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夢霖
最近,國産動畫片《長安三萬里》火了,48首唐詩,再次勾起了人們對詩詞中國的無限嚮往。
詩詞裏的重慶,又有幾萬里?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慶府。”巴渝淵藪、自古繁華。重慶,也是一塊人文的厚土,一片詩詞的沃土,浩蕩長江、雄奇三峽、巍峨山城,成就了中國文壇諸多璀璨詩篇和千古名句,鐫刻在歷史的燦爛長河中。巴山渝水的“詩和遠方”,一直是中國詩歌版圖上的重要組成部分。
詩詞裏的家國故園
古代重慶,地理位置上遠離中原王朝中心,又因蜀道之難,常常成為詩人仕子們流離顛沛或漂泊天涯時的暫居寄身之所。一路上的顛沛流離,總能引發羈旅他鄉的離愁別緒,喚起對親友、京城或是家鄉的思念。因此,不少流傳至今的詩詞名篇裏,詩人文豪們以巴渝山水為寄託,傳遞出內心豐富細膩的情感表達。
公元725年,“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沿着蜀江旅行,從峨眉山一路來到了重慶,情思飛動的詩仙揮筆寫下了《峨眉山月歌》,用一句“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表達了對朋友的想念。
圖為縉雲山風光。新華社記者王全超 攝
另一首千古流傳的名篇《夜雨寄北》,詩人李商隱在淅淅瀝瀝的巴山(據考證為今天的縉雲山一帶)秋雨中,通過“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憧憬,傾述渴望與親人團聚的衷腸。
唐代另一位大詩人元稹在組詩《離思》裏,化用《高唐賦》“巫山雲雨”的典故,用一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寄託了對愛妻深深的眷戀和無限相思,也讓這句詩跨越時空,成為千百年來歌咏愛情的最美詩句之一。
與李白同為唐代詩壇上“雙璧”的“詩聖”杜甫也曾寓居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近兩年,為重慶留下了四百多首詩詞。在《日暮》一詩中,詩人發出了“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的感慨——即便在這樣一個風清月朗的迷人夜晚,勾起的依然是對故園的深情懷念。在客居夔州期間,從他所作的《秋興八首》裏“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係故園心”等詩句中,亦可讀出杜甫遙望京華、心繫故園的家國情懷是那樣深厚凝重。
江峽險峻,青山多情。眾多暫居重慶的大詩人們,也與這片土地結下了深深的情緣,成為人生中難以忘懷的經歷。
公元820年,詩人白居易奉命返京。臨別忠州時,他深情寫下了《別種東坡花樹兩絕》,從首句“三年留滯在江城,草樹禽魚盡有情”,可以看出詩人對腳下這片土地的依依不捨之情。日久他鄉即故鄉,流浪路上的雲和樹,也化作詩人心中的念和想、筆下的詩和句。
長江巫峽景色。新華社記者儲加音 攝
詩詞裏的“長江之歌”
長江,自古以來就是“黃金水道”。在那個沒有高鐵、也不通高速的年代,走水路、沿着長江出川是當時最便捷的快速通道。地理中國裏的長江重慶段,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山水勝景,成為許多詩人反復吟誦的意象,也為後世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妙筆華章。
青年李白在出蜀之旅中,除了寫下《峨眉山月歌》,還曾在巫山短暫停留。在這裡,長江流域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奇山異水,甚至奇禽怪獸,都讓李白印象深刻。他也用如椽巨筆寫下一首《宿巫山下》:“昨夜巫山下,猿聲夢里長。桃花飛綠水,三月下瞿塘。”詩句中意境優美的描寫讓人回味無窮。
當然最廣為流傳的詩句,莫過於《長安三萬里》中直擊人心的那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輕舟”過三峽,這份超凡脫俗的意境背後,是李白千帆曆盡後磨煉出的樂觀豁達。隨着《長安三萬里》熱播,這首我們小時候就耳熟能詳的《早發白帝城》,所傳遞出的“人生的旅程就像江上行舟,回頭看,輕舟已過萬重山,前路漫漫亦燦燦”,也讓不少網友共情破防。
