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同學眼中的“武器大師”,是“軍迷”社團的發起者,更是傳遞保家衛國信念的新銳力量——
今年6月,沙坪壩區在川美舉辦徵兵進校園活動,不少大學生“軍迷”和現場報名入伍的同學合影留念。(受訪者供圖)
重慶交通大學學生黃彥鈞在參與輕兵器相關測試。(受訪者供圖)
重慶各區縣積極開展2024年徵兵宣傳進校園活動。(市徵兵辦供圖)
你的大二時光是如何度過的?
重慶交通大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大二學生黃彥鈞的回答是——自製戰術裝備、參加錄製CCTV-7國防軍事頻道《軍武零距離》節目、還被清華大學腦與智能實驗室邀請擔任研究助理,加入了裝備領域的開發團隊。
這一連串頗為耀眼的履歷,和黃彥鈞另一個身份密不可分——依靠自製酷炫戰術裝備視頻,眼下他已是頗有名氣的“軍迷”博主。
前一秒趕“早八”的大學生,下一秒變身戰術裝備研發人員
此前黃彥鈞曾發布過一個衝上熱搜的視頻。視頻中,前一秒他還是匆匆忙忙趕“早八”(指早上八點的第一節課)的大學生,後一秒就變身戰術裝備研發人員,展示各種智能槍械配件和單兵指揮終端,成為專業展會上罕見的本科生。
黃彥鈞參加的是今年5月舉辦的第十二屆中國指揮控制大會以及第九屆中國(北京)軍事智能技術裝備博覽會,這是一個匯聚了國內外頂尖軍事科技的盛會。作為參展者,他自豪地向大家展示着自己研製的各種智能槍械配件和單兵指揮終端。
在視頻留言區,有同學感慨:“你永遠不知道,和你一起上‘早八’的瞌睡蟲,有可能是剛從會展趕回來的‘武器大師’。”
成為同學口中的“武器大師”,黃彥鈞用了近十年時間,背後每一步都凝聚着他對科技的熱愛和為國家做貢獻的夢想。
黃彥鈞出生於重慶的一個普通家庭。他説:“生活在這座英雄之城,感覺天然具有紅色基因。我從小就愛看《錢學森》《鄧稼先》等影片,最欽佩這些英雄先輩,希望能向他們看齊。”
小學三四年級,黃彥鈞就開始接觸模擬電路和數字電路相關知識,還自製過激光筆、電蚊拍等電子産品。
進入中學後,由於在創新課上表現活躍,黃彥鈞遇到了第一位“伯樂”——創新課老師張志榮。他大力推薦黃彥鈞參加各類科技競賽,還引導他系統學習三維建模、EDA工具等專業軟體。
“EDA工具對畫出複雜的電路板很有幫助,三維建模則能把設計出的東西做成3D模型,從此我做産品有了質的提升。”黃彥鈞説,具備一定技術基礎後,他決定結合愛好研究製作戰術裝備。
“當時我在網上看到,美國已將機械‘外骨骼’投入軍用,國內好像還沒有。我就想在這方面進行研究,讓中國軍人也用上自己的軍用‘外骨骼’。”黃彥鈞告訴記者,進入大學後他一邊學習專業課程,一邊自學了機器人學、電機學等知識。
從高中畢業到大一結束,黃彥鈞用一年左右的時間設計並製作出了穿戴式下肢外骨骼輔助行走機器人,還成功申請了實用新型專利。
一條戰術裝備視頻獲得數億播放量,清華實驗室拋來“橄欖枝”
從大一開始,黃彥鈞以“軍迷”博主的身份發布短視頻,分享自己戰術裝備研發製作過程,逐漸收穫了一大批“粉絲”。
今年3月,他發布了一條關於“獸裝控制器研發和基礎展示”的視頻。獸裝控制器憑藉其獨特的設計理念——融合腦電波抓取算法、目標識別與視覺系統,甚至考慮到佩戴者的舒適性,配備了換氣系統,讓科技與人性化完美結合,收穫了5.6億的視頻播放量。
這一短視頻令黃彥鈞人氣飆升,不少大公司和研究機構找上門來希望合作。黃彥鈞也因此獲得了免費三維掃描儀、3D打印機、CNC數控機床等設備,以及在科研機構開展研發實訓的機會。
“我的‘粉絲’中有很多高校老師、裝備行業現役和退役從業者,他們為我提供了一些關於未來規劃和學習方向的建議。”黃彥鈞坦言,這些建議對他很有 啟發,也對他的發展方向産生了積極引導。
此前,黃彥鈞還將自己的科研簡歷投遞給了清華大學腦與智能實驗室。不久清華大學腦與智能實驗室正式對黃彥鈞發出邀請,讓他以研究助理的身份,輔助開展腦機接口相關技術研究。短短一年時間,他就利用3D打印技術,設計製作了“神經元提取輔助夾具”等多種實驗輔助工具,得到了實驗室老師和同學們的一致讚賞。
今年4月,黃彥鈞還以戰術裝備研發人員的身份,參加了CCTV-7國防軍事頻道《軍武零距離》的節目錄製,展示新型單兵視覺增強系統在實際作戰中的用途。
