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消失的“擺渡人”——武隆區白馬烏江大橋通車側記
2024年01月12日 09:47 來源: 新華網

武隆區白馬烏江大橋通車。新華網發(代娟 攝)

  新華網重慶1月12日電(李海嵐 代娟 胡定勇)重慶市武隆區白馬鎮烏江渡口,渡工向華開着渡船駛離岸邊,眼裏滿是不捨。因為過不了多久,他將告別自已的擺渡生涯,另謀生計。

  發源於貴州的烏江奔騰至大婁山脈尾部,仍氣勢磅礡、江水洶湧。江水雖滋養了沿岸村民,卻也阻隔了村民的交往。在沒有橋的歲月裏,渡船是沿江村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而向華也是從父輩手中接過了船篙,成為了一名“擺渡人”。

  一江隔兩岸,近在咫尺,發展卻大不相同。

楊柳村村民過去的“擺渡”生活。新華網發(代娟 攝)

  位於烏江南岸的鐵佛村地處319國道,交通便利,發展蒸蒸日上。而北岸的楊柳村受制於烏江的阻隔,村民看病、賣豬、買年貨、走親戚,都要兩頭等船。

  “有時候抬豬的腳踩滑了,連人帶豬就滾下了懸崖。”村民劉強深有感觸。

  “有座橋該有多好。”修橋,成為楊柳村多年來的夢想。

村民見證白馬烏江大橋通車。新華網發(代娟 攝)

  2019年,烏江白馬航電樞紐工程正式開工,楊柳村人民翹首期盼的大橋也在建設範圍內。2023年12月28日,楊柳村人終於實現了祖祖輩輩的通橋夢想。

  通車儀式現場,向華也去了,雖然他不是本村人,也即將失業,但他替楊柳村人民高興。

  這幾年的擺渡生活,向華看到了楊柳村人對橋的渴望,也見證了村子裏交通正在發生的巨大變化。“未來烏江白馬航電樞紐工程建成後,也許還能在觀光旅游業上謀個生計。”向華説。

即將結束“擺渡”生涯的向華堅守最後的崗位。新華網發(代娟 攝)

  如今,楊柳村的農村公路四通八達,夜晚出行燈火通明,既安全又舒心。隨着楊柳村通橋願望的實現,村民的角色也開始發生變化。

  人群中的代元光有雙重身份,他既是楊柳村桐麻組的組長,也是渡船的承包商。雖然渡船上岸後,他少了一份可觀的收入,但能修通這座橋他更高興,已經在着手帶領村民成立專業合作社,把500多畝土地管起來,栽果樹建魚塘。

  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都在訴説着對未來的期盼和規劃,越談越起勁,大家都沉浸在喜悅之中。

  大橋通車進村,楊柳村村支兩委幹部也正在謀劃村裏的未來,其中兩項就是發展鄉村旅游和水果種植。

  村民關小華説得最實在,“準備買個車,回村搞運輸!”

編輯: 李海嵐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