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君閣藥廠的工作人員在種植基地查看藥材生長情況。(受訪者供圖)
今年初,桐君閣藥廠獲得“第八屆重慶市市長質量管理獎”。一家中成藥生産企業,究竟憑藉怎樣的質量管理之“道”獲此殊榮?從其代表性産品——千年古方還少丹的“還少”歷程,或許可管中窺豹。
“在打盤四分之一處均勻刷入少量水,以水為黏合劑,使模具濕潤,均勻粘上藥粉……刷水、加粉、團篩,不斷重復。”3月10日,在太極集團重慶桐君閣藥廠茶園廠區,醫藥行業“大國工匠”蔡蘇,向工人手把手傳授還少丹的傳統打丸工藝。
還少丹,具有延年益壽、減緩衰老等功效。它源自宋代著名方書《楊氏家藏方》,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不過,因傳統打丸工序複雜,對師傅的技藝要求極高,宋、明、清時期,還少丹一直僅限宮廷御用,難以在民間普及。即使到現在,由於缺乏安全有效的質量標準,難以取得生産批號,能生産出還少丹的企業,也寥寥無幾。
如今,桐君閣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還少丹生産企業,年銷量近百噸。沉寂了千年的古方,在他們手上到底是如何“還少”的?
以科技研發搭建技術標準
現代批量化的醫藥生産,首先需要的是技術標準體系。但既有的古典醫學典籍,僅對藥材選用、製作流程等有簡單描述,以此來建立工業化的生産標準,幾乎不可能。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少丹是傳統製劑的“大蜜丸”,其技術標準較為簡單。同時,這種丸藥重達9克,味道較為苦澀,不便於吞服,患者的適應性並不高。
近年來,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口老齡化加劇、年輕人中的亞健康人群越來越多,還少丹市場需求大增。為了讓古人的智慧更好造福當代,2010年左右,桐君閣再次把目光瞄向了還少丹,下定決心進行二次開發。
“桐君閣傳統丸劑製作技藝”國家級傳承人殷樹榮介紹,二次開發的第一步,是通過實驗室數據分析,補齊還少丹藥理研究、臨床效用、製劑參數等技術標準。
第二步,是研製口感更好、克重更小的“水蜜丸”。如果説“大蜜丸”類型的還少丹尚且還可參照古方配比,那麼想要把還少丹做小,實現精製“水蜜丸”的量産,則完全是一條新賽道,其標準體系完全不同,對技術標準要求範圍更廣、指標更多、參數更嚴。
為此,殷樹榮帶領技術團隊持續攻關,一方面對石菖蒲、熟地黃、五味子等藥物進行薄層鑒別,使用高效液相色譜檢測法對五味子醇甲等進行含量測定,重新搭建“水蜜丸”生産技術標準;另一方面,團隊還採用“缺一味藥”的方式,對15味中藥材做陰性對照實驗,進行口味對比,在保證藥效的基礎上尋找最佳口感。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2年,還少丹成功獲得國家標準認定,成為桐君閣最具代表性的專利技術之一。緊跟市場需求,桐君閣還少丹産量也不斷增加,2023年,其産量近90噸,銷售金額高達4000萬元。
以道地藥材嚴把藥材標準
正所謂,“藥材好,藥才好”。有了産品的技術標準,僅僅是知道了怎麼做,但更關鍵的難題,是用什麼樣的原材料來做。
“事實上,中成藥製作也曾一度面臨藥材農藥殘留量、性狀、含量測定等檢測項目混亂不明等問題,藥材標準亟待補齊。”桐君閣副總經理喻貴英説。
“受土質、氣候等因素影響,原産地的藥材藥效肯定是最好的,嚴選道地藥材也成為桐君閣把控藥材標準的關鍵。”喻貴英介紹,比如還少丹全方由15味中藥組成,囊括了河南焦作地黃、河南武陟山藥、吉林長白山五味子等道地藥材。
以五味子為例,市面上一般分為南、北兩類,雖其功效相似,但含量不同,其中北五味子含醇甲標準要求不得少於0.4%,南五味子的指標卻是0.2%。為了保證質量,還少丹只採用北五味子,每年採購量達到十幾噸。
“你這個五味子種植用的什麼肥料,用量是多少?”每次到基地採購原材料,桐君閣藥廠供應負責人、供應種植部經理及採購人員,都會這樣發問。
記者了解到,為確保還少丹原材料質量,近年來,桐君閣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訂單式種植,在全國幾十個縣建立藥材種植基地,面積達3000畝,年收購量200噸,從土質篩選、種植采收時間到加工儲藏方法,都制定嚴格細緻的控制標準,重點解決品種質量問題。
“品貴不減物,制繁不省工。”除了嚴選道地藥材,想要實現藥材標準的把握,嚴苛的炮製方法也必不可少,這是去除藥材污染、雜質,保證産品性味、功能、藥效質量的關鍵。
以還少丹中所用杜仲為例,工人會對每一片杜仲認真查看,對有殘留的粗皮用小刀完全刮除,再對每片杜仲用鋼刷沿着其皺紋、裂隙方向反復刷洗,直到清洗杜仲的飲用水透亮為止。
以智慧生産更新工藝標準
事實上,像還少丹這樣的傳統藥丸,通常採用的是全手工製作。為提高産出效率,桐君閣採用了半自動生産。不過,因産線工人技藝、生産設備狀態等情況迥異,産品質量的穩定性難免有所波動。
喻貴英介紹,為了進一步提升還少丹的質量控制水平,桐君閣正加速推進傳統中藥製作技藝與現代化生産手段的融合,以此提升産品工藝標準。
一方面,桐君閣上馬了智慧化生産線,以數字化手段實現産品智能化生産。2016年,企業投資4億元,在涪陵李渡生産區建起了5萬平方米新廠房,引進國際一流的自動化生産設備共3000余&套,打造了前處理車間、綜合製劑車間、立體倉庫等國內最先進的智能化中成藥生産線。
目前,李渡廠區已建成中藥口服固體製劑、中藥口服液體製劑2個數字化車間,智能生産線可實現關鍵工序數控化95%以上,生産效率提高50%以上,極大提升了産品質量穩定性。
“此外,桐君閣藥廠還在南岸區徵地200余畝建設中藥智能製造中心。建成後,還少丹的品質管控將實現全流程數字化,産量也將大幅提升,年産值預計達到上億元。”殷樹榮透露。
另一方面,桐君閣還在還少丹的包裝工藝上狠下功夫。“我們將二層鍍鋁複合膜迭代升級為三層純鋁複合膜,包裝工藝取得關鍵性突破。”喻貴英介紹,這種新的包裝材料性能優異,氧氣透過量和水蒸氣透過量更少,阻隔性能顯著提升,讓藥物不易變質,質量療效更加穩定。
質量上的精益求精,為桐君閣贏得了越來越大的市場。數據顯示,2023年,除了還少丹,這家藥企還新增6個千萬級産品,實現營業收入13億元,同比增長15%;實現凈利潤1.3億元,增長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