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更新喚醒老巷活力 山城後巷撬動重慶消費新藍海-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11/25 08:54:03
來源:重慶日報

微更新喚醒老巷活力 山城後巷撬動重慶消費新藍海

字體:

  ● 山城後巷是重慶背街小巷經城市更新後形成的特色街區,既有市井煙火氣,又蘊含獨特文旅價值

  ● 山城後巷分為商圈後巷、景區後巷和社區後巷三類

  ● 重慶將從實現保護與發展有機統一;培育消費新場景;推動片區整體提升;促進更新可持續發展四方面推動“後巷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重慶,一條條隱於繁華深處的老街巷正悄然新生——戴家巷崖壁旁咖啡飄香,羅漢寺下妙街點亮夜經濟……這些曾經被遺忘的山城後巷,如今正成為市民尋味記憶、游客體驗山城生活的新地標。

  近日,《重慶市持續推進城市更新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正式印發,明確提出以“山城後巷”品牌為抓手,推進背街小巷整治,發展“後巷經濟”,推動老街巷在保護中煥發全新活力。

  山城後巷如何系統打造?怎樣實現持續生長?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三類特色後巷

  點亮山城角落

  何為山城後巷?中規院西部分院副總規劃師、研究中心主任王文靜給出清晰定義:它是重慶背街小巷經城市更新後形成的特色街區,既有市井煙火氣,又蘊含獨特文旅價值。

  “山城後巷主要分為商圈後巷、景區後巷和社區後巷三類。”王文靜介紹,每個項目打造都需綜合區位、交通、客群與消費特徵,實現精準定位。如今,一批特色鮮明的後巷已在山城遍地開花。

  商圈後巷,聚焦商業潛能,與核心商圈形成互補聯動。例如,南坪商圈的後堡、觀音橋商圈的鯉魚池,既延伸了主商圈的消費場景,又為年輕潮流人群提供了更具探索性的社交消費空間。

  景區後巷,巧妙分流核心景區客流,讓游客從“走馬觀花”式游覽,轉向“深度沉浸”式體驗,解鎖山城旅游新玩法。例如,洪崖洞旁的戴家巷、磁器口旁的磁器口後街、羅漢寺旁的妙街獨具匠心。

  社區後巷則扎根民生。紫薇路的文藝小店、民心佳園夜市的煙火美食、重慶北站丁香路燒烤夜市的熱鬧氛圍,直接服務周邊居民與往來旅客,補齊“最後一公里”生活服務短板,成為家門口的“幸福空間”。

  新場景新業態

  激活消費潛力

  山城後巷的魅力,不止於環境的翻新,更在於消費新場景的營造與發展動能的轉換。

  “重慶北站丁香路燒烤夜市,曾是一條普通背街小巷。”王文靜説,如今這裡已成為重慶夜經濟新地標。依託交通樞紐優勢,它精準對接居民、旅客、白領三重消費需求,以多元業態和親民價格留住煙火氣,從單一燒烤夜市升級為活力滿滿的特色後巷。

  在更新過程中,重慶後巷積極引入文創、茶咖、精品小店、特色餐酒吧等業態,着力打造差異化、沉浸式、體驗式消費場景。

  解放碑商圈內,羅漢寺旁的妙街堪稱典範。這條曾經無人問津的狹窄通道,如今匯聚文創珠寶、咖啡輕食、特色餐酒吧等融合業態。千年古剎的寧靜與現代消費的潮流在此碰撞,成為重慶後街體系的新名片,演繹着傳統與現代的精彩對話。

  渝中區戴家巷崖壁後街同樣吸睛。嘉陵江畔的懸崖邊緣,9個巨型橙色集裝箱錯落堆疊,構成獨具特色的青年社交地標。運營方介紹,這條不足200米的街巷,憑藉獨特的崖壁臨江地形,已吸引40余家特色店舖入駐。消費者在此可俯瞰嘉陵江奔流、在美景中品嘗美味咖啡,享受愜意時光。

  當前,重慶正以“老街巷+新經濟”“老建築+新消費”為抓手,將老墻面、舊&階、古樹木等歷史元素,與現代設計語言、新功能植入有機結合,讓“背街小巷”成功變身“經濟旺街”。

  系統謀劃+長效經營

  護航持續發展

  “山城後巷更新,不是重慶城市更新的‘補充題’,而是關乎城市氣質與未來競爭力的‘必答題’。”重慶市設計院總經理助理、研創中心主任方小桃&&,這是重慶打造全國標誌性成果、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

  對於未來更新路徑,方小桃建議分類施策、重點先行:毗鄰公園、廣場、歷史文化街區的街巷,可作為公共網絡的活力紐帶先行更新;高密度居住區的街巷,圍繞補齊社區服務短板優先提升;承載歷史記憶與特色風貌的街巷,聚焦新場景、新業態植入,實現文脈保護與活化利用。

  市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城市更新是系統工程,需用好“繡花針”、打好“組合拳”。未來將從四方面推動“後巷經濟”高質量發展:

  尊重歷史,實現保護與發展有機統一。在尊重街巷歷史文脈的基礎上,以“繡花”功夫推進微改造,保護傳統風貌與街巷空間,讓歷史底蘊轉化為城市獨特魅力。

  動能轉化,培育消費新場景。深入探索“老街巷+新經濟”模式,用現代設計活化傳統元素,聚焦年輕消費需求引入新業態,打造沉浸式消費場景,培育經濟新增長點。

  系統謀劃,推動片區整體提升。立足提升片區整體服務能級,以點帶面推進更新,利用閒置空間補齊社區食堂、養老托育、停車充電等公共服務短板,切實解決居民“急難愁盼”。

  長效經營,促進更新可持續發展。將運營思維前置,貫穿規劃、建設、治理全過程,構建項目自身“造血”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實現社會效益與市場邏輯的有機統一。

【糾錯】 【責任編輯:韓夢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