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江新區,三一重工“燈塔工廠”生産線上,多台機器人不停揮舞機器臂,實現挖掘機全自動化生産。
在璧山,比亞迪動力電池基地,其自主研發生産的“刀片電池”為重慶及周邊多個整車企業提供動力電池配套。
這些龍頭項目正是重慶加速東西部産業協同合作,積極承接産業轉移的結果。
從國家層面看,推動産業有序轉移是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優化生産力空間布局的重大決策。我市通過集中對接東部優質産業資源,推動西部與東部地區在産業鏈上形成互補,為製造強國建設和産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貢獻力量。
從重慶自身發展看,自我市於2023年11月首次承辦該活動以來,目前已有102個項目開工建設、落地投資1475億元。今年,我市再次舉辦這項活動,將在前期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合作成果,引入更多高質量項目,持續補全産業鏈短板、提升産業競爭力,為建設“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注入新動能。
“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協同承接
在産業轉移承接中,重慶並非簡單地實行“拿來主義”,而是通過方式創新,形成從單點項目引入到全産業鏈生態構建的跨越。
比如“重慶造”汽車龍頭企業賽力斯,通過承接東部産業資源,形成“整零協同”的發展路徑。目前,寧德時代、延鋒等多個東部地區的頭部供應鏈企業,均以“廠中廠”方式入駐賽力斯超級工廠,實現本地化同步生産和供應。與此同時,賽力斯還形成以與華為跨界合作為核心,涵蓋多個頭部供應鏈企業的“1+2+N”合作生態關係,實現大規模零部件集成和供應商集聚,推動共同設計、共同研發、同步生産。
近年高質量發展的集成電路産業,亦是重慶創新承接産業轉移的寫照。
今年8月,工信部電子五所、北京華大九天科技與我市分別達成合作協議,前者將在渝建設中國賽寶(西部)汽車芯片檢測基地,即汽車芯片的“體檢中心”“三甲醫院”,將填補我市及西部在該領域的空白;後者將在渝建設汽車芯片創新服務&&,為我市從芯片到整車的整條産業鏈建設發展提供助力。
如今,重慶承接産業轉移的方式已經從單一項目承接,升級為“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協同承接,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出承接産業轉移的關鍵樞紐作用,實現“東部資源+重慶基地+全國市場+全球網絡”多維聯動。
其中,對內循環方面,在建設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國家級戰略引領下,重慶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東部沿海實現産業互補。比如,重慶承接的長三角汽車零部件項目在永川工業園實現量産,不僅為本地汽車産業配套,還通過長江水道供應東部整車廠。
對外循環方面,重慶借力“一帶一路”通道,將多類“重慶造”産品融入全球産業鏈。目前,中歐班列(成渝)已成為重慶筆電、汽車等産品出口歐洲的重要通道,西部陸海新通道則是打開東盟市場,推動一攬子産自重慶的工業産品及農産品遠銷東南亞。與此同時,重慶還不斷吸引全球産業資源落地,實現本地産業與全球價值鏈深度融合。
跨領域協同創新更是重慶承接産業轉移的亮點。比如,西部(重慶)科學城連續舉辦汽車電子對接會,推動電子信息企業與本地整車企業跨界合作,打通汽車電子從研發到整車的應用全鏈條。這一“以芯造車”的協同合作方式,讓重慶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賽道上搶佔先機。
隨着長江上游航運中心、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完善,重慶正在鞏固優勢,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續寫産業轉移樞紐的新篇章。
各區縣“一域一特色”差異化承接産業轉移
