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閬水至清且遠

  嘉陵江古稱閬水,閬即隍、即無水城壕,巴人俗語就叫作幹河溝兒。閬字朝外開闊似開門。倘若四處張望,無遮無攔的,極目天地舒展。對這個解説頗有一些懷疑。嘉陵江流淌過連綿不斷的秦嶺,從什麼角度觀看,才能夠闊若平野的嘛?須得抬頭仰望朝天上看才能見到的罷。好像説天似穹廬,那就有些弧度,為似平而非平。還有一個佐證,百科全書中釋義,閬也是閬風巔的省稱,其為仙山名,為傳説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可知倘若向下方看。浩蕩如閬水,壕溝裏蓄積得滿滿,那還搬上天空,成為一條天上的河流了?閬水只是地上河流,或者,以旱壕而有水翻騰,想必如逢了甘露。降雨當然可以想象成祈來的嘛。舊時嘉陵江沿線,應該有祈雨那類活動的。巫師於烈日下,頭戴斗笠、身披蓑衣、光膀赤腳,拿着鈴鐺跳呀跳,數日鼓舞,就會天降甘霖。所謂沛雨。閬水出陜西省鳳縣,發源地就在嘉陵谷,故稱嘉陵江。其谷高大而空闊,雖岌岌於仰視,不得其高、不得其窄、不得其陰晦,有天水之稱,故譽美而增遠。閬水源頭衝出代王山之後,一路收八渡河、西漢水、白龍江、渠江、涪江等支流,徑流了兩千七&&,於廣元市朝天區溢出朝陽峽,在四川盆地縱橫泱蕩,剖開華鎣山脈,至重慶城與長江夾恃東流,一混一清,兩江形如拱手朝天,遂成朝天門絕妙佳景。

  據説,閬水有兩道源。其東源出陜西省鳳縣代王山的東峪河,其西源出甘肅省天水市齊壽山的西漢水;還有專家認為,發源碌曲縣若爾蓋草原的白龍江為閬水之源;經中國長江水利委員會確認,鳳縣東峪河為其正源。這條閬水,循着東峪溝,由東南流向西北,至老街附近陡地轉回了西南,進入甘肅省兩當縣境內的煎茶坪後,收納了清姜河。陜西境內的水段即稱古道河。東峪河與清姜河分別轉成西南向和東北向,相背而流,直入略陽縣境內,方由魚關石進入了甘肅省徽縣境,河床僅寬六十余米,匯流甘溪溝、小河、西漢水、八渡河等,百折千繞,其兩岸拓寬至二百餘米,於登蹬埡強勢出境,流入寧強縣境內。這水流過去,並非緩行,而是激浪。嘩嘩地衝擊着南部秦嶺,製造出七彎八拐的盤曲河道,繼則由北向南過陽平關,折向西南流,在青灘廟前沛沛然入川。

  上游那一道水,再怎麼看,都是透明的。水裏五彩鵝卵石、纖瘦小草,以及躲在枯葉殘梗下的小魚兒,全都清晰可見,不大好動甚至呆滯。宛如傻傻的了。或許季節變換後,既不能把它們攪渾,或者又不被鼓燥。水清絲絲兒的滑膩。那些騰躍不停的水喲,簡直就是山裏那些咿唔的歌兒,呼啦啦的,顧自往低矮空曠處瀉去。人須逐水草而居。在甘肅境之內,因為秦嶺谷坡陡峭,閬水往往曲流深切。河底與坡頂相對高度總在兩百米至四百米之間。看看像不像壁壘?沿河且無連續性梯坡地,出現了較大的寬谷,凝聚起極大人氣,成為沿江重要的農業與商業區。

