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晚,位於兩江新區冉家壩的重慶渝融豪生酒店的自助餐廳依然燈火通明。熱菜、烤肉、甜品、壽司、海鮮……十余位年輕顧客排着隊,專注而熟練地將自己喜歡的食物裝入餐盒中。
這些顧客並非尋常的晚餐食客,而是專為“打包驚喜”而來的“惜食一族”。
自該酒店推出“剩菜盲盒”以來,每逢周末,這樣的場景都會上演。事實上,這種將當日未售出但品質完好的余量食物以盲盒形式低價銷售的方式,正在重慶悄然走紅,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青睞的新消費風尚。
新模式
餐廳余量變身超值盲盒
當晚8時許,重慶渝融豪生酒店自助餐廳的餐&上仍擺放着不少精心烹制的菜肴。因為“剩菜盲盒”的推出,這些食物並未被丟棄,而是迎來了“第二次生命”。
“我們所説的‘剩菜’,不是指客人吃剩的菜品,而是指晚餐時段由廚師現場製作、因自助餐形式未能全部取用完的完整菜品,它們仍在最佳食用期內,品質與正餐完全一致。”重慶渝融豪生酒店總經理蘇發亮&&。
“剩菜盲盒”自誕生起就帶有鮮明的社會責任與創新意識。蘇發亮&&,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既看重高性價比與新潮體驗,也認同環保理念。酒店將二者結合,於8月推出“剩菜盲盒”,既減少浪費,也為餐飲運營探索新增長點。
項目上線後,迅速在本地年輕群體中走紅。每晚8點後,餐廳進入“堂食模式”,客人可以半價享用餐&余量菜品,並享受完整環境與服務。每週五到周日八點半則開啟“打包模式”:支付38元,即可使用特製五格餐盒,在指定區域自由搭配並裝滿帶走。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用戶曬出自己用38元“淘”到的豐盛晚餐:烤牛排、三文魚、提拉米蘇、精緻小菜……配文中常見“驚喜”“高性價比”“支持環保”等關鍵詞。家住兩江新區的“95後”李女士稱,她已經成為多家餐廳“剩菜盲盒”的常客,“對都市上班族來説,晚上下班順便取個盲盒,既解決了早餐,又節省了開支,還參與了環保,一舉多得。”
更重要的是,該舉措在減少食物浪費上成效顯著。據統計,該自助餐廳每日的廚余垃圾量在項目推行後下降了30%至40%。蘇發亮透露,酒店希望在未來一年內,通過該項目與內部精細化管理,將自助餐廳的整體食物浪費率降低50%以上。
新平台
讓余量精準對接需求
“剩菜盲盒”不僅在高檔自助餐廳流行,更通過專業平台進入了普通麵包店、輕食店等。
以國內較早推廣該模式的“惜食魔法袋”為例,運營4年來,已覆蓋全國100多個城市,合作商家超過2萬家。記者日前打開該小程序,定位至重慶,立即顯示周邊多家合作商戶的“魔法袋”信息。其中,烘焙類盲盒最受歡迎,商家通常在早晚分批次投放,消費者需“拼手速”搶購。
“麵包盲盒不僅划算,也很環保。”29歲的小潘使用該平台已超過兩年,“我聽説有些現烤店賣不掉的麵包會被丟棄,非常浪費。其實臨期對我影響不大,晚上買的基本當晚或第二天早上就能吃完。”
值得注意的是,與外賣平台不同,這類臨期食品平台的商家多集中於商圈和寫字樓區域,用戶選擇相對有限。
“惜食魔法袋”重慶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平台於2023年5月在重慶開通運行,目前上線商家已超百家,包括沁園、荷家、格意、麵包路、蒲公英等品牌。據前期調查,全球每年約三分之一的糧食被損耗和浪費,這不僅造成資源損失,也帶來大量溫室氣體排放與環境污染。平台希望通過技術創新與智能管理,減少食物浪費頻次與數量,提升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
“惜食魔法袋”平台數據顯示,4年來已節約余量食物超1萬噸,減少溫室氣體排放3萬多噸。
除“惜食魔法袋”外,市場上還有“袋走PACKAGE”“兜着走DZZ”“米粒盒子”等剩菜盲盒小程序。這些第三方平台整合可提供余量食物的餐飲店,連接消費者與門店,用戶線上預約、線下自提,平台從中獲取流量與佣金。這一模式正在國內一二線城市的年輕群體中逐漸流行。
新規範
前景規模可觀尤需“嚴守底線”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市場端臨期食品經營現狀報告》,若按每年零食行業1%的庫存沉澱保守估算,2016年至2020年間,我國臨期食品市場規模年複合增長率達7.8%,預計到2026年將增至約471億元。
“‘剩菜盲盒’為短保食品處理提供了一個新思路。”重慶市餐飲行業協會有關負責人&&,食品盲盒是破解食品浪費的有效方案,對商家而言,盲盒的流行打開了一種商業新思路——第三方平台整合商家,直接打通了商家、平台、顧客“三贏”的鏈路。此外,盲盒銷售還有助於降低損耗率,減少過期食品處理成本,並開闢新的利潤來源。
然而,“剩菜”可盲盒,食品安全卻不能有盲區。2023年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盲盒經營行為規範指引(試行)》已明確要求,經營者應充分履行注意義務,避免以盲盒形式銷售食品等可能引發的安全與浪費風險。
重慶市市場監管局有關負責人&&,消費者若對食品製作時間、保存條件等不了解,可能因儲存或加工不當導致食品安全問題。此外,商家在包裝過程中若混放食物或使用不規範包裝材料,也可能造成食品污染。商家應嚴格執行食品安全法等法規,不得經營過期、變質食品,確保標籤真實合法,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責任。消費者則應理性購買,注意查看保質期與標籤完整性,並保留購物憑證,以便在權益受損時依法維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