除了蘊含的人生哲理外,這首詩還反映了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乘船出三峽順江而下禦風疾馳的感覺,就如同今天坐高鐵一樣暢快。長江黃金水道的便捷性,在杜甫的另一首詩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裏也有體現。急切盼望返回東都洛陽的杜甫,用一句“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把自己“導航”的路線也寫進了詩裏——詩人準備沿着巫峽順流直下湖北襄陽,然後再北上洛陽。當然,隨着鄭渝高鐵的開通,如今飛越萬重山,只在彈指間。
奔流不息的萬里長江景色多變、氣象萬千,當長江流到三峽一帶,更因地勢落差巨大,江水從崇山峻嶺間奔騰而過,這份雄渾與磅礡更容易將詩人的詩情引到碧霄。“行到三峽必有詩”,三峽一帶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化走廊和詩歌聖地。
夏日三峽,楊柳垂拂青條,流水平如鏡面,這樣的奇妙景象被詩人劉禹錫化了作詩詞裏的名場面。任夔州刺史期間,他看到當地人的竹枝詞表演,便依調填詞,寫下著名的《竹枝詞二首》,其中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將中國式的浪漫表達得淋漓盡致。
杜甫在《夔州歌十絕句》中,也曾用“白帝高為三峽鎮,瞿塘險過百牢關”來形容三峽山水的神奇險峻。公元767年,寄居夔州的杜甫進入了暮年,豪情也只剩了幾襟晚照。當他在重陽節那天登高遠眺,望著眼前滾滾東逝的長江,水清沙白的河洲上飛鳥盤旋,聽着峽谷中猿猴長鳴啼叫,老病孤愁的杜甫不禁悲從心來,兩鬢成霜的詩人吟出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千古名句。在杜甫景情交融的詩句裏,此滔滔長江水化作了對生命易逝、壯志難酬的無限感嘆。
詩詞裏的巍峨山城
重慶,是山城、更是江城,擁有雄奇的巴山形勝與秀麗的兩江四岸,如今被眾多網友稱為8D魔幻城市。每當夜幕降臨,高低錯落的樓宇建築、散落人間的萬家燈火、波光粼粼的江面倒影,這座散發着璀璨光芒的山水大都市,吸引着眾多游客前來打卡。
殊不知,早在清代,曾任巴縣知縣的王爾鑒,已經在詩裏把山城夜景的立體之美描繪得入木三分——“高下渝州屋,參差傍石城。誰將萬家炬,倒射一江明。”
兩江交匯的朝天門在夜幕下燈火璀璨。新華社記者唐奕 攝
王爾鑒在巴縣擔任知縣期間,主持編修的《巴縣誌》,成為後世研究重慶曆史文化的權威方志著作。王爾鑒還喜歡親身探訪名山秀水,在巴渝山水中圈定了十二處最有代表性的巴渝美景,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巴渝十二景”。
關於這“巴渝十二景”,也留下了不少詩篇。如今,人們在游覽南濱路時,會看到一處名為“黃葛晚渡”的地方。黃葛古樹雖已不知所在,但在南宋抗蒙名將余玠的詩中,用一句“自是晚來歸興急,江頭爭上夕陽船”,還原了黃葛晚渡的場景——夕陽時分,過江的人排起長隊,來往船隻交相爭渡。也許,在余玠的心中,“江煙蒼茫間,舴艋往來”的平民生活,遠比刀光劍影的戰場更令人嚮往。
從南山俯瞰重慶城區。新華社記者劉潺 攝
渝中半島是重慶的母城,滾滾長江與悠悠嘉陵在此匯聚奔騰。這裡是重慶最早開始築城、城市格局初步形成的地方。到了明清時期,隨着“九開八閉”十七座城門的建成,重慶古城在渝中半島上逐漸成形。當時的重慶府也成為西南地區重要的經濟和交通中樞,城內街道商賈塞途、車馬絡繹,城外碼頭百舸爭流、千帆競渡。到了清朝中後期,重慶己發展成為一個頗具規模的城市。
清代詩人何明禮以《重慶府》為題生動呈現了渝中半島的繁華景象:“城郭生成造化鐫,如麻舟楫兩崖邊。江流自古書巴字,山色今朝畫巨然。”
重慶開埠以後,拉開了城市近代化的序幕,發展更為迅速。晚清詩人趙熙也用“自古全川財富地,津亭紅燭醉春風”的詩句,描繪出當時開埠後重慶城商業繁盛、活力涌動的景象。
生活,因詩詞而變得浪漫。山城,也因詩詞變得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