  閬水就那麼從門縫中勉強擠出,層層翻越了門坎,以難以想象的敏捷與澎湃,躍下一個個青石&階去了。

  水入四川,又生起如何一番景象,受到民眾的頂禮膜拜呢?廣元市的明月峽,為閬水入蜀的第一道峽谷,白龍江左抱,閬水右挽,於葭萌關下匯流,始稱為嘉陵江。這是源頭以來的第二次匯聚。巍巍明月峽中,江水如月光般清冷,明月亦如江水般朗潤。江風兀地把岸邊樹冠吹得翻過,白花花一片,跟即緊緊地壓住,似乎無知無覺的模樣。再翻回的樹葉兒,又盡都綠了,深綠、翠綠、嫩綠、淺綠,直綠得發白,無論從哪個角度觀看,都沒有雜色。座座山峰綠得坡頂那段天都青了。峰巒和青雲倒映於水中,被粘貼、被扭曲、被切割,天地雖非一致,人情卻勾連起來了,憑藉無垠的想像,去解説一個混沌的世界或者一個古老的故事。

  惟有峽口,閬水被白龍江橫裏一攔,激起長長彎彎的微浪,宛若畫出了半個圓圈,如初十夜的月亮。因為視角的差異,往往會出現月牙、半月、圓月亮,還會出現高矮水。正是月亮潮汐導致。高水張牙舞爪的,對着來觀水者,欲撲非撲;矮水那麼溫柔地,流淌得悄無聲息,就平鋪在人們眼前,如一匹拖開的銀灰錦緞。

  總覺得世界就是水構成的,或者是水平的,人們不太喜歡大起大落。

  閬水與白龍江並流時,江流宛轉,其形如太極圖,步步臨近史稱葭萌關的昭化城。葭萌關是巴蜀連接中原的最重要的關隘。舊時,倘若從成都到長安,須從葭萌西門進、東門出;從長安到成都,得從葭萌東門進、西門出。成了二種不同之取捨。舍此必須繞道,而人們偏不願意去繞行,一味到城下來選擇。甚至在昭化建城前,成都到長安間的道路連通,都是先有路而後有城的,其艱險程度至道路不通即無城,所以巴蜀雖弱小亦可以坐井觀天的。傳説,周慎靚王五年,巴蜀二王仇爭,出現了一個機會,秦惠文王派遣張儀和司馬錯伐蜀。秦軍從今陜西勉縣向西南行,過七盤關,入了蜀國境內,再行軍,就得經朝天驛走劍門關。秦惠文王擔心入蜀無路,令人催告了五石牛,對外宣傳此牛能屎金。蜀王貪圖金牛,派五丁力士開通了道路,故稱金牛道,即當今的蜀道了。葭萌關就是這條古道上的要隘。秦軍通過了葭萌關,再見閬水蒼茫,滿懷喜悅有向誰説,終於假道以滅蜀。

  閬水呀閬水,嘩啦啦的流淌,逢旱不枯、逢雨不澇,行旅舟楫暢通,究竟蘊有何種魅力,積攢着什麼?

  這得據史而言,翻翻字句艱深的古籍,看一看聖人何説了。就在那些水漬蟲嚙的字裏行間裏,細細辨認上下五千年的風雲變幻及人情冷暖,反復捉摸閬水水系的每一條溪流。常説歷史和人情都是一本大書。後人尋章摘句,咀嚼得鬧心了,好不容易翻出一種解釋。

  閬水你就是我的嫂嫂我的哥。

  唐代大詩人杜甫作《閬水歌》,道出無比的羨慕呀,給後人營造個絕美意境,那歌聲悠遠淳厚,且滾滾向南去,其詩云: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憐日破浪花出,更復春從沙際歸。

  巴童蕩槳欹側過,水雞銜魚來去飛。

  閬中勝事可腸斷,閬州城南天下稀。

  自是讚美水色之美之妙之絕,確是日出浪花紅、春染沙洲綠的,江水流過去,當然清澄若無,再深的江底都能夠纖毫可見,人至江畔、船至江心,仿佛飄飛半空,能夠找到的只是入畫的感覺了。純粹一整塊翡翠。在兩千七&&的嘉陵江中,劃輕舟而過巴蜀,何等爽快何等地幸運的噻!而醉臥於艙面,隨便蹺一蹺腳,都是那般逍遙那般自在了罷,所以天下稀奇。

  這是巴蜀所有水上過客的第一感受。

  雖然過客匆匆,可你歷經的地域不同呀,不是渺茫大海,是從嘉陵江經過。

  這是何等的恬淡自由,那片土地,又是多麼地自耕自足。人人都説閬水好,那是一個好地方,可比不過閬人的情深意長。據説,杜甫至閬中,是憑吊好友房琯的,故詩中景物雖然美好,不免可憐人至已斷腸,還不僅僅詩人腸斷,閬中勝事,觀之腸斷去天涯。