黃彥鈞努力成長為“武器大師”的過程,也讓父母的態度慢慢轉變。
“大二剛開學那會,我媽還發消息提醒,要我搞清楚自己的主業是什麼,生怕影響到專業課成績。”黃彥鈞笑着説,“現在他們也意識到我沒有‘不務正業’,理解了我做這些事的價值,轉而告訴我要堅守初心,為國家開發更多精良的裝備,更好地保衛祖國。”
傳遞保家衛國信念,大學生“軍迷”隊伍日漸壯大
黃彥鈞的經歷並不是個例。無獨有偶,重慶大學生“軍迷”中還有一位早期風雲人物,他就是四川美術學院2016級影視製作專業畢業生黃暉雄。
黃暉雄自幼喜歡軍事文化,進入川美後遇到不少“同好者”,於是共同成立了“軍迷”社團(以下簡稱“軍迷社”)。最初軍迷社主要通過攝影攝像作品展現官兵日常訓練和執行任務的場景,讓更多人了解國防和軍隊建設。
2008年汶川地震中,“空降兵15勇士”在“三無”條件下從4999米高空盲跳,給災區人民帶去了生的希望。為致敬空降兵勇士,軍迷社成員於2021年拍攝完成了一組空降兵救援的主題寫真。這組寫真發到網上後得到廣泛傳播,進一步激發了大眾對軍人的欽佩和支持。
畢業後,黃暉雄在川美附近開了一家公司,主要提供軍事道具租賃和電影特效製作服務。目前他已參與多部軍事題材電影的製作,繼續着他的熱愛。
現任軍迷社社長鄢上竣説,為讓拍攝作品更貼近部隊實際,軍迷社邀請退役複學大學生擔任動作指導。曾在海軍某部服役的社團指導老師譚幸福還會給他們“補習”軍隊知識,為拍攝活動提供幫助。
軍迷社成員、退役複學大學生胡桃涌多次參加社團的拍攝活動:“通過這種方式充分展現子弟兵英勇形象,號召大家關心關愛國防,我覺得非常有意義。”
自2016年成立以來,軍迷社在校團委指導下已製作國防和軍隊主題作品上千份,現有成員200餘人。社團還利用學校社團日、徵兵宣傳進校園活動等時機,舉辦國防教育主題展和互動游戲等,激發同學們對軍事文化的興趣熱情,已成為學校當之無愧的“明星社團”。
在重慶,除了重慶交通大學、四川美術學院,重慶大學和重慶師範大學等高校也有不少“軍迷”。放眼全國,北京、武漢等地的多所高校也設有軍事類社團,不定期開展軍事沙龍等國防主題宣傳活動,越來越多新生代“軍迷”逐漸嶄露頭角,成為傳遞保家衛國信念的新銳力量。他們中的不少人還選擇了參軍入伍,開啟了屬於自己的“迷彩青春”。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何春陽
相關新聞>>>
重慶下半年徵兵報名進入尾聲
應徵者中大學生佔七成
攜筆從戎守衛山海,正在成為越來越多重慶大學生的選擇。記者近日從市徵兵辦獲悉,重慶下半年徵兵應徵報名工作已經進入尾聲,截至目前應徵報名人數約有3.9萬人,超過下半年徵集任務的8倍,其中大學生佔71.52%,大學畢業生佔40%。
據了解,為增強大學生的國防意識,鼓勵更多優秀青年學子投身國防建設,全市各區縣及各大高校此前紛紛開展徵兵宣傳進校園活動,激發大家參軍入伍熱情。如沙坪壩區徵兵辦在重慶電子科技職業大學通過站點宣傳、軍事體驗兩部分舉行沉浸式、體驗式的徵兵國防教育宣傳,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矢志報國的良好校園風尚。大足區徵兵辦在轄區各高校開展“全民國防教育暨徵兵宣傳進高校宣講輔導”活動,為600余名學生、30余名輔導員講解徵兵政策。長壽區徵兵辦在重慶化工職業學院2024年就業雙選會現場積極開展以“參軍報國,無上光榮”為主題的徵兵宣傳活動,鼓勵大學畢業生積極響應祖國號召,踴躍報名參軍。
據悉,在市徵兵辦統一安排部署下,我市各區縣於7月下旬有序組織開展了定向培養軍士考生體檢工作。各高校所在區縣也已完成大學畢業生優先體檢和預定兵工作,正在陸續組織開展義務兵男兵集中體檢工作。下一步,各區縣將結合應徵報名和體格檢查情況,分批展開政治考核工作;隨後組織開展全封閉式的役前教育,從思想上推動地方青年向“準新兵”轉變。(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何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