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大足區身邊的好老師|劉會進:把握成長“變”字訣,走好“擁抱青春”的師者路

  “教師是擁抱青春的職業。”重慶市大足第一中學校高二年級化學教師劉會進回答教師職業解讀時如是説。從2005年到2024年,19年的時間跨度,對劉會進來説,不僅是從“青春年少”邁向“擁抱青春”師者路的“人生成長史”,更是他一路求進、求破、求新、識變、應變、求變的“成長變形記”。

  劉會進個人照。

  識變——

  從“心理落差”到“身心落戶”

  師者淬煉路的“青春回憶錄”

  回想19年的桃李芬芳路,劉會進講起了他的“青春回憶錄”。

  2005年,劉會進從四川師範大學畢業後來到當時的大足縣龍水鎮任教,他坦言即使當時龍水鎮作為當地第一鎮,但從“城市轉移到城鎮”,還是讓他産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也沒有定下清晰的職業目標。在這種情況之下,劉會進陷入迷茫,甚至還遭遇了班級裁撤的低谷。2007年,歷經兩年低谷期後,劉會進意識到“心態影響狀態,思路決定出路”,於是在學校號召年輕老師擔任班主任工作的契機下,他“主動請纓”,試圖做些改變。“從那一刻起,我才開始真正成長,慢慢找到了教書育人的感覺”,成為班主任後,劉會進深刻意識到,不管是班主任工作還是教學工作,都可以改變一個學生,甚至是一個家庭的命運。

  “意識之變,決定人生質變”,從此,劉會進堅定教書育人信念,並於信念中受到鼓舞,立志成為“責任擔當之師”。數十年來,他一步步錘煉自我,從任教普通班到“亮劍班”再到“巴蜀班”,逐步提高&&,實現了突越式轉變發展。

  劉會進&&,作為一名教師,幫助一批又一批的學生考取理想的大學,實現人生理想,“身心落戶”教育事業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今後,他也必將一直幸福下去。

  劉會進參加教學研討會活動。

  應變——

  從“變之有道”到“穩中求勝”

  在心裏傳承好“亮劍精神”

  從識變到應變,19年從教經歷,劉會進講述了他“變之有道”的“成功秘訣”。

  回顧自己從一名普通教師到擔任備課組長、教研組長、教務主任的“進階”歷程,劉會進&&得益於目標明確、方向明晰的成長過程中,自己保持“應變”思想,不安於現狀,不斷學習。他清晰記得初為人師之時,“自己每次備課都會反復預演,完課之後又不斷反思、復盤、精進”,如此數年如一日的“苦功”使他完成了自我的進步和成長的“蝶變”。

  劉會進坦言自己的進步求變,除了“下苦功”,還離不開學校“用巧思”為教師們搭建成長&&。大足一中歷來有“老帶新”的傳統,通過“師徒結對”的形式引領新老師在教學、教研、教改、教材等方面不斷學習突破。特別是近幾年,在“亮劍精神”的指引下,學校還構建教師職業規劃和成長體系,讓教師如求變的種子在學校教育的沃土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助推了學校教師職業發展“更上一層樓”,“自己的成長也正成為學校搭建&&栽培人才的有力佐證”。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事有所成的劉會進,認識到“其憂不可以不深,其責不可以不厚”,自己必須用實際行動反哺學校。於是,他積極投身教育教學研究,大力承擔教育改革任務,自主研發出“學生信息管理網站&&”並投用於學校教學工作,極大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並以此成功申報結題市級課題《數據化管理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另他還參與重慶市普通高中精品選修課程《大足五金文化雙語解説》編寫等,讓自己多面打磨,身正為范,成為孩子們的一面“鏡子”。

  劉會進&&“做教學研究應不求大,只求實,着眼可直接作用於學生、直接作用於工作的方法和策略。”為尋求教學團隊整體實力突破,他全新改革備課模式,帶領化學備課組進行集體備課。“過程中按‘新老結合’進行分組,分工合作,按集體完成教材分析、備前討論、分工備課、備後説課、磨課”,劉會進介紹説,這種集體備課模式不僅有助於教師深研教材,達到個人技能提升的目的,同時還能夠集思廣益,減少重復勞動,以合力形成集體智慧。下一步,劉會進準備將這種模式在全校範圍內推廣,幫助更多教師突破瓶頸,加速成長。

  “不讀《論語》,不讀杜威,不讀蘇霍姆林斯基,是成不了好教師的。”劉會進表明自己的另一學習觀便是“向先進學習,向模範學習”“取法乎上、見賢思齊”“以他山之‘識’攻‘育’”。他介紹,學校近年來非常重視教師的繼續教育工作,不僅通過“新老教師結對子”“青藍工程”等項目為教師學習提升提供有力保障,還促進各項教科研項目“多點開花”,讓老師們形成“研究共同體”,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各項工作穩步推進,真正做到“變之有道”“穩中求勝”。

  劉會進正在做實驗演示。

  求變——

  從“學高為師”到“以師為鏡”

  錘煉師者之路行遠致深

  師者,學高為師,傳道授業;學生,以師為鏡,敬畏知識。教師的修行始終與學生的成長密不可分。

  談到17年班主任生涯,劉會進講到他在自我完善的過程中,形成的十二字育人理念“養身心、修德行、求學識、搏發展”。“養身心”,即修養身體,有強健的體魄,修養心理,有健全的心理和人格。所有工作的開展都必須以身心健康為前提。“修德行”是劉會進對學生在“德”和“行”方面的要求,通過“修剪”得“上好之德、高雅之行”。“求學識”即孜孜以求,增長學識和見識。“搏發展”就是靠拼搏來獲得學業人生的發展。劉會進的教育生涯中,始終貫穿這十二字理念,注重求變,知敬畏、敢競爭。

  “盡心為公、努力爭能”,在班級建設中,劉會進強調集體的進步,努力構建良好的班級氛圍,給學生一片成長的土壤。他鼓勵學生準確找到定位,讓他們知道自己要什麼、做什麼、怎麼做。“在集體氛圍的熏陶下,學生總能找到自己的目標,總是有事可做,便能‘卷’起來。在集體的推進下,學生們心理素質過硬,看似‘神經大條’,實則自信自強,眼中有光。”

  劉會進作為學校化學教研組長,化學教師中的骨幹,教學方面他也積極求變,走出了自己的路子。講到上課,他的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要感動別人首先要感動自己。他的課堂生動而有趣,教學中他充分貫徹落實“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注重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讓他們實現“沉浸式學習”;他開創性提出化學學科“項目式”教學模式,從教學思路、教學方案、教學資料等多方面進行變革,充分挖掘學生潛力,促進學生深度思考、學習,以“求變”引領學校教學改革。以此,劉會進從理論上、實踐上、方法上全面求實、求新、求變,不斷“因時而變,隨事而制”,讓師生雙雙實現自我突破,事業學業“芝麻開花節節高”。

  由於教育教學業績突出,劉會進在2016年榮獲區“優秀教師”稱號;2023年獲區“優秀共産黨員”榮譽稱號;2023年受聘成為大足區專家資源庫教育專家;2024年在大足區首屆“青藍工程·強師有我”青年教師成長論壇活動中獲“一等獎”;曾輔導王航、王飛龍、趙生紅、鄢豐喜、楊海、李鵬、吳清波等學生參加重慶市高中化學競賽獲一等獎。

  劉會進正在上課。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變化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大勢所趨,惟有求新求變才能走在時代前列。對於劉會進來説,在“擁抱青春”這條師者之路上,把握“變字訣”行遠致深既是“一種習慣”,也是持久的追求,未來可期。

編輯:邵以南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