  當然了,要搜尋歷史大人物,還得往下走,隨一江碧浪,到葭萌關去,以城池變幻為線索,搜括前人余蠟,以為今人之談資。

  三國時候,劉備為抗擊張魯,從荊州入川,駐蹕於葭萌關,吸納龐統計策,實施厚樹恩德、廣收人心的策略,成就了蜀漢的帝業,改葭萌關名為漢壽縣,寓意蜀漢的統治與日月同壽。故當地傳播有蜀漢興、隆中謀、葭萌起的朗朗童謠。晉司馬氏一統天下後,改漢壽為晉壽,着意於追求國運長久。東晉分晉壽置晉安、益昌二縣,晉安縣的治所就在晉壽縣南,益昌縣的治所在今昭化城。隋楊氏不知何意,復用秦漢舊名,改晉安為葭萌。一直延續到北宋。開寶五年時候,宋太祖讚葭萌關昭示皇恩、以化萬民,遂更改縣名為昭化了。他們怎麼盡都如此率性而為呢?築昭化縣古城墻之後,葭萌關依然保存,就是昭化城之臨清門。便是臨了一條清江。其門,既昭化古城之西門,也是葭萌關的關口。據史料記載:以城為關的關隘,中國僅此一處,其它地方的城和關,都是分別設置的。

  因此,這座昭化古關城,便被譽為中國古建制的活化石了。以古往今來戰略家的眼光看,葭萌關陸路上通漢中、下至成都,水道順嘉陵江而下直達重鎮閬中,再過重慶就可以無障礙地下江南,所謂“峰連玉壘,地接錦城,襟劍閣而帶葭萌,踞嘉陵而枕白水,誠天設之雄也”。如今,這座雄關的磚砌拱形關門依然存在,屹立於條石壘起的關墻之中,葭萌關前與關後,山巒重疊、危岩峭壁,一條石板小徑險峻而且曲折,盤桓宛轉直至關上,旁有寶成鐵路的電氣機車從關下經過,給古城增添了濃厚的現代色彩。四週圍那高高的城墻、完好的城門、青石鋪砌的街道,使無數踏青采風者,領略到秦時明月漢時關的無限風光。

  關下便是閬水,從中游起,改稱為嘉陵江,那是流不盡的一江清波,道不完的一江史實呀!

  嘉陵江呀巴蜀的大江,江河日下,就是半江紅日半江舟楫,怎麼説了,那條閬水,那條白龍江呀,你要繞過多少峽谷多少平疇多少山嶺,成就了一條嘉陵江?

  無論江、無論河,無論塘庫之水,均為人生命中之不可或缺,是一切生命之源、之維繫、之繁衍因。生命有了水也就有了存活的可能噻。水還是頗有性格的嘞。的確,水有剛柔之分、酸甜之別、清濁之異,所以有溫順有大度有暴烈。閬水個性即無阻擋地跌宕衝撞。這有一些人的性格,惹火了激怒了氣急了,就不屈不撓地鬥爭,直至達到目的而罷。現代物理學認為,任何水,有軟硬之分。軟水不含或含較少的可溶性鈣鎂化合物,江水、河水和淡水湖水等,乃自然軟水。硬水恰恰相反。硬水對人體健康不直接造成危害,卻給生活製造很多麻煩,比如用水器具結水垢、減低了清潔劑的洗滌效果。如此,認為女孩兒都是水做的,那就太簡單了。廣元城裏的那個女孩武曌,聰明絕頂、美貌過人、智計百齣,性格猶如硬水,雖然水還是水,應對之道以無孔不入,結果當了皇帝。硬硬的性格經過皇室生涯被處理成一泓軟水。那是權力磨合、命運較量,甚至生命琢磨,所出現的種種特異現象。難道不是那樣的麼?去到廣元皇澤寺,反復揣摩幾番,會不令人頓生感慨麼?

