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完全打破了我對中藥‘又苦又難喝’的刻板印象!”自稱“麵包控+奶茶控”的李小姐,在巴南區中醫院“五味良方”體驗店拿着“中式麵包”,曬在朋友圈。她驚喜地發現,麵包中若隱若現的藥香與味道融合得很好,是健康與美味的巧妙結合。
這家開在醫院內的特色小店,今年5月開業後,便迅速成為“網紅店”。小店的師傅們每天凌晨4點就開工,只為確保清晨7點開門時,産品能準時上架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這是“新中式風暴”席捲消費市場的縮影。數據顯示,近年來新中式食品市場規模年增速超20%,在年輕群體中的滲透率持續提升,相關話題播放量突破百億次。
新中式品牌為何能精準“圈粉”年輕人?這究竟是一場短暫的流量狂歡,還是年輕一代身份認同與情感需求的深層變革?
醫院跨界創新,“五味良方”引爆養生新潮流
在巴南區中醫院“五味良方”體驗店,鬥拱飛檐的中式造型引人注目。推開店門,烘焙的暖甜與草本清香交織,瞬間喚醒顧客感官。
整潔的店內,蛋糕區、麵包區、奶茶製作區等一應俱全。“這款元氣奶茶加了龍眼、紅棗、枸杞,專為疲憊的打工人準備。”店長張女士介紹道。
該店由醫院臨床營養科聯合多學科專家團隊打造,是推動“藥食同源”理念走進生活的創新嘗試。巴南區中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劉穎&&,目前已成功研發烘焙、奶茶、節令食品、中藥代茶飲等多款産品,主要使用陳皮、黃芪、百合、玉竹、枸杞等藥食同源食材,售價多為十幾到二十幾元。
産品依據中醫“五味入五臟”理論,對應甘、酸、苦、辛、鹹五味。劉穎舉例:“比如‘心安甘味糕’,含山藥、紅棗、枸杞和少量甘草,適合脾虛體倦者;酸味糕以烏梅、山楂為主,助消化、生津止渴。”
開業以來,店舖客流量穩定,節令産品屢次售罄,核桃陳皮馬裏奧、玫瑰龍眼軟歐等日常單品也持續熱銷。顧客以中青年為主,除患者、居民外,還有不乏專程來打卡的年輕人。
“以前覺得中藥苦,現在居然能喝到石斛奶茶!”28歲的程序員陳陽已是第三次光顧,“工作壓力大,這種養生又方便的食品正適合我們。我買了薏仁紅豆減糖蛋糕和人參枸杞奶茶,準備帶給同事。”
這股將中醫藥融入美食的風潮並非個例:杭州市中醫院的黃芪枸杞餅和茯苓山藥糕,上線一月銷售額便突破50萬元;上海龍華醫院的九黑芝麻丸一度賣斷貨;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即食阿膠糕與桂花龜苓膏,也成為熱門伴手禮。
這些産品共同特點是包裝時尚、口感現代、食用便捷並具養生功效。正如劉穎所説,售賣的不僅是食品,更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從舌尖到空間,餐飲界颳起“新中式風”
如果説醫院的“新中式”是養生與潮流的結合,那麼重慶餐飲界的“新中式”,則是一場從産品到空間的全面煥新。
在大坪龍湖時代天街一家咖啡店門口,古風外擺區座無虛席,不少身着漢服的顧客正在拍照。走進店內,淡淡中藥香撲鼻而來——這裡主打“四物生甘”“桂子飄香”等國粹浮雲奶咖,將藥膳與咖啡創意融合。
産品負責人阿豪介紹,該店開業僅40多天,日銷量已突破300杯,主要客群為年輕人。“從烏梅湯、養發飲到熬夜護肝茶,中藥材正走出藥房,走進年輕人的日常。”他&&,藥膳咖啡契合了當下“朋克養生”的新趨勢。
“國潮”茶飲也在重慶加速布局。2022年,“茶顏悅色”進駐重慶,落地多家門店;“霸王茶姬”入渝後影響力持續攀升。與此同時,本土新興品牌不斷涌現,如2021年創立的“初茶花月”,目前已在重慶、成都等地開設30多家門店,其中重慶有16家。
“我們將麻花、怪味豆、折耳根、梁平白柚等本地特産融入飲品,産品名也融合國風與重慶特色。”“初茶花月”有關負責人介紹。
用一頓飯的時間“穿越古今”,在重慶已不鮮見。陶然居大觀園新國潮坊打造出一片沉浸式消費空間:小橋流水、油紙傘,身穿漢服的服務員……這座2萬平方米的街區,將涪陵油醪糟、豐都麻辣雞等傳統小吃,與劇本殺、茶百戲等新業態結合,吸引大量年輕人前來體驗。“國慶期間日均接待3萬人次,國風宴席已預訂到明年。”街區有關負責人説,街區70%的客群為年輕人。
類似場景在重慶日益常見。巴國城某宴會餐廳推出“198元宮廷盛宴”,提供漢服粧造服務,菜單設計也頗具古意,分為“迎賓之禮”“宴賓之禮”等環節。
從茶飲到正餐,新中式正在重塑重慶餐飲生態。美團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重慶“新中式餐飲”相關商戶數同比增長2.8倍,訂單量增長310%,“新中式茶飲”“新中式烘焙”“新中式正餐”成為三大核心賽道。
從“網紅”走向“長紅”,新中式“圈粉”密碼
新中式食品為何能精準“圈粉”年輕人?
重慶工商大學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研究院研究員莫遠明認為,這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國民文化自信的提升是根本原因。”他説,如今,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不斷增強,新中式食品恰好成為這種情感的載體。
莫遠明進一步分析,“Z世代”成長於物質豐富時期,追求個性與差異化,新中式食品既滿足其對獨特體驗的需求,也具備社交分享價值。“這些包裝精美、富含文化內涵的食品,很容易成為年輕人社交平台上的‘硬通貨’。”
劉穎則從健康角度給出解釋:“年輕人工作壓力大,健康意識提前覺醒,有養生需求,但傳統方式過於繁瑣。新中式食品正好解決這一痛點。”她説,年輕人青睞“輕養生”“懶人養生”,希望在快節奏中便捷獲得健康保障。“我們改良傳統配方,減糖減油,添加粗糧和藥食同源食材,更符合現代營養理念。”
數據印證了這一趨勢。艾瑞諮詢《2025中國新中式消費趨勢報告》顯示,62%的年輕人因“文化認同”購買新中式食品,58%看重“健康屬性”,47%出於“社交分享”需求。
面對新中式食品的蓬勃發展,一個關鍵問題浮現:這究竟是短暫的風口,還是可持續的長期趨勢?
莫遠明認為,新中式食品要從“網紅”走向“長紅”,需應對三大挑戰:避免同質化競爭、建立供應鏈優勢、平衡傳統與創新。他建議品牌深耕産品研發,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構建差異化優勢。“文化是外殼,産品才是內核。缺乏優秀産品力,再華麗的文化包裝也難以持久。”
同時,莫遠明也建議,新中式食品要做到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加強工藝或技術創新,提供優質産品和服務,打造企業産品品牌,精準對接消費市場需求等。
劉穎則從醫療健康角度補充:“新中式養生食品應遵循科學原則,避免誇大宣傳,在傳統基礎上進行科學改良,使其更契合現代人體質與口味。”
新中式食品的興起,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消費的一次成功碰撞。在年輕人追捧下,市場前景廣闊,但唯有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堅守品質,方能在這場消費新潮中行穩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