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來臨,山城氣溫逐漸走低,不少市民家中已利用空調、暖氣片等設備取暖。11月22日,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何建接受採訪時&&,市民在取暖時要注意通風和多喝水,室溫保持在18-24攝氏度左右,度過一個溫暖的冬天。
“目前,市民普遍使用空調、電暖器或暖氣片等方式取暖。這些取暖方式在帶來溫暖的同時,也可能對健康造成一定影響。”何建&&,冬季使用空調或暖氣片取暖,容易導致室內空氣濕度下降,同時,過於乾燥的空氣會損傷呼吸道黏膜,降低呼吸道的防禦能力。為了保溫而緊閉門窗,會使室內空氣流通性變差,為病毒、細菌傳播創造條件,從而增加感冒、流感等呼吸道感染的風險。
此外,不少市民還被“暖氣病”困擾:如果室內溫度過高、濕度過低,且空氣不流通,會讓市民容易出現鼻咽乾燥、嘴唇乾裂、皮膚瘙癢、頭暈眼花、胸悶煩躁等症狀,這些都是“暖氣病”的典型表現。何建&&,“由於室內外溫差可能較大,從溫暖的室內突然進入濕冷的室外,血管會驟然收縮,血壓上升,年老體弱者或有基礎疾病的人群需警惕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那麼應該如何科學取暖呢?“首先,我們要注意控制室溫。”何建説,室溫保持在18-22℃為宜,使用取暖設備時,可在室內放一盆水或使用加濕器,保持空氣濕度。“開窗通風是提高室內空氣質量、預防呼吸道傳染病和‘暖氣病’經濟有效的方法。”何建建議,市民應每天開窗通風不少於2次,每次不少於15分鐘。市民可選擇在午後室外空氣質量較好時開窗通風,如遇霧霾等污染天氣,應減少開窗。“在乾燥的取暖環境下,身體水分流失加快,市民應保證每天足量飲水(約1.5-2升),建議少量多次飲用,以白開水或淡茶水為佳,保持身體水分充足。”
此外,要注意控制室內外溫差,進出室內外時,應及時增減衣物。出門前,可在門口等過渡區域稍作停留,讓身體逐步適應溫度變化,避免因溫差過大給身體帶來不適。“有條件的家庭可使用加濕器和空氣凈化器改善室內環境。使用加濕器時應定期清洗消毒,保持清潔,防止細菌滋生;使用空氣凈化器時要注意定期清洗或更換過濾網,避免造成二次污染。”(黃琪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