  皇澤寺作為唐宋旅游景點,已經打造得煥然一新,那些體現盛唐榮光的繪畫、展示皇室輝煌的建築,使游者仿佛倒穿回盛唐時代,領略不同於當今的情感與操守。水是穿越時空最便捷的方式。不知天水從何處湧來,不知地水向何處浸去,它們以本相逐草根而居,無阻礙之愁,有奔騰跳躍便宜,一瀉千里,凝眸認識眼前世界,萬事萬物皆傍生傍過,豈非美哉快也?

  那女孩兒,究竟是用硬水做的,還是用軟水做的,都有誰個能夠知道?

  這命題的提出,頗有些令人尷尬,沒有人會是單純用水做的,也就沒水能單夠獨做成男孩與女孩。但不管硬水還是軟水它們都是一滴水。在人們凝視的眼裏,有了那條江,一條呼嘯澎湃的嘉陵江,在先叫作閬水。三千年後稱謂如何?大唐會昌元年,辛酉科進士第三名的薛逢,作有咏嘉陵江一詩,感天子擢拔恩寵。其詩即雲:

  備問嘉陵江水湄,

  百川東去爾西之。

  但教清淺源流在,

  天路朝宗會有期。

  亦是朝天一詞出處,滿滿的幸福感呀,當然是天賜了。讀書人攀越天路宛若鯉魚躍上龍門。經過這條蜀中水道之後,全巴蜀的靈氣都收攏了,怎麼少得了進士和狀元!

  閬水你就是我的歷史我的河。

  閬水改稱嘉陵江,因天賜亦因人為,天人感應之下,無非更換一個名字而已。

  水過昭化城,嘉陵江就進入中游了,所謂浩浩蕩蕩是也。從昭化至合川這一段航程,自古得舟楫之便,沿途農業和商業十分發達,易為人覬覦。所以歷代爭戰中巴蜀不休,小至爭柴米油鹽、大則爭地爭民,得到了巴蜀就十足得了天下。世無不爭者。這條流水呀,篩過了太多的歷史,含辛酸吞血淚熬艱苦,巴人蜀人最終打成了一家人。他們當然經過了爭鬥、和解、融合,而達至巴蜀那樣一個群體,如白龍江、閬水相交匯。

  嘉陵江進入四川之後,自然形成一道天然的防禦戰線,沿途故壘高築,無處不設防,亦無丁不成兵。蜀人並不羸弱!你看江上那些操舟之人,裸着暗紅胳膊、露出烏黑胸脯、赤着斑繭大腳,仿佛釘鉚在船板之上,個個紋絲不動,迎風的姿態如一根根船桅桿,被江風鼓動着,向閬中舊城駛去。

  風呼嘯兮,風吹動了,風高唱着,一條水,那盤橫幾萬萬年的閬水,就要淵涵眾匯了,終究向着東方太陽,躍然而去。

  閬水是否於閬中結束,自古均無定論,可它肯定就要叫作嘉陵江的了。跟發源地嘉陵谷同一個名字。所以世界文化衞生組織已公開確認,閬中是唯一千年古縣、四大古城之一,還是春節發源地、著名風水古城、中國古代的天文中心。

  閬中似乎有了閬水中段那樣一個定義。

  能夠發明春節那種全國性活動的,定係仙人一族,也可以叫作天族。閬地那些披簑戴笠者也就是天仙一族?他們把自家親戚鐫刻於石岩,神仙們個個風姿綽約、大耳闊口,不沾人間煙火食。古代天文學便也就是人神交往的成果了。每至閬中,那處就有人誇耀,説他們是神仙後裔。然則神仙是個啥?肯定不需要用岩石鐫刻,要麼是某種氣體,要麼是水做成的,過後分分合合,從閬水下匯長江,翩翩然回到海水裏去了。三閭大夫屈原在《楚辭·漁夫》中就誇耀説: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洗凈了泥巴腳,才可以往天上走哩,即為朝天之確證。你在閬中觀看宇宙,天體格外明晰,當然會獲得一切真相,那世界確實也更加美好,星熣月燦、雲飛霧平,非沿溯其餘地區可以攀比。

