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趕路——一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鄉鎮的“半徑解讀”
2024年01月15日 09:47 來源: 當代黨員

  作者:張倵瑃 馮驛馭

  題記: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世上本沒有路,開拓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銘記開路人的最好方式,就是當好新時代的趕路人。

重慶市開州區滿月鎮,在陡峭絕壁上穿行的懸崖天路。圖/馮驛馭

  冬日暖陽下,重慶市開州區滿月鎮滿月村2組譚家溝河堤旁,由滿月村駐村第一書記派出單位——中共重慶市委當代黨員雜誌社援建的“聚情”黨建小院壩正在進行施工前的準備工作。

  距離黨建小院壩不遠處,有一座特殊的合墓,裏面長眠着為打通全鎮第一條出山路——老雙滿路而犧牲的5位村民。

  滿月鎮地處重慶市東北部、大巴山腹地,曾是閉塞之地。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一茬茬滿月鎮幹部、一輩輩滿月人接續開路前行,不斷擴大滿月的發展半徑。

  “聚情”黨建小院壩正要豎起一塊紀念石,將在上面刻上兩行字:

  世上本沒有路,開拓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銘記開路人的最好方式,就是當好新時代的趕路人。

  一個石碾子碾出的戰略半徑

  滿月鎮滿月村留存着一個3噸多重的石碾子。這是1979年,滿月鎮打通老雙滿路的遺存。這個石碾子將被移至“聚情”黨建小院壩永久展陳,正好在那座合墓5位主人的“深情凝視”下。

  在滿月人心中,出山路是碾子碾出來的,更是老一輩用生命蹚出來的。

  “為走出大山,我們每個村都有人犧牲。”年逾七旬,曾參與修建老雙滿路的滿月村村民周德財説,“我這條命就是撿回來的!”

  滿月鎮地處國家自然保護區雪寶山山脈,呈“四山夾三溝”地形,修路必須攀崖鑿孔,安裝炸藥開山,極具危險性。

  1979年那個夏日,周德財與5位村民正懸吊在崖壁打孔。突然,數噸岩石從他們頭上轟隆隆落下!懸在半空中的周德財瞬間嚇傻了——那些石頭從他面前落下,距離鼻尖最近的不到30厘米!巨石落定後,嚇得魂不附體的周德財攀崖逃出生天,其他5人則被埋在紛亂的碎石下。

  他們是:王永學,時年57歲;楊曾祥,時年49歲;周世發,時年49歲;陳立發,時年45歲;周雲彪,年僅27歲。

  有人顧慮了:是望山嘆路還是繼續開山劈路?

  但僅過了一個月,沉浸在巨大悲痛之中的人們又走上工地,揚起鑿子、鎬子!一年後,滿月鎮第一條出山路終於打通!

  此後40多年,特別是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階段,一輩輩滿月人壓茬推進,不僅打造了雙坪村“懸崖天路”這樣的絕美風景,還打通了能通行大型車輛的新雙滿路,打通了滿月鎮旅游大動脈滿馬路……

  與此同時,隨着周邊萬州機場、鄭萬高鐵、城開高速的建設,滿月鎮融入萬達開“一小時通勤圈”,成為開州區北部重要的交通樞紐。

  路通了,當地也脫貧了,新一代滿月人怎樣才能走好新時代的致富路?

  滿月鎮馬營、頂星、雙坪三村地處1100—1600米高海拔地帶,為此,滿月鎮規劃了面積近30平方公里的雪寶山·馬紮營旅游度假區,並開建連通三村的旅游環線。

  滿月人將這條循環公路稱作自己的“小循環”,但他們更在意的是能夠早日擁有更大發展半徑的“大循環”。

  乘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東風,開州區作出打造大三峽大秦巴結合部國際旅游度假區的區域戰略,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滿月鎮充分利用高山避暑資源,發展康養避暑産業,積極謀劃雪寶山·馬紮營旅游度假區,建成馬紮營水庫,打造雪寶山音樂營地、滿月露營基地、兒童樂園,發展了一批度假民宿,啟動了康養地産、度假酒店項目建設,成功舉辦“滿月山歌會”“夏季村晚”“露營節”等活動。同時,加快與四川宣漢巴山大峽谷景區、城口亢谷景區文旅協作,雪寶山馬紮營避暑等成為夏季開州避暑養生的消費熱點。

  曾因“西漢王莽追劉秀,劉秀皇后在此生下皇子並滿月”的傳説而聞名的滿月鎮,發展半徑由大山重圍裏的狹小一域迅速擴大至綿延數百公里範圍,由邊角地帶躍升為戰略承載地,曾經的秦巴古道在新的潮流中煥發新的風采,終於從歷史傳説走向美好現實。

滿月鎮滿月村,群眾在新建的運動場地鍛煉。圖/受訪者

  一滴山泉水淌出的市場半徑

  停産止損,還是繼續闖路?