在承接産業轉移進程中,全市各區縣依託資源稟賦及産業基礎精準定位,逐步形成“一域一特色”承接格局。
作為全市先進製造業發展“主戰場”,渝西地區聚焦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等産業,成為産業承接集群化發展“主力軍”——
璧山通過承接比亞迪動力電池項目,快速形成“刀片電池”全産業鏈,同步帶動本地配套企業20多家;永川瞄準引入機器人與智能終端産業,形成“研發+製造”聯動鏈條。截至目前,渝西地區集聚東部産業轉移企業超1200家,特別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産業集群産值突破1800億元。
作為高端化承接産業轉移“橋頭堡”,我市中心城區重點承接了總部經濟、研發中心及高端製造業項目——
巴南區重慶國際生物城通過承接國家電投醫用同位素等項目,推動醫藥産業向高端化轉型;九龍坡區依託自貿區優勢實現一批跨區域項目,今年上半年累計引進東部智能製造項目18個,到位資金超90億元。
渝東北三峽庫區與渝東南武陵山區則是依託東西部協作&&,成為我市承接綠色産業轉移“樣板間”。
比如,在“魯渝協作&&”推動下,巫溪引進煙&秋月梨品種及種植技術,建成兩萬畝特色産業園帶動農戶增收;城口培育老鷹茶産業,産品借力“渝貨進山東”渠道,實現年銷售額1.2億元;涪陵聯動山東企業共建榨菜産業示範園,推動榨菜從“單品加工”向“全産業鏈”升級,實現年産值120億元。
市經濟信息委相關負責人&&,當前,我市正以《優化承接産業轉移環境行動計劃(2025-2027)》為抓手,持續深化東西部協作。其中,市級層面將圍繞衛星互聯網、元宇宙等18個“新星”産業集群承接轉移,擴大沿江示範區輻射範圍,區縣層面將持續推動渝西與川南、萬達開與陜鄂毗鄰地區建立産業轉移聯盟,為區域協調發展提供産業支撐。
引入項目、培育生態“成群結鏈”鍛造産業新高度
承接産業轉移、推動産業協同合作,不僅為我市帶來“真金白銀”投資、産值和就業,還實現“以項目帶技術、以技術聚人才”,帶動創新鏈與産業鏈深度融合。
近年來,我市錨定“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建設目標,依託“産業大腦+未來工廠”精準謀劃,推動一批項目“集群式”落地,重點圍繞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製造、先進材料這3個萬億級産業集群,以及智能裝備和智能製造領域“做文章”。
以珠海冠宇電池項目為例。該項目投産後預計每年可貢獻50億元産值和1.73億元稅收,帶動就業超過1.2萬人,形成“項目投産—産值貢獻—就業帶動”循環,“成群結鏈”鍛造産業新高度。
市經濟信息委相關負責人&&,從2023年11月我市首次承辦中國産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以來,這兩年我市承接産業轉移取得積極成效——重點産業項目集群式落地,産業鏈“補鏈強鏈”成效顯著,經濟與就業雙向拉動,為區域發展注入動力。
當前,我市承接産業轉移項目不僅帶來了直接投資增量,更通過“項目投産—産值貢獻—就業帶動”傳導鏈條,從兩個方面為全市經濟發展提供支撐。
一方面,創新資源加速集聚,産業生態“協同創新”能力不斷提升。通過承辦産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我市不僅引進項目與資金,還實現“以項目帶技術、以技術聚人才”,推動創新鏈與産業鏈深度融合。
例如,來渝項目之一的三安意法碳化硅,引入國際領先的8英寸晶圓製造技術,帶動我市半導體行業整體技術水平提升。另一個來渝項目,蘇州凌創帶來汽車核心零部件研發技術,與長安、賽力斯等本地車企形成技術協同,推動聯合研發與成果轉化。
另一方面,通過承接産業轉移項目落地,吸引了一批高端技術人才回流和集聚,同時多所本地高校與轉移企業合作,形成“企業需求—人才培養—技術創新”良性循環。
例如,意法半導體通過與重慶郵電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近年來雙方圍繞校企人才合作、共建創新&&與科研成果轉化等多個方向展開深度合作,推動“産學研”深度融合。
通過引入一個關鍵産業項目,帶動一片産業生態,目前重慶正在以高水平産業承接能力,書寫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