  有資料顯示,閬水是中國長江水系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略陽站的年平均含沙量為每立方米近八千克,最大年含沙量竟達每立方米近二十二千克。只是到昭化,泥水為四川盆地所澄清,須至北碚三峽,重新激浪穿石,才凸顯出水族的巨大威力。嘉陵江水今之所以清,是因為山先青翠了,中游兩岸丘陵,處處種樹植草,流水憨然沉澱,豁然一片青山綠水。

  如此,嘉陵江挾秦隴的風雪,一路奔騰,入廣安市武勝縣境,東關沱與西關沱左環右繞,再次盤曲為陰陽太極的雙魚圖形。太極雙魚以人性格剛柔互補而喻示一種啟迪。武勝人攔河築壩截流,修建起了東關和西關電站,蓄水已成湖。太極湖由此而成。這條水道,因了人類攔截,以致水面遼闊、煙波浩淼。武勝縣政府駐沿口鎮。這座號稱嘉陵江流域的川東第一古鎮,始造於明末清初,完整地保留着明清時代的建築風格,鎮內多寺廟,馬家清真寺和黃家清真寺具有濃郁的伊斯蘭教特色。沿口鎮依山而建,順山勢而就,街道全都用大青石板鋪成,全長三千余尺,經千百年風雨及人步磨礪,石板成光滑圓潤的凹型,街道兩側店舖、茶房、酒廊、戲院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至今保存完好。位於農林鄉方家溝村的寶箴塞,具有閩南團城建築風格,近觀恰似江南民居。這座古塞佔地面積達兩萬六千余平方米,內置八個天井,共有一百零八道門,塞墻高六點五米、長五百六十米,視地勢及其需要,築墻寬四十厘米至一米五十。寶箴塞分前後兩期工程來修建,先建正塞,然後建尾塞,歷時長達四十多年。應是抗擊白蓮教起義所精心修築的。正塞和尾塞之間建有戲樓、戲&,設計精緻,為塞內的休閒娛樂中心。塞之左右各建有廚房一處,設有種植奇花異草的後花園,還鑿出了自然涌泉的水井、消防池、飯堂、倉儲、廁所等設施。

  以縣城而保留古鎮風貌,充分體現了當地人戀舊的心態,鄧小平曾經褐衣鬥蓬,走出了廣安城,過沿口碼頭走向世界,他回望寶箴塞的五千尺墻壘時,定有一番從此鯤鵬展翅的無比興奮,汩汩不絕地涌上了心頭。

  如今,武勝縣有三類道路,可以通達四方。往重慶去的南渝高速公路,於境內全長近二十三千米,沿途經過石盤、沿口、街子等六個鄉鎮;去往成都的國道二一二線於境內長三十余千米,途經八一、烈面、金牛、萬善、萬隆等五個鄉鎮;省道三零四線於境內長四十六千米,途經猛山、白坪、鳴鐘、寶箴塞等十個鄉鎮。簡直就是一張密布的公路巨網!蘭渝鐵路作為一條連接中國西北至西南的重要出海大通道,過境武勝縣二十六千米,貫通縣境設立站點,有廣安、華鎣、慶華和南充,合川火車站緊鄰其他的周邊。水路那就是煙波浩渺的嘉陵江了。因其重要而居中,嘉陵江第一個漁港落戶武勝,內設縣級漁政執法管理中心、水産品交易市場和漁船碼頭,可以停靠漁業船舶兩百艘,水産品年交易量上萬噸,是川東最大的水産品交易市場。

  水清清的結果,江山永固,也應該是天藍藍了吧。昭化至合川一段嘉陵江中游,河道逐漸開闊了許多,寬度也由七十米擴至四百米之間,地形從盆地北部深丘逐漸過渡到淺丘區,曲流、&階地和衝溝十分發育,比降變緩,與涪江、渠江的中下游構成了川中盆地,故自古便有航運之利,為戰時軍隊後勤便宜通道。

  人們説,盆地即是糧倉,有了水,有了平整的土地,怎麼會缺糧食呢?

  嘉陵江入重慶市境內後,古時稱渝水,故重慶又簡稱渝。原來嘉陵江是重慶的母親河!閬水第三次匯合了渠江、涪江於三匯鎮,又在北碚區納黑水灘河、後河,再過渝北區、江北區,至渝中區朝天門匯入長江。

  好一條至清至潔至純至凈的美水哦!

