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界:從“各守一端”到“一體共建”——雪巴畫廊創建全國首個跨省域“兩山”實踐創新基地-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11/25 08:53:17
來源:重慶日報

破界:從“各守一端”到“一體共建”——雪巴畫廊創建全國首個跨省域“兩山”實踐創新基地

字體:

雪寶山—巴山大峽谷片區的美麗景色。

開州區與宣漢縣聯合成立“朝陽金邊民宿協會”,助推兩地民宿産業,圖為當地打造的特色民宿。

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正在進行崖柏科研調查。

開州區與宣漢縣聯合打造的川渝邊界共富茶園裏,村民們正在採摘茶葉。

開州區關面鄉泉秀村七里坪萬畝木香種植基地。(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供圖)

  深秋,重慶市開州區與四川省達州市交界地區連日降雨。

  10月18日一早,達州市宣漢縣漆樹土家族鄉迎來了幾名特殊的訪客——開州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黃天才一行。

  “大進鎮長城村通往漆樹污水處理廠的污水管道堵塞了,我們過來排查,同時和宣漢這邊協商下一步的合作計劃。”連綿的秋雨裏,開州和宣漢兩地的工作人員沿污水管道逐一排查。

  大進鎮和漆樹土家族鄉分屬川渝,大進鎮長城村的污水為何會接入漆樹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呢?

  “2022年3月,開州區和宣漢縣開始聯合創建全國首個跨省域‘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川渝雪巴畫廊綠色生態屏障統籌發展先行區(以下簡稱雪巴畫廊先行區),探索建立獨具特色的雪寶山—巴山大峽谷片區‘兩山’轉化模式。”黃天才介紹,在此基礎上,兩地簽訂協議,從生態共建、環境共保、污染共治、設施共用、産業共興、品牌共享等方面推進區域生態環境不斷改善。

  山水相連

  創建“兩山”實踐創新基地

  “宣漢縣地處大巴山南麓,開州區北依大巴山。兩地地域相鄰、山水相連、人文相親,是成渝‘雙圈’戰略中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的核心區域。”開州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趙新華曾任職區生態環境局局長。他介紹,2022年,開州區生態環境局率先提出開州區與宣漢縣聯合創建川渝跨區域“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的建議。

  這個想法一經提出,便受到了兩地黨委、政府和生態環境部門的高度重視。經過多次溝通交流和反復調研論證,雙方將聯合創建區域鎖定在了地處宣漢縣、開州區兩地交界處的雪寶山—巴山大峽谷片區。其中,雪寶山片區擁有雪寶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崖柏保護地,被譽為“巴山明珠”;巴山大峽谷片區擁有大巴山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峽省級自然保護區等,被譽為“大巴山生物基因庫”,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也是古巴人文化的富集地。

  “雪寶山—巴山大峽谷片區因生態良好、風景優美被稱作‘雪巴畫廊’。”黃天才介紹,該區域處於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和三峽庫區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交匯區,是兩地生態資源最獨特最富集的區域,包括開州區雪寶山鎮、滿月鎮、大進鎮、關面鄉4個鄉鎮和宣漢縣樊噲鎮、三墩土家族鄉、漆樹土家族鄉、龍泉土家族鄉、渡口土家族鄉5個鄉鎮。

  自2022年3月起,兩地聯合編制、印發、簽署了《共築山清水美綠色生態屏障專項方案》《關於深化雪寶山-巴山大峽谷區域突發環境事件聯防聯控合作機制的協議》《大巴山國際旅游度假區協同發展戰略合作協議》等一系列方案和協議並具體落實。

  在3年多的聯合創建過程中,兩地全方位多層次建立完善協作機制,打破保護和發展行政壁壘,聯動拓寬“兩山”轉化通道,打造出一批跨區域協作“兩山”轉化優秀案例。

  今年9月,雪巴畫廊先行區申報方案正式提交生態環境部,目前已進入專家審核階段。

  川渝協作

  實現生態資源保值增值

  深秋,滿月鎮甘泉村崖柏繁育基地綠意盎然,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以下簡稱雪寶山保護區)工作人員蔡松余化身“植物奶爸”,指導村民扦插育苗。

  崖柏,是恐龍時代白堊紀的孑遺植物,號稱“植物活化石”,也被稱為植物界的“大熊貓”。

  目前,全球野生成年崖柏不足一萬株,且僅分佈於重慶市開州區、城口縣以及四川省宣漢縣等區域。

  雪寶山保護區經過近20年的不懈努力,已建立了4個崖柏繁育基地,累計人工繁育崖柏300余萬株,野外回歸75萬餘株,並在全國18個省市、44個地點開展崖柏適應性栽培及長期監測。

  其實,在雪寶山—巴山大峽谷片區,宣漢縣也在&&峽省級自然保護區內建立了崖柏人工繁育基地20畝,培育苗木9萬餘株,建成野外回歸試驗地200余畝,野外回歸栽植苗木1.5萬餘株,成活率達85%以上。

