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醫附屬康復醫院:臨床康復一體化,護航患者全周期

  對於致殘率、致死率較高的神經內科疾病來説,臨床、康復治療越及時,患者發生併發癥、後遺症的幾率就會降低,生活質量也會更高。為滿足患者臨床康復一體化的治療需求,2023年8月,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康復醫院神經內科應運而生。

  “促進患者早期干預早期康復,提升患者生活質量,讓患者更早地回歸社會是我們科室的終極目標。”重醫附屬康復醫院神經內科負責人、副主任醫師蒲雲濤&&。2023年,蒲雲濤通過醫院的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加入了重醫附屬康復醫院,承擔起了科室創建這份重任。科室創建之初,蒲雲濤便以臨床康復一體化為主要抓手,在醫院的支持下優化專業隊伍、完善基礎設備設施、加強科室協作,全力提升科室診療水平,旨在破解康復介入晚、治療效率低、康復效果差的痛點,為神經疾病患者提供臨床康復一體化、連續性服務,全周期護航患者生命健康。

  早干預,臨床、康復不再脫節

蒲雲濤查房。(夏冰 攝)

  臨床康復一體化如何助力患者康復提質加速?

  以腦梗死患者為例,按照傳統治療模式,患者到醫院神經內科經過手術治療後,待病情穩定1-2周後,患者才會被轉入康復科或專業的康復醫院進行治療,過程耗時費力,康復介入過晚,患者的康復效果便會大打折扣。

  而如今在重醫附屬康復醫院,臨床治療、康復治療“雙管齊下”、無縫銜接,康復團隊可早期介入,及時干預,基於一體化服務,患者的康復質量和效果都得到提升。

  “是你們及時的治療,才能讓我早日能下床走路。”前日,急性腦梗死患者周爺爺在重慶醫科大學康復醫院接受臨床康復一體化治療後,身體功能恢復良好。

  據悉,周爺爺因急性腦梗死導致語言、運動功能受損,出現吐詞不清、面癱、左側肢體麻木和無力的症狀。醫院神經內科接診後,立即開通綠色通道,行急診頭顱CT並給予了抗栓藥物治療。與此同時,神經內科團隊第一時間啟動了康復醫師、中醫師、康復治療師等多學科聯合診治,對周爺爺的病情進行評估,制定了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康復訓練和中醫康復於一體的個體化治療方案。

  強支撐,打造專業一體化隊伍

帶領團隊分析患者病情。(夏冰 攝)

  蒲雲濤指出,除了及時干預,臨床康復一體化服務另一優勢還在於團隊的一體化。患者從發病開始的臨床治療、病情評估、後期的康復治療,都能獲得同一個團隊的服務,避免了中間診治環節的誤差和脫節,這種連續性的一體化治療讓治療更規範化,從而有利於患者康復質量的提升。

  臨床康復一體化服務模式的推進離不開一支專業技術精湛、服務水平過硬的團隊。據介紹,醫院神經內科由4名專科醫生、1名康復醫師和8名護士組成,能夠開展神經內科的五大專科檢查。

  在醫院神經內科,5名醫生都有自己的主攻方向,並在自己的“賽道”上精益求精,不斷突破。如蒲雲濤主攻腦血管疾病的預防、治療及康復;副主任醫師劉芳主攻心身疾病、睡眠障礙的診治和腦電圖檢查;主治醫師趙苗主攻周圍神經、肌肉疾病的診治和肌電圖檢查;主治醫師瞿文娟主攻糖尿病相關的神經疾病、睡眠障礙的診治,並取得國際註冊睡眠監測技師(RPSGT)資質;醫師王曉東主攻神經系統疾病的康復治療。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我希望團隊的每位醫生各有所長,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為患者帶來更精準的醫療服務。”蒲雲濤説。

  為提升團隊整體素質和專業水平,在蒲雲濤的帶領下,科室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鼓勵團隊成員積極參與學術交流和科研活動,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醫療機構和專家學者的合作與交流,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

  “不論是患者的治療效果還是醫生治療水平的提升,都從臨床康復一體化管理中嘗到了甜頭。”談及未來的發展方向,蒲雲濤&&,神經內科將以臨床康復一體化建設為特色,通過引進專業人才,進一步優化人才隊伍的建設,打造一支集神經專科醫生、神經康復師、治療師、醫技團隊、護理團隊為一體的專業化隊伍,為患者帶來高質量的臨床康復服務。(翁小荔)

編輯:許文琛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