  合川以下嘉陵江為閬水的下游,經過四川盆地東側的平行嶺谷區域,地勢復回為山區,水面保持在一百五十米至四百米之間,橫切華鎣山南延支脈的九峰山、縉雲山、中梁山之後,形成了風光綺麗的瀝濞、溫塘、觀音峽三峽谷,扼川北水路咽喉。境內白龍江、渠江、涪江、西河連接了大小支流共九十九條。其水量甲西部,年過境流量達到七百三十億立方米,徑流量相當於黃河的一點五倍,人均擁有水量是全國的十九倍。人類總是希圖改造自然的。為了充分利用江河的水能,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當地人奮發圖強,在合川共建成大小水電站十二座,總裝機容量達到二千六百萬千瓦以上。國家西部大開發的首批十大工程、草街航電樞紐蓄水成庫後,形成了合川城在江中、江在城中的絕佳美景,所建成文峰塔公園、合川人民廣場、高職教城濱江景觀帶、花灘國際新城濱江生態公園、白鹿山濱江景觀帶等,使合川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山水宜居城市。

  眾水匯合而稱川,有了水,也就有了生存的根本。合川城就是個確證。一部蒼茫合川歷史,圍繞水而奔騰澎湃,擴展到上游昭化下游重慶,創造出輝煌的奇蹟哩。

  古釣魚城就位於嘉陵江南岸高處,佔地約二千五百平方米,原為釣魚山,相傳一巨神曾經坐於山頂,伸長竿釣嘉陵江中之巨魚,企圖解除一方百姓饑饉。吃魚也能填飽肚腹。釣魚城還是明末抗元的嘉陵江防線的一座堅固壁壘,周圍峭壁千尋,嘉陵江、涪江、渠江三面環繞,儼然兵家雄關,易守難攻。公元一二五九年,釣魚城軍民多次出擊,打退了蒙軍統帥蒙哥汗的進攻,使之中炮風傷重,退至溫湯峽而亡故;之後,合川軍民堅持了長達三十六年的釣魚城保衛戰,創下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戰例。隨着蒙古民族取得對中原的統治權,釣魚城守軍順應國家大局,率軍民加入新朝,使百姓因戰爭結束,享受到數百年和平生涯。古釣魚城的主要景點至今尚存。歷經七百七十年,其城門、城墻、皇宮、武道衙門、步軍營、水軍碼頭等遺址,仍風采依舊,其釣魚&、護國寺、懸佛寺、千佛石窟、天泉洞、飛檐洞、皇洞等名勝,仍古跡不變,元、明、清三代所遺留的大量詩賦辭章、浮雕碑刻可尋,人們不時前往參觀,以獲取戰爭與和平的啟示。

  重慶曆史文化名鎮淶灘的二佛寺,距合川城東北約四十千米,其摩崖石刻造像的雕刻技藝十分精湛,佛像略小於樂山大佛,為全國罕見的佛教禪宗造像的凝聚點。二佛寺分為上下兩殿。上殿坐落鷲峰山頂,殿宇規模十分龐大,殿堂宏偉,由大山門、玉皇殿、大雄殿、觀音殿、左右配殿和排房組成,完全按禪宗伽藍七堂布局,形成封閉的四合院,整個建築講究整體的對稱呼應,既錯落有致,又追求建築個性;下殿是依山建造的兩樓一底的大型殿堂,殿宇檐拱翼展,勢若飛動。據史料記載:公元八八一年,唐僧宗曾遣使蒞臨二佛寺祈禱,説明該寺當時已具相當的規模;進入了宋代初,二佛寺的香火達到了鼎盛,並且依山開鑿佛像。現存主要龕窟共四十二個,全部造像一千七百餘尊,集中鐫刻在下殿的北、西、南三面岩石之上。北岩主龕《説法圖》為二佛寺造像的核心部分。主體雕像釋迦牟尼佛神態慈祥、衣紋流暢,通高達十二點五米。寺內存有明正德十三年《重建輕峰禪寺記》碑,其中有記載:“全蜀大佛有三,而宕渠淶灘鎮日鷲峰蓋其二佛也。”宕渠是明代合川的縣名,這座石刻佛像確為當今蜀中第二大佛,主龕以釋迦牟尼佛説法圖為中心,將迦葉、十地菩薩、六位排宗祖師和眾多的羅漢高僧融為一體,巧妙地諦造出了一個規模龐大、氣勢恢宏的禪宗道場,二佛寺得名不虛。

