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瞰阿蓬江 攝/任光明
礦山復綠
黔江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
市級非遺——西蘭卡普織錦
美麗黔江城
核心提示
三岔河,黔江的“城市客廳”。漫步河堤,兩岸楊柳依依,花團錦簇。入夜,悠揚的音樂、噴泉的水柱、綻放的華燈交相輝映,與熙熙攘攘的人流共同繪就着“武陵會客廳”的城市封面。
阿蓬江,黔江的“母親河”。泛舟神龜峽,目之所及,青山巍巍綠水潺潺,魚翔淺底燕舞鶯歌,野生獼猴追逐嬉戲,彰顯着“中國峽谷城”的生態美景。
大美黔江展藍圖,綠水青山皆是景。去年底發出的《貫徹落實美麗黔江建設大會精神重點任務分工方案》,進一步明確了美麗黔江建設的主要目標和具體舉措。到2027年,黔江的生態環境質量、生態空間顏值、綠色低碳發展水平、生態環境數智化水平將顯著提升,打造出宜居宜業的美麗黔江新格局。
水嬗變 濕地公園生態美
阿蓬,土家語意為“雄奇秀美”。阿蓬江國家濕地公園,正是這樣一片融合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為一體的雄奇秀美的土地。
阿蓬江流域擁有典型的河流濕地生態系統,生長着大鯢、水獺、中華蚊母樹等國家和市級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
阿蓬江國家濕地公園縱貫黔江多個街鎮,總面積2413公頃,其中國家重要濕地面積939.54公頃。在這裡,村莊農舍掩映於綠水青山中,彰顯着淡雅恬靜的田園之美。生態鳥島上草木蔥蘢,棲息着白鷺、蒼鷺、紅頭山雀等20余種鳥類。
近年來,黔江通過新建河道防洪護岸、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恢復重建濕地資源等手段,不斷加大對阿蓬江流域的綜合治理。同時,通過改廁、改廚,配套水、電、路和庭院綠化,推動兩岸農村人居環境改善。
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黔江在阿蓬江沿線建成了一批特色鮮明的鄉村小微濕地,打造出“一江兩岸”美麗鄉村旅游帶,在保護阿蓬江國家濕地公園生態環境的同時,又助推了當地鄉村振興。
去年底,國家林草局宣布將黔江區阿蓬江等29處濕地列入新一批國家重要濕地名錄。當前,黔江正進一步加強對阿蓬江國家重要濕地的保護管理,抓緊編制濕地修復方案,科學開展保護修復和生態保護補償工作,充分發揮濕地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改善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多種生態功能。推動“濕地+”模式,助力鄉村振興和生態旅游,促進經濟社會綠色發展。
山復綠 礦山花園融一體
4月,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發布《關於重慶市綠色礦山名單(2024年第二批)的公示》,黔江區蓬東鄉河壩坡水泥用灰岩礦,成功躋身“市級綠色礦山”,成為黔江第二家市級綠色礦山。這是繼黔江大堡礦山建成為國家級綠色礦山後,黔江礦山生態修復的又一重要成果。
封閉式堆料倉、噴淋除塵系統、智能化監控系統、進出車輛沖洗設備、整潔硬化的道路、實時測速裝置……這家位於阿蓬江東岸的企業,用布局規範的礦區、綠意盎然的環境,顛覆着公眾對礦山“漫天灰塵、機器轟鳴、環境臟亂差”的固有印象。
黔江礦産資源豐富,是全國著名的玄武岩礦産資源産區。近年來,黔江立足“既要促進經濟發展,又要保障青山綠水”的目標,引導礦山企業因地制宜實施園林式綠化,建設花園式礦山。目前,全區生産礦山累計投入生態修復基金2587萬元,修復毀損土地面積520畝,有效防止了礦山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和破壞。
同時,黔江還致力推動213個歷史遺留和關閉礦山損毀土地修複利用。目前,已累計投入資金2226萬元,完成歷史遺留和關閉礦山修復123個,面積1834畝。這些礦山的治理完成後,均移交所在村居進行經營管理,引導在修復土地上種植農作物、發展經果林,利用原礦區房屋土地解決住房、農業項目倉儲、設施農業以及社會公益事業,有效兼顧了礦山生態修復的社會和經濟價值。
城無廢 生態經濟雙豐收
打造“無廢城市”,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抓手。黔江高標準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宣傳弘揚“無廢”理念,健全“無廢城市”建設體制機制,推動城市綠色低碳轉型。
2022年底黔江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建成。這座現代化的熱電廠,是武陵山區發電功率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設計垃圾處理能力為700噸/日,已建成一期工程350噸/日,年産電量4000萬度以上。電廠除了能及時消化黔江每天産生的生活垃圾外,還有能力消化已填埋的存量垃圾。由於採取了先進的煙氣凈化技術,整個廠區幾乎聞不到任何異味。
正在變廢為寶的,還有與電廠毗鄰的黔江區餐廚垃圾處理中心。該中心採用高溫厭氧工藝,將餐廚垃圾轉變為清潔天然氣和生物柴油。項目可日處理餐廚垃圾150噸、年處理病死畜禽1800噸,年産天然氣250萬立方米,生物柴油2700噸。
伴隨着“無廢城市”建設的推進,黔江的城市生態顏值和綠色發展指數迎來了雙提升。每年可減少排放13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常年保持在350天以上,森林覆蓋率達65%。構建起渝東南片區固體廢物循環産業鏈,區域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水平顯著提升。
鏈結>>>
人文之美粧點美麗黔江
美麗黔江,需要生態之美的扮靚,亦需要人文之美的粧點。6月4日,黔江召開武陵山區(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成果驗收籌備會議。黔江區委主要領導&&,要牢牢把握新“一中心一樞紐”定位,紮實做好驗收籌備工作,確保以優異成績順利通過此次國家驗收。
非遺是武陵山區(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的重要內容。黔江制定了非遺保護傳承“321”模式,建立“生態、基地、舞&”3個傳承體系,“歸口保護”和“定向保護”2個保護體系,“1年1次”開展總結評比,非遺保護傳承機制不斷完善。
在黔江區城東街道南海城社區中良巷,黔江依託三台書院,打造出黔江非遺館。館內採用文字、圖片、視頻、實物相結合的方式,全方位展示了黔江的傳統民俗、傳統技藝等10個方面的非遺項目。
新近開業的位於濯水古鎮的渝東南非遺館,則是全面展現渝東南非遺項目的陣地。館內設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成果展區、非遺項目體驗區、渝東南兩區四縣非遺項目展示區,讓游客在體驗古鎮風光的同時,了解武陵山區的優秀傳統文化。(彭光燦 劉茂嬌 圖片除署名外由黔江區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