃葛樹寫作‘黃桷樹’,我就從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黃葛樹的學名入手,在黃葛樹下給他們講解相關的學科知識。”
申浩&&,對於初中學生來説,地理是一門知識面廣、實踐性強還比較抽象的綜合性學科,要讓他們學懂、學好地理,首先要引發學生對地理的興趣,才能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地理的渴望。
城西中學旁邊不遠就是大足區氣象局,有效利用這一區位條件,申浩帶着學生去到氣象局裏實地參觀、體驗。在工作人員的講解下,學生學習氣象知識,了解如何測雨量、測風力度,感受地理這門學科的趣味與“神奇”。
以教室窗外綿延的山脈為例,申浩給學生講地形地貌和不同岩石的性質種類;通過國內外新近發生的新聞事件,申浩向學生介紹人文地理的相關知識。青年教師不拘泥於書本和一方教室,生活中學生們所見、所聞、所感的一切事物都是申浩講授地理知識的“教具”和教學資源。
參加年級主題教研活動。
“這也是我從其他優秀老師那裏受到的一些 啟發。”申浩回憶,此前他在萬州參加一次地理學科研討會時,一位來自銅梁的地理教師在課例展示中以“魚米之鄉”形容自己的家鄉。
申浩説,“魚米之鄉”通常指長江中下游一帶的地方,“銅梁為什麼也叫‘魚米之鄉’?”隨着獻課教師的講解,申浩了解到銅梁區水資源豐富,正大力發展農業,種植水稻産量高。而教師結合銅梁區區位條件、自然環境、氣候、河流等地理知識,用大家熟知的“魚米之鄉”一詞,加深學生對家鄉的了解,以及對地理學科知識的理解領悟。
這讓申浩不禁思考:“大足也有着獨特的人文歷史和區位發展特色,我是否也能將其融入到地理教學中?整個重慶的地形地貌也極具特色,每個區縣都有不同的特色發展産業,這些是否也能成為課堂案例?”
6月初,申浩去了一趟大足區拾萬鎮的五彩稻田。他計劃下學期帶着學生們來稻田裏“上課”,實地感受家鄉的土地、山川、物産、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