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100億元投資為何涌向重慶——市經濟信息委主任王志傑解讀重慶産業轉移對接活動-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11/25 08:52:32
來源:重慶日報

超1100億元投資為何涌向重慶——市經濟信息委主任王志傑解讀重慶産業轉移對接活動

字體:

  11月25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重慶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5中國産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重慶)”在渝舉行。這場以“智鏈生態,渝見未來”為主題的産業對接活動上,數百家知名企業與重慶各區縣各部門共商産業轉移發展大計,通過一場場産業推介、項目簽約和調研考察,共同書寫産業合作新篇章。

  這場對接活動有哪些亮點?將為現代化新重慶建設提供哪些助力?重慶日報記者採訪了市經濟信息委主任王志傑。

 收集産業轉移項目超150個

  吸納意向投資總額超1100億元

  重慶日報:2025年中國産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重慶)有哪些亮點?

  王志傑:此次活動將呈現三個亮點——

  重量級嘉賓相聚重慶,共話産業轉移發展新機遇。活動邀請到多位重量級嘉賓,包括院士和知名專家,部分央企及重點企業負責人等,將在開幕式和專題對接活動上作主旨報告。

  重大項目集中簽約,彰顯活動務實成效。活動將舉辦産業轉移合作簽約儀式,落地一系列有影響力的合作成果。截至目前,我們已收集市外轉移項目超150個,意向投資總額超1100億元。

  對接活動豐富多彩,延伸拓展活動成果。活動開幕式上,將進行北斗伏羲低空無人機融合飛行系統及“車機一體”産品發布、全球新型顯示集採平台發布等,還有具身智能開源社區上線等一系列活動。特別是5場專題活動,包含産業推介、招商推介、産業鏈優質供給、行業專家演講等內容。

  這5場專題對接活動涵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先進材料、樞紐港産業園及人才引育等重點領域,將全面展示重慶産業優勢與發展機遇,促進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為産業轉移與高質量發展搭建高效對接平台。

  創建“1+5+X”招商品牌矩陣

  帶動承接産業轉移有力有效

  重慶日報:截至目前,重慶在承接産業轉移方面有哪些好做法,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志傑:近年我市在承接産業轉移方面,採取多項舉措,實現“多管齊下”。

  一是搭建起産業轉移協同工作體系。通過建立“市級部門+區縣+專業機構”協同策劃體系,按照“標誌性産品+建設規模+目標企業”項目策劃範式,開展重點産業項目策劃。去年以來,市經信系統主導策劃産業項目335個,其中投資50億元及以上項目23個,投資額約2440億元,有力促進全市重點産業生態建設。

  二是發揮産業轉移合作平台作用。通過強化重大展會招商功能,建立“世界智能産業博覽會”“萬企重慶行”“投行投重慶”“渝商興渝州”“會展薈名企”“校友聚重慶”等“1+5+X”招商品牌矩陣,宣傳重慶良好産業基礎和營商環境,把人氣流量轉化為産業增量。聚焦産業轉出地與承接地的産業鏈供應鏈合作,積極對接國家部委項目資源,聯動區縣精準開展招商推介、項目路演、産融對接、投資考察,吸引更多産業轉移項目。

  三是持續深化産業轉移戰略合作。持續加強重慶與山東、廣東、上海、浙江等省市考察對接,印發《重慶市全面深化與廣東省、上海市、浙江省合作工作方案》,推動14條産業協作事項、20條浙商在渝發展建議事項落實。其中,通過緊扣我市“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和山東“十強産業”,常態化開展産業鏈供應鏈供需對接活動,去年全市簽約魯渝産業協作項目55個,合同投資額266.8億元。

  開展“人工智能+”行動

  三方面賦能産業發展,推動“四鏈”融合“四側”協同

  重慶日報:突出人工智能賦能,是近年重慶承接産業轉移發展的特點之一。重慶計劃怎樣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推動“四鏈”融合“四側”協同?

  王志傑:“四鏈”“四側”是支撐我市産業高質量發展的“雙輪”,二者互為條件、相互支撐。“四鏈”是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它們是産業發展的內核要素,“四側”是政府側、産業側、社會側、企業側,構成經濟要素運轉的保障體系。

  近年來,我市圍繞“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建設,依託數字重慶建設的數字底座、超大城市治理提供的豐富場景和紮實的製造業基礎,以人工智能和製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突出“四側”協同推動“四鏈”融合,創新構建“産業大腦+未來工廠”新模式,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賦能製造業高質量集群化發展。

  其中,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中,我市主要從3個方面“做文章”——

  一是探索推進人工智能賦能“産業大腦”建設,加速推進行業産業大腦“共性+特色場景”攻堅,推動AI深度賦能細分行業産業大腦建設。

  二是持續建設“AI賦能示範型”為代表的未來工廠體系,推廣車間級AI賦能場景應用,推動工廠級重點環節AI賦能場景綜合應用。

  三是加速應用人工智能賦能特色産業向新發展,重點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領域實現“整零協同、軟硬結合、共建生態”。

  迭代建設“AI+企業碼上服務”

  實現企業“辦事不求人、有事碼上辦”

  重慶日報:為更好地服務産業轉移,接下來我市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將實施哪些舉措?

  王志傑:近年來,我市常態化開展“三服務”工作,以精準高效的服務,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有力推動“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建設和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從“企業問題怎麼辦、服務企業怎麼幹”入手,我市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迭代建設“AI+企業碼上服務”綜合場景應用,貫通三級治理中心,高效辦理企業問題訴求,實現企業“辦事不求人、有事碼上辦”。

  “AI+企業碼上服務”綜合場景應用是全市首批30個智能體綜合場景示範項目之一,它依託數字重慶“1361”架構體系,以企業基礎數據倉和涉企數據供應鏈為基礎,通過融合處理多源數據,圍繞政策、科創、人才、資金、數據等關鍵要素,建設“企呼我為”“政企互動”“一企一策”3類核心場景和駕駛艙,形成企業“需求-風險”雙維度評估、共性問題分析、綜合智能問答、企業政策服務等8個智能體,建成AI賦能企業服務新生態。

  相比傳統政企服務平台,“AI+企業碼上服務”綜合場景應用實現了更多的高質量數據集、更廣的智能化運用、更強的“一碼通辦”能力。它聚合涉企服務分散數據,實現高質量數據歸集共享賦能,優化大數據算法模型,實現數據驅動智能化運用,聚焦企業問題多跨處置,實現“一碼通辦”,讓企業“零跑腿”。

【糾錯】 【責任編輯:韓夢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