  “我們聯合開展野生崖柏資源的調查監測、野外種群就地保護、拯救性繁育試驗及野外回歸等工作。”雪寶山保護區主任楊泉介紹,經過川渝兩地的不斷努力,不僅使崖柏的野生種群數量增加、瀕危程度減緩,還為我國同類型珍稀瀕危植物的拯救、繁育和可持續利用提供了可借鑒、可複製的成功經驗。

  兩地的5個崖柏繁育基地,每年能為周邊群眾提供超過300個穩定就業崗位,戶均年增收2.5萬元。兩地還聯合開發出護髮素、面膜等崖柏精油産品10余種,形成“保護—繁育—利用—發展—再保護”的良性循環。

  崖柏的“點綠成金”,只是川渝聯合創建“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實現生態資源保值增值的一個縮影。

  “我們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聚焦雪寶山-巴山大峽谷片區山林資源、旅游資源、文化資源的巨大潛力,開展全鏈條轉化,聚力充分釋放‘大生態’效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趙新華介紹,雪巴畫廊先行區的創建,將為雪寶山-巴山大峽谷片區推進一體化綠色高質量發展,落實“兩山”基地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互融共促

  “兩山”轉化效益日益凸顯

  時節臨近霜降,走進宣漢縣秦巴山深處的漆樹土家族鄉朝陽村,只見頗具大巴山特色的民居靜靜地佇立在大山深處,彰顯出當地特有的民俗風情;一批批游客接踵而至,在山裏的古樸院落休閒旅游。

  近年來,由於緊鄰巴山大峽谷,漆樹、大進兩地居民通過從事民宿産業,有力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朝陽村雖與開州區大進鎮楊柳村接壤,但兩地的民宿産業仍是分散經營、沒有抱團發展,面臨着效益差、品牌弱的問題。

  2023年6月,朝陽村、楊柳村的37家民宿企業,通過“有事來協商·達事好商量”平台,協商成立了“朝陽金邊民宿協會”,大家攜手共同推廣民宿品牌、交流經營經驗,為助推兩地民宿産業發展探索新路子。

  朝陽村、楊柳村的37家民宿企業攜手發展的背後,是開州區、宣漢縣在聯合創建雪巴畫廊先行區過程中,建立了縣(市區)區域統籌發展聯盟,簽訂了《大巴山國際旅游度假區協同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共建旅游合作機制、共搭文旅投資平台、共享旅游客源市場,促進“旅游+文化、旅游+交通、旅游+農業、旅游+生態康養”融合發展。

  “在此基礎上,雪寶山-巴山大峽谷片區共同打造構建‘兩心五線多點’文旅布局,共同投資23億元建設文化旅游基礎設施18處,新發展觀光休閒農業産業園7個,共同推出12條旅游精品線路。”開州區文旅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區域年接待游客達12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超過50億元,“兩山”轉化效益日益凸顯。

  抱團發展

  推動邊界區域富民興村

  “茶山的姑娘採茶忙……”眼下,正是漆樹土家族鄉茶園秋茶采收的季節。只見一群身着巴人服裝的採茶姑娘穿梭在茶園,腰間係着茶簍,手指在茶樹尖靈巧跳躍,嘴裏哼着的歌聲在茶園上空回蕩……

  每年,漆樹土家族鄉的1.1萬餘畝茶園所産的茶葉,會運往開州區大進鎮的茶企加工銷售。

  在雪巴畫廊先行區創建過程中,開州區和宣漢縣全面整合各類資源要素,打造産業共同體,聯合&&《支持建設雪寶山-巴山大峽谷高山富硒生態茶産業共同體若干措施》,組織區域內川渝17個村聯合打造川渝邊界共富茶園,組團發展富硒茶葉2萬餘畝,年産值超過5000萬元,帶動兩地周邊近1.5萬戶群眾增收。

  兩地還打造茶旅融合體,共同投入2000萬元修復嘉木&、劉家寨等古茶文化遺址,建設茶博物館、主題民宿及玉蘭花園景觀帶;共同開發生態研學、養生茶浴、圍爐煮茶等體驗項目,推動茶園變景區、採茶變體驗,帶動周邊農戶戶均年增收約8000元。

  目前,開州、宣漢兩地還組建秦巴山·萬達開中醫藥發展聯盟,共同打造萬達開道地中藥材産業示範帶。統計數據顯示,開州區和宣漢縣每年的木香總産量達3700噸,佔全國60%以上,“中國木香之鄉”品牌享譽海內外。

  不僅是木香。目前開州區和宣漢縣的木香、黃連、厚樸等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32萬畝,有效治理了17萬畝山地水土流失。

  雪巴畫廊先行區創建區域內的川渝9個鄉鎮還共同實施了“空間治理+生態提質”五維行動,通過土地規劃優化、功能分區引導,打造連片生態種植基地,實現道地藥材規模化種植與生態保護協同推進,推動川渝邊界區域富民興村。

【糾錯】 【責任編輯:韓夢霖】