  育才學校的舊址位於合川草街鎮鳳凰村古聖寺內。古聖寺原名虎聲寺,清康熙四十九年重建寺廟時候,掘得明代隆慶年間的洪鐘和殘碣殘碑,遂更名為了古聖寺。現存牛王、大雄、觀音三大殿、善堂和廂房十余間。一九三九年,教育家陶行知在古聖寺創辦育才學校,招收因中日戰爭爆發而流離失所的難童。初期就有學生七十餘人,而後達到三百人。開設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英語、哲學、常識、音樂、體育等課程。育才學校得到了中共南方局的大力支持。一九四八年後,育才學校遷至重慶紅岩村後遷謝家灣,改名重慶第二十中學,學校舊址為重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重慶直轄後成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名單。

  我不禁要問:難道這裡人傑地靈,難道這裡風和日麗,難道這裡水清神明?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在合川石嶺鄉古樓山,發掘出了一具恐龍化石,為較完整蜥腳類恐龍,骨架全長二十二米,體高三點五米,距今一億三千萬年以上,即命名為合川馬門溪龍,這在古地理學上有着重大價值。

  還有什麼秘密,在閬水橫越時候,時不時地閃現,給今人以莫大驚喜哩?

  嘉陵江水滔滔,上通甘陜、下接重慶,流域內有大小通航河道二十三條,營運里程達到三千六百千米,徹底溝通了長江與西北的黃金水道,為歷代用兵陜甘南部的漕運路線。這個黃金水道的作用,在和平年代,沿江出現了無數的港口,譬如廣元港、閬中港、南充港、合川港、果園港等,影響至今生生不息。

  閬水你就是我的嘉陵我的歌。

  嘉陵江洞穿北碚之時,峽谷皆崖岸高聳,峭拔幽深,其地勢十分險要,宛如長江三峽之縮影,所以稱為嘉陵江小三峽。瀝濞峽為上峽口,長而且寬,在石灰岩構成的岩壁上,有多級溶洞發育,形如人鼻孔,暗河水從洞孔中汩汩冒出,長年不斷;溫塘峽又名溫泉峽,位於江之中部,因峽中有三股溫泉得名,峽長二千五百米,峽谷深邃,江水平靜,風光嫵媚多姿;觀音峽居於下峽口,亦勢不可遞奪,因江畔有觀音廟而得名。

  再往下淌,那就是繞城而過的渝水了。渝字基本義為改變。人們在渴望著改變什麼,當然應該是態度、感情、命運,一旦轉變了,這條閬水這條嘉陵江還能夠騰飛麼?當然是要高高飛騰的,要跨越命運的束縛,向長江奔去、向東海而去,逾越一切宿命。

  回過頭來,再探索一下閬之意吧,《海內十洲記·崑崙》釋其意雲:山三角:其一角正北,幹辰之輝,名曰閬風巔;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堂;其一角正東,名曰崑侖宮。既然地處崑崙山巔峰,又存閬風巔、閬風、閬邱、閬風&、閬山之謂,閬水華麗變身為嘉陵江、為渝水。惟有唐人杜甫放蕩形骸,再高唱一首閬山歌,應該是十分自然的吧。果不其然,他途經閬州的時候,綰合巴蜀風情,不禁放聲高歌了:

  閬州城東靈山白,閬州城北玉&碧。

  松浮欲盡不盡雲,江動將崩未崩石。

  那知根無鬼神會?已覺氣與嵩華敵。

  中原格鬥且未歸,應結茅齋著青壁。

  巴人蜀人俱都感覺,閬即一座朝天門,因為美麗的嘉陵江淌過,吸納江河溪流,推開了這門,衝出了高峽,匯進了萬里長江,投入無邊無際的蒼茫的大海。

  而海納百川。

  (文/劉運勇)

 

編輯:王彩玲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