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因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匯流而得名,在這座因水而興的江城地下,一張看不見的智慧水網正悄然改變着城鄉居民的用水方式。近年來,合川區深入貫徹國家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積極探索以數據驅動水資源管理、以科技保障水安全、以創新提升水服務的城鄉供水一體化新路徑,實現從“源頭”到“龍頭”的全鏈條智慧化管理,讓城鄉供水服務更加高效、更有保障。

▲重慶江城水務有限公司智慧水務調度指揮中心
智慧賦能:“雲—邊—端”協同構築數字水網
在智慧城市建設背景下,合川區將智慧實踐不斷融入工作日常,重慶江城水務有限公司也迎來了更加得力的“工作搭子”——智慧水務平台,它以科技之力,為城鄉供水事業注入強勁動力。
智慧水務平台構建起“雲—邊—端”協同架構,實現“數據集中管控”“業務集中管理”“物聯網數據統一採集”“智能分析統一計算”和“可視化交互統一管理”。該系統實時監測着全區水源、水廠、管網、用戶數據,讓跨層級、跨區域業務協同與數據互通,為城鄉供水“産—供—銷”全鏈條管理提供統一支撐。工作人員只需移動手中鼠標,即可線上查看指定區域供水情況,調度平台與多座水廠的高效聯動。

▲工作人員正在更換智能水錶
在智慧水務平台應用一線,工作人員對該系統的評價極高,重慶江城水務有限公司職工李先生&&,過去發現管網壓力異常,要依靠人力去排查,現在系統自動預警、精準定位,公司按照既定流程即可高效處置。此外,智能融合技術的應用,能對公司産生的海量數據進行儲存、計算、分析,通過人的“智慧”參與,系統挖掘數據價值,根據不同的主題、指標和展現方式提供企業決策者需要的信息。
在用戶端方面,打造“線上+線下”融合服務體系,辦事流程清晰直觀,讓群眾、企業辦事“找得到、看得懂、好辦事”,依託網上營業廳與業擴報裝系統,實現用水業務辦理從“線下跑”到“指尖辦”。
以“水”為筆: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以前水壓不穩,一到用水高峰,熱水器都打不着。現在好了,水龍頭一開,水‘嘩嘩’地來,又清亮,跟城裏用的一樣放心!”近日,雙槐鎮石碑村李阿姨擰開水龍頭,看著清澈的自來水,臉上洋溢着笑容。這一變化,是合川區全力攻堅供水保障,紮實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的真實寫照。

▲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惠及千家萬戶
近年來,合川區按照“庫連江、小改大、私改公、戶戶通、管到底”的總體發展思路,利用“三江”的天然優勢,將水庫作為水源的水廠由29處減少至4處。小改大,將全區原有65處水廠合併為14處,劃分4個供水組團統一運營管理。私改公,對18個鎮街的42處私營和鎮街産權水廠進行整合,由專業化國企統一管理。戶戶通,在修建規模化水廠和區域一體化集中供水工程的基礎上,按照能延盡延的原則,向有安裝自來水意願的村社全力延伸,農村飲水實現“村村通”“戶戶通”。管到底,紮實推進農村自來水“一戶一表”改造工程,由水廠管理單位直接管理到戶,取消總表管理模式。
截至目前,全區已有310個行政村通自來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由2020年的87%提升至92%,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率由2020年的79%提升至84%,農村供水正在從“有水喝”向“喝好水”轉變。隨着一條條輸水管道在田野鄉間延伸,一股股清泉流進農家院落,合川區正以水為筆,繪就一幅城鄉融合、共建共享的鄉村振興新圖景。
水質優先:全流程監測守護用水安全
水質安全是供水系統的生命線。合川區通過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前沿技術,構建全域智慧水質監管體系,實現了從水源地到用戶水龍頭的全過程水質監控與智慧化管理。
在太和鎮水廠,一台新安裝的11項參數水質監測儀正在實時監測水質狀況。這些監測站與智慧水務平台無縫對接,實現了水源風險的早期預警、快速響應。“過去我們主要依靠人工巡檢和實驗室檢測,現在通過這套智能系統,就能實時掌握水源水質變化趨勢。”重慶江城水務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一旦發現異常,系統會立即報警,並自動啟動應急預案,為水廠工藝調整贏得寶貴時間。
依託智慧水務平台,合川區各水廠生産工藝也裝上了“智慧大腦”。系統根據實時水質數據,自動調節加藥量,不僅保證了出水水質,藥耗降低達到10%-15%。在供水管網管理方面,正同步建設供水管網GIS系統與漏損管控系統,結合管網改造工程,在關鍵節點部署了176套電磁流量計和壓力監測儀,形成了“分區計量+動態調度”的精準管控模式,不僅保障了城鄉供水壓力均衡與水質安全,企業利用數字化轉型也實現了降本增效。
未來,合川區將不斷拓展、優化智慧水務平台功能,以創新工作舉措驅動水務事業更高質量、更高效率發展。深化平台應用,讓數據流賦能管理決策,潤澤城市肌理,讓每一滴水資源都被智慧地調度、節約地使用、安全地送達,使整座城市因智慧水務而更加靈動多彩,生生不息。(諶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