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建行重慶市分行:警惕信用卡逾期非法維權陷阱

  “客戶投訴電話與現在系統內手機號碼一致,但與辦卡時預留手機號碼不符。”最近,在核實一起信用卡逾期投訴過程中,建行重慶市分行信用卡業務部員工梅寒察覺出一絲端倪。

  原來,因信用卡逾期,協商分期還款無果,李雨(化名)近期多次進行投訴。然而投訴電話對面卻對客戶信息、協商金額“一問三不知”。

  當建行重慶市分行工作人員撥打客戶辦卡時預留的手機號碼,多次無人接聽。好不容易等到客戶回電,對方相當謹慎,不願與工作人員過多交談。這更證實了梅寒的猜測——客戶找了非法中介進行代理維權。

  建行重慶市分行相關負責人稱,類似的非法代理維權並非個例,其中也不乏主動反映被騙經歷的客戶。

  打開搜索引擎,以“信用卡逾期”為關鍵詞檢索,排在部分搜索引擎前面的,多為標注廣告的“信用卡欠款逾期諮詢”“專業處理信用卡逾期”等鏈結。

  無獨有偶,在國內較大的幾個網絡社交&&,不少“非法代理維權”機構還通過發布博文、彈窗廣告等方式攬客,聲稱可提供“專業的法務諮詢”,達成“全額退保退息”“解決個人債務”“徵信修復”等目標,服務內容覆蓋信用卡、網貸等領域。點進彈窗鏈結,客戶只需填寫姓名、電話、&&、金額等,便可獲取逾期處理方案。

  建行重慶市分行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非法中介通常要求客戶不與銀行直接溝通,他們則通過捏造或扭曲事實、提供虛假資料、編造金融機構違法違規事實等理由,向監管部門、信訪部門反復投訴舉報,從而向消費者收取高額代理手續費,謀取經濟利益。

  當消費者個人信息被非法中介獲取後,個人信息被披露、盜用的風險隨之增加,同時也阻礙了消費者與金融機構、監管部門開展有效溝通,錯過解決糾紛的最佳時機,導致消費者徵信受損,另需承擔支付逾期滯納金及罰息,加重消費者經濟負擔,甚至使消費者遭遇詐騙。

  “我們通過總分聯動、線上線下齊發力的方式,結合趣味漫畫、短視頻等手段,多渠道、多&&對消費者開展宣傳引導。”建行重慶市分行相關負責人説,消費者應樹立依法理性維權意識,可以直接與金融機構協商解決糾紛,或通過行業投訴調解組織化解,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等正規渠道反映訴求維護自身權益。

  

編輯:邵以南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