  這曾是滿月鎮甘泉水廠的艱難抉擇。

  甘泉村以村內有清甜泉水得名,但多年以來,豐富的水資源如妙齡少女一直待字閨中。2020年,甘泉村在幫扶單位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工資福利處的支持下,開辦起村集體經濟“印象甘泉”桶裝水廠。但水廠一投入運營就陷入虧損,因為成立時間短,沒有品牌知名度,市場競爭力弱,再加上前期投入大,運輸成本高,所以利潤很低。

  千辛萬苦打通的盤山公路,僅僅給農特産品實現“驚險一跳”提供了條件,要想真正走向市場,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比當年開山辟路還要艱難。

  當新生的甘泉水廠陷入困頓之時,時任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工資福利處處長程衛民成為新的“開路人”。通過支部聯建的方式牽線搭橋,程衛民頻繁往返於水廠和市場,成功開拓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重慶安全職業技術學院等5所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飲水市場,為一度受困於大山的甘泉水廠闖出一條“生路”,甘泉水廠現在的年利潤已經達到30多萬元。

  如今,滿月鎮農産品的市場半徑,就是靠鎮村幹部及幫扶幹部的毅力生生辟出來的。

  天子村駐村第一書記甘屬輝在入戶走訪時了解到,部分群眾特別是脫貧戶家庭出現蔬菜、土雞滯銷的問題。他主動與市裏多家單位食堂對接,打了無數電話,登了很多門,還去不少單位門口“擺攤叫賣”,終於將天子村的農産品推上了一些市級部門的食堂餐桌。

  不僅從大巴山走向重慶主城都市區中心城區,一些滿月山貨甚至走向全國,最大市場半徑已逾千公里。

  2020年,滿月鎮游客驟減,天子村中蜂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高山藥花蜜一度滯銷。在幫扶幹部和鎮村幹部線上線下的努力下,高山藥花蜜不僅在重慶主城都市區中心城區打開了銷路,還擺上了山東省濰坊市的商場櫃&。“以前根本不敢想象,我們這大山裏的農産品居然能賣這麼遠!”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建感慨道。

  “我們正在努力,希望每一批幫扶幹部離開的時候,各村的集體經濟既能在幫扶中發展壯大,更能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力,覆蓋較大的市場半徑,實現‘幫扶上馬,再送一程’的初衷。”市委組織部幫扶集團駐滿月鎮工作隊副隊長程鵬説。

滿月鎮“善美小院”院長正在協調解決糾紛

  一張積分榜劃出的民心半徑

  前不久,甘泉村村民張青富來到村委會“討説法”。

  其時,電力企業在甘泉村鋪設電線,為防止樹冠生長影響線路運行安全,便砍掉了線路沿途一些較高的樹木。此舉本來合法合規,卻引起張青富的強烈不滿。

  原來,其中一棵樹係張青富家栽種。他聲稱,這棵樹後來還成為他孩子認乾爹時的證物,既有經濟價值也有情感價值。

  如何既照顧群眾感受,又確保村基礎設施建設順利推進?

  甘泉村駐村第一書記段振華想到,村裏的積分制可以派上用場。

  段振華對張青富説,按積分規則,他如果支持村裏的公益事業,是可以加分的。

  “既加了分,還能上村裏的好人好事積分榜,臉上有光啊!”張青富説。在這之後,張青富不僅熱心參加村裏的公益事業,還積極向鄰居宣傳,要大家一起來支持鄉村發展。

  近年來,甘泉村以人居環境整治為契機,建立起“電力愛心積分兌換超市”,制訂積分管理辦法,如:見義勇為、家裏孩子考上高中大學、獲得各級榮譽都加分,保持環境整潔每月加分,支持村發展加分。按“一分等同一元人民幣”的規則,鼓勵居民到積分超市兌換各類生活用品。

滿月鎮“善美小院”院壩會幹群共學政策理論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來,滿月鎮形成了“兩縱四橫多連線”的交通運輸體系。隨着路不斷延伸,越來越多外地人來到滿月鎮消夏避暑、購買山貨,滿月人也開始走出大山。來來往往之間,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變化,鄉村治理面臨新的挑戰——外出務工村民常年不在家中,對村集體的認同感逐漸減弱;城市生活方式與鄉村傳統觀念發生碰撞;村民自主意識不斷增強……

  因此,一項項基層治理創新機制的應用,劃出了更寬廣的民心半徑。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中,滿月鎮把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貫穿於鄉村治理全過程,積極探索黨建與鄉村治理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徑,群眾收穫了積分的“真金白銀”,也在鄉村營造了熱心公益、向上向善的生産生活氛圍,凝聚起共同推進鄉村振興的合力。

  此中,甘泉村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甘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德祥深有感觸:“前不久,村裏的道路需要修繕,許多村民報名參加,一些七八十歲的老人也要求到一線來幫忙。”

  滿月鎮的“路”還在延伸:周德財偶爾要接待一些村裏的後輩,向他們講述當年人們舍命開山劈路的故事;甘泉水廠越做越紅火,正計劃開拓瓶裝水市場;一些家庭正在籌備年貨,迎接在外上學的兒女回家,然後一家人一起參加2024年的甘泉“村晚”……

  人間滿月,康養勝地。在滿月鎮,從出山路到産業路再到民心路,路路通達,一撥又一撥趕路人正在接續編織深山裏的中國式現代化圖景。

編輯: 陳雨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